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

第3章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3章

小说: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可能为1。4%。这样的增长率 
  如果持续不断的话,就会使人口在这七十年中翻一番;从表面上看,它作为 
  一个实际的长时期的平均数是太高了,不过在短时期内对某些地区可能是正 
  确的。1934年,实业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根据它的农作物上报者收集的回 
  顾性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材料,提供了1873至1933年期间农村人口和 
  农田面积变化状况的估计,我现在将它制为表二。表上显示,自1873至1913 
  年的四十年中,人口增加了17%,即每年平均增加0。5%弱。假定1873年的 
  总人口数在三亿五千万至四亿人之间,那么到1913年总数应到四亿一千万 
  至四亿六千八百万之间。如果考虑到以下的事实:人口在十九世纪中期略多 
  于四亿;太平天国战争和其他内战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经过多年战争和 
  内战之后在中国进行的一次最接近于实际的人口调查算出1953年中国的人 
  口数为五亿八千三百万人;那么1873至1913年的上述数字至少不是不合理 
  的。 
       如表二所示,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的答复者报告说,他们所在的几个地 
  方的农田面积与所发生的缓慢而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相比,并没有增加的迹 
  象。随之产生的人…地比例状况的日趋不利可以从表三所表示的农田平均面 
  积的历史性资料中反映出来(这些材料是巴克的实地调查员为他的有历史价 
  值的土地利用研究工作收集的)。绝大部分巴克的答复者把报告中耕田平均 
  面积 
             表二          —18731933年中国农村人口和农田面积变化的指数 
                                  (1873年为100) 

                                      人口                农田 

                  1873                100                  100 

                  1893                108                  101 

                  1913                117                  101 

                  1933                131                  101 

             材料来源: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编 《农情报告汇 
             编》,1934年,第48—58页。 

  的缩小归因于他们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在华北(巴克调查的冬小麦…高粱 
  产区),农田平均面积的缩小比华中 (大米…小麦和大米…茶叶产区)更为明 
  显。这个差别可以归因于长江以南各省因太平军叛乱而造成的严重得多的人 
  口损失,和随之产生的华中和华南人…地比例的暂时下降。随着从人口比较 
  稠密的地区向这些当时人口相对地说比较少的省分移民,后者的人…地比例 
  又向上升,于是在1900年以后,耕田的平均面积慢慢地缩小了。 

① 乔启明和J。L。 巴克:《中国农村人口集团的组成和增长》,载《中国经济杂志》,第2 卷第2 期 (1928 

年3 月)第219—235 页。 

… Page 12…

     虽然可以肯定1870至1911年期间农村的生活水平没有改善,但也没有 
确凿的证据证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田面积的缩小,就出现了农民生活水 
平急剧而长期的下降。各省向北京呈送的关于夏收和秋收情况的半年报告说 
明,在整个十九世纪的过程中确有下降的趋势。可以合理地认为,如表四所 
示,一定程度的恶化发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灾难性叛乱时 
期。但根据帝国海关编的《海关贸易报告册》(简称《关册》)中所列每年 
地方作物状况的许多报告,并不能有力地证明1870年以后生活水平继续在 
下降。我怀疑,清王朝最后几十年期间上报的较严重的歉收情况,部分地反 
映了各省在大力抵制北京要求增加上缴税收额的迫切愿望,关于这种情况, 
将在下面讨论行政和经济时作详细的论述。此外,因叛乱引起的人口减少可 
称为马尔萨斯安 

     表三                    —1930年耕田面积的变化1870 

                                 每块耕田的平均耕作面积 (公顷) 
 区域、地区和地点 报告的地点数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30年 
 中国                                             55  1。371。351。060。92 
   产麦区域                                       29  1。751。771。321。10 
   产米区域                                        26 0。670。810。770。72 
 产麦区域 
   春小麦区 (甘肃、青海) 2                          0。480。510。660。71 
   冬小麦…小米区(河南、 8                            1。141。280。970。81 
   山西、陕西) 
   冬小麦…高梁区(安徽、 19 2。192。18 1。531。26 

