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器技术 《周礼》所记器物不下数百种,这都是实际存在的器物,并非儒生伪造。《周礼·冬官》(工官)亡佚,今存《考工记》,还保存战国时器物制作法的一部分。《考工记》说“发明器物的人叫做圣人”;《世本》有《作篇》,记古来各器物的发明人。大抵战国以前,统治者还重视发明,以为百工之事都是圣人所创造。儒家道家主张一切守旧。《荀子·王制篇》说“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要把不合古制的器物一概毁坏,使国君好古不用新器械。老子甚至想毁舟车,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愈弱);人多技巧,奇物(邪事)滋起”。认为器械的改进,对统治者有害。儒道思想盛行,严重地障碍了手工业的顺利发展。
战国时战争剧烈,儒道思想不能阻止武器制造上的进步,连弩和铁剑比弓箭铜刀大进一步。连弩和铁剑的使用,是战国手工业的重大成就。
军事学 兵法是战争指挥者高度智慧的表现。军事学家总结战争经验,著成兵法书,在文化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贡献。东周时期,北方齐国、南方楚国都是积累起丰富的军事知识的国家,特别是齐国,军事学专家尤多。孙武著兵法十三篇,最为杰出。战国时齐孙膑著兵书,主张用骑兵。春秋齐景公时,大夫攘苴(音攘居rǎngjū)作《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论述古兵法,成《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齐楚两国外,各国都有兵家,卫人吴起最著名。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兵家占极大多数。战国时诸子百家活跃,兵家是最活跃的一家。
艺术 殷墟甲骨上所刻文字和殷周钟鼎上各种花纹,是殷周两朝传流至今的绘画与雕刻。战国时艺术有新的进展,制作器物,多极精美,如水陆攻战纹铜鉴,可以推见战国艺术的一般。其他偶见于文字记载的,如楚国宗庙祠堂,有大壁画,图绘天地山川神灵怪物以及古圣贤的神话与故事,读《楚辞·天问篇》想见大壁画内容的丰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一个画家为周国君在竹片上作画,三年才画成,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清晨放在窗口,望见竹片上有龙蛇禽兽车马人物各种形状。《喻老篇》又说,一个宋国人用象牙雕刻楮叶,三年才刻成,放在真楮叶里,分不出真假来。韩非子所说如是事实,则战国艺术已达到相当高度的水准。相传舜禹时已有漆器,战国时漆器成为高级艺术品,近年来从长沙楚墓中发见漆器多件。器物上彩绘色泽竟似新制。又楚墓中发见料器,制作甚为精美。这些,不仅表现了手工业技术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简短的结论
恩格斯曾指出,封建战争在各国集权国家形成过程中乃是一种必然的合法的阶段。东周和战国的长期战争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东周时期开始的大小宗族兼并战争,战国时期发展到了剧烈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秦国首先建立起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秦在当时是先进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都占有优势,但比较上落后的山东六国,也有强大的反抗力量。战国将近二百年的长期 战争,本质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战争,是家族制度代替宗族制度的战争,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代替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争,秦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
在这个阶段上,束缚在宗族里的农奴得到解脱,成为广大的农民阶级。由于农民阶级的出现,生产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工商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篇》)。战国时战争规模比东周大无数倍,一次战争斩首数万以至数十万,三巨患以外又加战死一巨患,战国时人民的苦难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这种苦难,也有它一定的代价,那就是从战争中取得了中国的统一,从养士中发展了灿烂的文化。
称为诸子百家的士,对文化有巨大的贡献。儒家法家积极提倡大一统思想,是进步性较多的学派。墨家虽称显学,但它是一种既不合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又无益于劳动群众的学派。道家哲学高出诸子,但含有较多的反动思想。其他诸家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总起来成为多面性的战国文化。
屈原创造楚辞,丰富了华夏文化。巫史两种文化的合流,不仅在文学上开出新境界,在华夏文化的扩展上,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册
第一章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成立时期──秦
(前二二一年——前二○七年)
第一节 秦怎样建立汉族的统一国家
前二二一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出的伟大事件。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不管豪强公开割据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权,最后总是还原为汉族作主体的统一国家。
