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斥责新思想的湖南绅士都大声疾呼反对这些理想,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
的。因为对于大多数绅士学者来说,已不是某个儒家价值观或某个传统制度
处于危险之中的问题,而是危及全部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神圣核心的问题。对
于他们来说,西方思想的传入正在威胁着儒家思想体系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
国人这二者的本质。①
对于康梁新思想的理论上的攻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运动。当1898年春
夏这种攻击在湖南展开时,反对激进派的运动也在其他地方进行着。御史们
向朝廷提出弹章,揭发康有为的异端学说和变法活动,一个官僚学者王仁俊
②
在上海的《实学报》上批驳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但是湖南之外最有力的反
击来自以张之洞为中心的一群著名的官僚学者。
1898年春,张之洞出版了他的《劝学篇》,他同意湖南绅士的基本论点,
但是发挥得更加深刻。从春末到仲夏,此书在《湘学报》上分期刊载,给反
对激进派的十字军运动以有力的思想支持。
按照张之洞的观点,康有为的思想可以用他提出的作为运动目标的三句
口号来概括:保国、保教、保种。但是张之洞认为,把这些目标割裂开来作
为独立的目标,则是错误的。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即保国;达到这个目标,
就自然而然地会达到其他两个目标。
张之洞认为保种有赖于保国,其原因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他为什么认
为保教可以归结为保国,这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他所使用的“国家”概念了。
必须记住,张之洞所确定的保国思想,主要是为了反驳康有为的思想。在康
有为的思想中,至少如在保国会的序言和指导章程中所反映的那样,“国”
很清楚地指包括中国版图内全体人民的共同的实体。在梁启超的政治著作
中,特别是在他的“群”的思想中,“国”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地理区域
中全体人民的集合体,这一定义就表述得更为清楚了。然而,这种“国”的
总概念在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中是没有位置的,他把中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清
① 苏舆:《翼教丛编》,卷4 第1—83 页;卷5 第12—13 页、14—18 页。
②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51 页;苏舆:《翼教丛编》,卷3 第14—25 页。
… Page 253…
王朝的皇室。保国,首先是要保清朝。因此在他论及忠时,他列举清朝过去
执行的十五项政策作为它的仁政的表现,以此强调清朝是人民效忠的当然对
象。这些仁政使清朝有别于欧洲国家,也有别于包括汉唐在内的以前的中国
王朝,所以它完全有理由要求人民效忠。张之洞的思想中有一种寓意,即象
康梁那样只泛讲忠于中国而不具体地讲应忠于清朝,这是本末倒置,是很危
险的。
张之洞所谓的忠,归根到底,仍然取决于他对儒家三纲学说的信仰。这
种学说长期以来一直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儒学的核心,它与君主及家庭的制度
紧密连结在一起。从这里便可看出中国文化和政治传统的显著的特征,即政
教融为一体;用张之洞的话来说,就是“以君兼师”,或“政教相维”。从
这一观点出发,张之洞自然拒不承认保教可以脱离保国。康有为试图在既定
的政治体制之外提倡儒学,当然就会被他认为是异端行为。因为张之洞认
为,且不谈康有为解释的儒教的主旨,他的那种保教的努力就有使宗教和国
家相脱离从而破坏神圣的三纲学说的危险。
还因为张之洞批驳康有为关于保国的根本之途是变法的思想,这使得两
人的分歧更加深刻化了。表面上张之洞是变法的热烈鼓吹者,并自认为是西
政的崇拜者。在外表上他同意康梁关于学习西政应先于西艺的主张。但在事
实上,张之洞理解的政与法有很不相同的涵义。他认为政在本质上意味着官
僚的管理,而法是指政府的政策和管理章程。张氏的变法思想可以归结为不
过是进一步发展了自强运动和经世致用传统的行政改革的主张而已。张之洞
论点的前提是:从基本政治价值或制度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政”也是在神圣
不可侵犯的三纲学说的范围之内,所以它也是圣道的一部分。至于道,用著
名的儒家格言来说,是“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张之洞的这种信奉儒家的基本社会政治价值的思想,不但形成了他在政
治变革中的态度,也决定了他对西方思想的总的态度。他曾经是西学的热诚
拥护者,他的《劝学篇》用大量篇幅论证西方知识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全部
论证都是建立在“循序”的基础上的,按照“循序”之说,研究西方知识不
论多么重要,都必须放在研习中学及其核心——经书——之下。因为中学之
中含有传统的道德和制度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使人能认识到中国作为
国家与民族的特性和方向,而且也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须据以生活的真理。