             * 
   河南、河北、江苏、山 
   东) 
 产米区域 
   长江大米…小麦区(安                             15 0。770。990。840。79 
   徽、浙江、河南、湖北、 
   江西、江苏) 
   大米…茶叶区 (湖南、江 6                           0。420。420。760。74 
   西) 
   四川大米区(陕西、四  2                            0。820。760。640。55 
   川) 
   双季稻区 (福建)        1                        10。580。540。550。53 
   西南大米区 (贵州)      2       …                     0。520。480。36 
  *在清朝末期,河北省当时被称为直隶。 
  材料来源:巴克: 《中国土地利用的统计学》,第288页。 

… Page 13…

全阀,它暂时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的难以承受的压力。 
     各个农民的状况以及各个地点的状况当然大不相同,而他们有的能生存 
下来,有的过着苦难的生活,其间的差别往往取决于 

               表四  1821—1910年期间九省上报丰收、平收和歉收 
                               的州县的百分比 

    报告数*                        丰收            平收          歉收 
          1821     1;114               42。99      54。30          2。69 
          1825     1;192               46。47      51。67          1。84 
          1830     1;321               39。64      61。54          1。51 
          1835     1;229               20。17                  65。58  14。23 
          1840     1;304               25。07      67。02          7。89 
          1845     1;306               29。24      63。93          6。81 
          1850     1;019               22。27      72。32          5。39 

          1855       979               14。09                  65。67  20。22 

          1860       752               20。21                  59。04  24。73 

          1865     1;087               5。79                   53。81  40。38 
          1870     1;255               4。86                   45。01  50。11 
          1875     1;308               6。19                   53。66  40。13 
          1880     1;309               7。79                   52。94  39。26 
          1885     1;246               6。26                   49。51  44。22 
          1890     1;309               5。27                   45。37  49。35 
          1895     1;243               3。94                   45。29  50。76 
          1900     1;190               4。28                   42。85  52。85 
          1905     1;198               4。00                   43。24  52。75 
          1910     1;126               4。61                   37。74  57。63 
   *报告数包括了九个省中八个省的夏季报告和秋季报告;因此上报的州县 
     数约为全年报告数的一半。 
   材料来源:根据李文治编: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 
   第761—769页的材料计算。这些材料的出处是应以下谕旨上报的报告: 
    “谕户部。嗣后查报各省收成分数;应以八分以上为丰收。六分以上为平收。 
   五分以下为歉收。” 
   见《大清高宗圣皇帝实录》;卷339第41页;1749年6月14日。 
天时、地方官吏的贪婪以及当地内战和盗匪的有无。但总的说来,1870至 
1911年期间的农作物总产量很可能有所增加,足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这种 
增加并不是由于农田技术或组织有了任何重大的变化。在十九世纪后半期, 
没有引进重要的新作物或新的种子品种(象清王朝在较早时期引进的玉米和 
早熟稻那样)。 

… Page 14…

    表五         —19041909年和1930—1933年期间作物种植亩数变动趋向 

                  上 报                   估计占作物总面积的百分比* 
                  地方数 1904—19091914—19191924—19291930—1933 
 种植亩数增加 
 或不变的作物 
   蚕      豆        7        9           9           9          8 
   玉      米         22        11         14          16          17 
   棉      花         29        11         14          18          20 
   鸦      片         13        14        3            11          20 
   花      生         18      9           8            11          11 
   油 菜 籽          5          15         21          27          28 
   大      米         17        40         41          37          40 
   芝      麻        7        4           8            10        9 
   大      豆        7        8           9            10        8 
   白      薯         18        10         11          12          13 
   小      麦         29        26         27          27          27 
 种植亩数减少 
 的 作 物 
   大      麦         10        24         23          20          19 
   靛      青         12        10        7           2          … 
   高      粱         14        26         23          20          16 
   小      米         15        22         18          17          17 
   甘      蔗         10      7           6           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