皇帝是秦始皇新创的名词,是地主阶级的总首领。以皇帝为首的内外各级统治机构,是用来压迫广大劳动民众的。但在表现上,却被当作各方面利害冲突的调节器,皇帝被当作各阶级、阶层的最高保护人和公正人。能够起这样的作用,就是好的皇帝和统治机构。一个皇帝在历史上应得的评价,只能依据他的表现来加以判断。如果表现得好(当然不可能有完全的好),那就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他的专制主义的广大权力,也就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他所发起或完成的某些有益事业,也就作为积极的因素而被珍重。秦始皇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尽管他是个暴君,但是,他建立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建立统一的大国代替割据的小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
pnb0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独裁——皇帝自称为朕(音镇zhèn),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治冶县——福建福州市)、南海(治番禹——广东广州市)、桂林(广西)、象郡(北部包括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四郡。全国共四十郡。郡各管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秦法:立军功的人,按斩敌多少,做大小官吏。韩非子说:这等于让斩首立功的人做医师木匠,一定不能成事。秦始皇时,秦国功臣武夫做地方官,当不在少数。这对中央集权是有益的,但政令残暴,势必引起山东被治人民的怨恨。
官制——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太尉(掌全国军政)、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帝本人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地方官制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令长(掌一县政事,一县大抵方一百里,万户以上称令,不满万户称长)。县以下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徼(音叫jiào 十亭为一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贼),又有亭长(十里一亭,有亭长,掌捕盗贼)。县吏、乡官、亭长多是本地有产业的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足见家贫有德行的人也得为吏。上自朝廷,下至乡、亭,构成地主阶级的巨大统治机器。掌管这部机器各个部分的人是流动不定的大小官吏,不是世袭固定的贵族。这部机器的操纵人便是皇帝。
pnb0推行共同的文字——“书同文”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秦统一后,这许多异大体都化为同了。周朝文字笔画繁重,称为大篆,或称籀(音宙zhòu)文。战国时东方齐鲁地方文化发达,通行一种比较省便的字体,汉朝人称为古文、蝌蚪文、或孔壁古文。李斯订定文字,依据 籀文古文,笔画力求简省划一,称为秦篆,或称小篆。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是用小篆写的学童课本,不仅教字体,同时也教语法。传说狱吏程邈,得罪拘禁狱中,造成一种笔画更省便的文字,叫做隶书。隶书字体方形,便于书写,到汉朝行用极广。各地区方音不同,有统一的文字,方音便成次要的困难。经大规模的移民,也减轻了方音的局限性。
pnb0划定共同的地域
秦朝疆域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诸、越城)。自西北临洮(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筑长城万余里,防匈奴等游牧族内侵。这是当时确定了的中国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
pnb0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车同轨”
秦始皇在经济上作了如下的措施,意义极为重大。修驰道——以秦京咸阳为中心,全国修筑驰道(行车大踏)。驰道宽五十步(六尺为步),用铁椎筑土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路,种松树标明路线。专路两旁人民得自由行走。驰道的修成,对陆路交通有很大的便利。
通水路——战国时期各国筑堤防,阻塞水道。秦始皇决通堤防,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今湮)作为水路中心,通济、汝、淮、泗等水。在吴、楚、齐、蜀等地,也大兴水利工程,行船和灌溉。特别是史禄凿渠,表现出伟大的创造力。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发大军五十万人经略岭南,令史禄通运粮水道。天才的水利工程师史禄在湘江上游江中筑石堤(广西兴安县城东南约三里处)。堤形象犁头,分湘江为南北两渠。北渠向北流通湘江。南渠经过兴安县城,向西流与桂江上游大溶江合流。南渠所经都是高地,史禄用人工开凿渠道,长六十里。渠中设若干个斗门,南北来往船只可以逐斗上进和下降。载重大船自湘江上溯,通过北渠,进入南渠,安然过山,运输上大省人力。这是开发岭南的重要航路,汉、唐、宋、明相继修筑,航路和农田灌溉愈益完善,史禄创始的功绩是不可淹没的。二千年前有这种灵巧的工程,号称灵渠,确是名实相符。秦始皇曾令方士徐市(市即敝的本字,《后汉书·东夷传》作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航海求三神山。足见当时航海术不仅沿海岸南北往来,并已能大规模远航大海中。海上内河与陆上驰道,构成相当发达的交通网,大有助于经济闭塞状态的破坏。
去险阻——战国时各国利用险要地形筑城郭,齐、韩、楚、魏交界处又有长城巨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