因此,张之洞一方面鼓励中国人对西学要“知通”,另一方面又力主他
们把“知通”和对儒家学说的“知本”结合起来。这样二者就能够互相补充。
①
这一认识便是张之洞的著名格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础。
在本质上,张之洞无非是重新肯定自强运动的思想地位,外表上则在激
进派和保守派之间采取中间立场,因为他感到这两者你死我活的斗争正在使
国家分裂。但是他的中间立场事实上是反对激进派要更甚于反对保守派。因
① 张之洞:《劝学篇》,卷3 第80 页。
… Page 254…
为他所持立场的目标,是不但在湖南,而且在中国的其他许多地方捍卫中国
传统的价值和制度,以反对勃兴的激进派的猛烈攻击。
因此,张之洞的《劝学篇》在湖南的思想辩论的气氛中出版,这标志着
中国思想斗争新阶段的开始。首先,斗争的中心原在自强运动的提倡者和保
守派之间进行,现在转到了前者和激进的维新派之间。其次,思想斗争过去
往往采取在政府内部展开政策辩论的形式。但是现在新的辩论扩展到政府之
外,普遍在士大夫中间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后,在1890年以前的政策辩论,
无论是在六十年代的恭亲王与倭仁之间,还是在七十和八十年代的自强运动
提倡者和清流党之间,一般地是在所有参与者的基本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进
行的。然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论战,就不再有这样的一致性了。事
实上,恰恰是对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产生了分歧。因此,维新时代的思想辩论
在深度和广度上标志着与过去断绝关系,并预示了1900年以后席卷中国的
思想冲突。
在1898年春,湖南是政治风暴的中心。快到春末时,方兴未艾的思想
冲突最后发展成为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许多湖南省绅士这时响应王先谦和
叶德辉等领袖的号召,麇集其后,在地方上煽起反对激进派的情绪。为了对
省署施加社会压力,他们有些人个人写信给巡抚和学政表示抗议;还有些人
则集体进行活动。1898年夏季,有人以全体湖南绅士名义向巡抚送上一份公
呈。它把激进的维新派斥为危险的异端,要求把梁启超和他的朋友们革出时
务学堂。同情年青维新派的绅士学者进行反击,禀请省署改组保守派控制的
地方书院,而王先谦和他的伙伴也在一些书院中动员学生加强他们的攻击。
①
湖南绅士除了组织抗议之外,还向民众宣传,并公开在社会上排斥激进
派。例如,一所地方书院的学生印刷和散发揭帖,对时务学堂痛加丑诋。湖
南的一名激进维新派,即南学会会员中的活跃分子、《湘报》撰稿人樊锥,
②
被地方人士赶出家乡。 在攻击风暴的高潮时,据报道有反对激进维新派的
骚乱发生。反对新思想的运动现在所表现的性质,不禁使人想起十九世纪后
期一些教案的情景。
在此期间,支持湖南反激进运动的政治压力还来自武昌的总督衙门。在
1898年春季以前,张之洞曾命令全湖北的官署和书院订阅湖南的维新报纸。
但此时由于对遍及湖南的激进思想和行动感到恐惧,他下令停止订阅,他还
和他的亲密顾问梁鼎棻驰书警告湖南官员,要他们注意这些激进的倾向。与
此同时,有些湖南绅士也试图使北京出面来制服激进派。御史们根据来自湖
南的报告,向朝廷陈奏,要求对康梁一党采取强硬的手段。保守的绅士…学
者曾廉引用梁启超在湖南的激进言论和行动作为悖逆的证据,甚至要求朝廷
① 苏舆:《翼教丛编》,卷5 第12—13 页。《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151—152 页。
② 苏舆:《翼教丛编》,卷5 第1 页。《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151—152 页。
… Page 255…
将康梁处以死刑。 ③
这样,从1898年春季到夏季,由于反对维新运动激进化的压力的加强,
大多数维新派被迫离开了该省。8月初,巡抚陈宝箴在压力下奏请朝廷烧毁
康有为的有煽动性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的木板,并禁止再版。激进的维新
派学者的有些活动虽则在夏季仍旧继续进行,但他们在湖南实现文化革新的
尝试结果以完全的失败告终。
湖南维新的失败当归因于运动后期的激进化表现。运动自始至终得到省
署当局的充分支持。这种特殊顺利的环境鼓舞了年青的激进分子,使他们产
生了强烈的希望,即首先在某地区、然后在全国实现剧烈的变法。激进化的
推动力是这种从省到中央的改革方式,它的榜样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
当时象长州和萨摩等封建领地在整个政治发展中起了带头作用,领导了日本
的民族复兴。然而,应用日本榜样的想法证明是考虑不周的。湖南省当局没
有象日本的长州和萨摩封建领主那样的独立力量。他们不能独立于中央政府
之外来实现广泛的地方改革。激进的维新派在没有自治的地区政权的支持
下,在地方上与强大的保守势力发生了冲突,结果使运动陷于停顿。
之所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其源盖出于清代的中国和德川时期的日本
在社会和政治结构上的不同。在德川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形态中,封建主义给
予日本的许多封建领地以很大的自治权,这就使它们有可能在远离中心的地
区成功地实行地区性的改革,作为以后全国规模政治改革的基础。然而,从
地区发展到中央的这种方式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清帝国,几乎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