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10李敖系列之17蒋介石评传-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三月十五日,胡汉民、汪精卫、邹鲁、林业明、林直勉、胡毅生,大家来宁波劝驾,蒋介石还带他们游山玩水了三天,才肯启程到上海。可是一星期后(三月二十七日),他又回到宁波。直到四月九日,孙中山同意他不负“东路讨贼军”之责,他才在四月十五日,由上海启程。
第十二次——六月十五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可是,七月四日早上,蒋介石忽然又要“引退为安”了。到了七月十二日,他终于“愤而辞职,避往香港”。(页四十)七月十四日,又由香港转回宁波。孙中山于是安排了蒋介石“有志西图”的计划,决定派他到苏联去。八月十六日,蒋介石由上海启程了。
第十三次——十二月十五日,蒋介石回到上海,但是,他却又迟迟其行,不肯到广州去。十二月三十日,孙中山等不及了,去电催蒋介石,说:
译转介石兄: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台意对于时局所有主张,皆非至粤面谈不可,并希约静江、季陶两兄同来,因有要务欲与商酌也。孙文。敬。(第五册,页七十六至七十七)
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汪精卫已有信致蒋介石,说:“今诸问题待兄至而决,兄迟迟不来,党事无形停顿,所关甚大。军官学校由兄负完全责任,办理一切,条件不得兄提议,无从进行。诸如此类,非兄来不可……”(页七十七至七十八)再过两天后,廖仲恺也有信致蒋介石,两日后,说:“请兄最迟明正四日船,偕精卫、鲍君等同行,万不能再延,否则事近儿戏。党务改组后,而可乘此惰气乎?……”(页七十八)简直是责备蒋介石行事已近“儿戏”了。可是,尽管函电交催,蒋介石却照样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条下明写:
公半月来,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绕茔抚树。入夜,闲躅山门外。岭上寒风,松间明月,清景耐人寻思。与次公子纬国相伴守,穆如也。一日,读武侯出师表,乃感忠孝同源,其性光照千古,自喜素所为文,多与此旨符合。(页七十九)
直到第二年(一九二四)一月十六日,他才动身去了广州。
第十四次——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二月三日,孙中山又任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当时孙中山的本意,并不是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给蒋介石做,而是要给许崇智做。蒋介石心存不满,就在刀口上突然一走了之,回到奉化。他是二月二十一日“拂然而行”,径自出走的,二月二十三日,孙中山只好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二月二十五日,邓演达衔孙中山之命,到奉化拉蒋介石回广州,蒋介石不肯。二月二十六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致函蒋介石,说:
径复者,顷准执事函开:“前蒙总理委办陆军军官学校,自维愚陋,不克胜任,请另选贤能接替,所有该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同志代为交卸,以免贻误党事。”等由,经面呈总理,奉批:“该委员长务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革命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等因。奉此,相应函复,即希查照为荷。此复蒋介石同志。中央执行委员会秘密处启。(第六册,页六)
三天以后(二月二十九日),孙中山亲电蒋介石,说:
沪执行部转介石兄: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孙文。艳。(第六册,页七八)
到了三月七日,廖仲恺电胡汉民,略述蒋介石走后,使军校陷入“势成骑虎”的苦况,说:“介(蒋介石)不来,学生、学校皆不了,只有迫弟自杀谢人,务请催介行,勿延。”可是,蒋介石还是在乡不动。三月二十一日,廖仲恺再电蒋介石,说:“先生(指孙中山)将顺兄意,不为不至,兄当有以慰之。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也。”(第六册,页三十三)三月三十一日,许崇智由上海到奉化劝驾。蒋介石又“拿乔”了半个月,才在四月十九日从上海启程。四月二十一日,回到广州,见孙中山。孙中山在五月三日发表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从此以后,军权逐步由蒋介石取得,当然再也不出走了。
关于这一层孙蒋关系的真相,历史学家从来不追究,今把真相排比结果,发现蒋介石至少有十四次的脱队纪录(包括“拂然而行”、留书而去、不告而别等等),而使孙中山直接间接“不胜感冒之至”!蒋介石自称是“追随”孙中山多年的忠实信徒,但在“追随”过程中,竟有这么多次的脱队纪录,倒真令人大为惊叹也!也许蒋介石来去进退忒多,有“敝屣尊荣”的意味在内,但廖仲恺说得好:“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
前后十四次脱队纪录,到底是敝屣了什么呢?倒可以仔细分析—下。蒋介石虽一再向孙中山讨价还价,但技巧地保持渠道畅通,不致因价钱谈不拢而破裂。从最浅显的道理也可看出,蒋介石的这种表现,对“革命”不忠,对孙中山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背后,浮现“瑞元无赖”的性格。蒋介石自小不如意时就会耍赖。不忠不义也就是耍赖的表现。他不如意,因他不愿意在别人手下当参谋,他在给邓铿(仲元)的私函里已说得很清楚,他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因而,孙中山要他去帮陈炯明做事,就老大不高兴。不仅一再出走,还要在孙中山面前讲陈炯明的坏话,表演两面手法,以离间孙、陈关系。
蒋介石初奉孙中山之命投效粤军时,在致邓铿信中,恭维陈炯明,如谓:
弟流连于本军者已越一载,始以足下推毂之重,即以总座(指陈炯明)爱护之深,故敢竭尽驽钝,效其驱驰,以助总座者助本党,公义私情所由来也!(蒋中正《革命书简》页十六)
但是蒋介石才不肯对陈炯明“效其驱驰”呢!即所谓言不由衷。当蒋介石出走时,陈炯明虽派人兼程挽留,并谓:“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蒋介石)一人。”如此诚意,而蒋介石竟不肯留下,当这一年(一九一八)八月,回到上海却向孙中山数说离开的理由,竟是“因为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才愤然去职!
从《陈洁如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蒋介石向他新婚妻子透露他的“野心”,如谓:“他(蒋)对我说,我不以做一个普通的领导人为满足,以使你可以看重我。有了孙先生的影响力和关系,我的前途会顺利的”(上册,页一二九),以及怨恨他上司陈炯明的痕迹。有一次闹翻,竟因陈炯明的手下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上册,页一三六)这不仅是如陈炯明所说,蒋介石太没有幽默感,根本是借故生事,压根儿他不愿意在陈炯明手下做事。
然而在闹翻之前,陈炯明在孙中山心目中分量很重,绝不是蒋介石可以取代的。陈字竞存,是老广(广东海丰人),也是老革命,生于光绪年间的一八七八年。一九O九年冬天,他以广东咨议局议员的身份到上海参加联合会,与革命党取得直接联系,正式加入同盟会,可说是革命老同志。一九一O年参与倪映典广东新军起义失败,继又参加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幸而生还。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督,以反袁失败而远走海外,但因不肯打指模,未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一九一九年南下护法,与陈炯明合作,以筹组革命党自己的武力。陈炯明所组成的粤军,成为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并在漳州一带建立根据地,替孙中山夺回广州。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二O年十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大喜,当天写信给蒋介石,表示了他对陈炯明的倚仗之殷:
……竞兄此番回粤,实举全身气力,以为党为国,吾人亦不惜全力,以为竞兄之助。同德同心,岂复寻常可拟。我望竞兄为民国元年前之克强(黄克强)、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陈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与英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英士矣!兄不妨以我之意思尽告竞兄也。(毛思诚前引书第三册,页十七)
这封信,蒋介石看过后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是孙、陈关系不是蒋介石一时之间可以破坏得了的。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且当了陆军总长兼内务总长。孙、陈终于闹翻,主要是因为两人政见不同。孙中山想要以广东为基地,打算武力统一中国。这种北伐的想法,与吴佩孚要南伐,虽主义不同,心态是一样的,所以章太炎斥之为“一丘之貉”,甚至叫孙中山是“南方的吴佩孚”。陈炯明则赞同章太炎等倡导的“联省自治”,他认为中国问题要走美国的联邦制才能解决,不能迷信武力统一,武力统一只能造成中国的更形糜烂、更形衰弱。他认为孙中山与其搞非法小朝廷,不如先完成广东一省的自治,广东站稳了,再徐图其他。这种政见当然不合孙中山的脾胃。……
孙、陈意见相左,却给蒋介石制造大好机会。一九二二年三月……蒋介石更乘机大力主张讨伐陈炯明。……陈炯明当然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就死,只好辞职求去。孙、陈既已交恶,在《国父年谱》(增订本)四月二十日条下,更见明显:
先生以炯明拒不来晤,乃下令准陈炯明辞去粤军总司令暨广东省长职,仍任以陆军部长。令伍廷芳继任广东省长。寻即令诸军前进肇庆,直向三水。是晚陈炯明离广州,赴石龙,转赴惠州,其亲信部队悉退出广州,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处。蒋中正时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建议北伐军宜留粤缓发,先清内患,再图中原。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再行回师消灭在桂叶举等各部。先生以陈叛迹未彰,在桂粤军数年奋斗,犹欲保存,并主张亲自督师北伐,两广仍交陈办理,给以殊恩,当能感奋。且奉直战争方炽,不可失此良机。若按兵不动,则与拥兵自卫者何异?遂未纳。
这里明说蒋介石力主“即时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部”,可见蓄谋之坚。当时孙中山“以陈叛迹未彰”,又专意不可先失北伐“良机”,所以反对“先清内患,再图中原”。蒋介石大不高兴,于四月二十三日“决计辞归”。他在这天还写了一封信于“轮次”,收件人是陈炯明,信中自承:
此次改道攻赣,以致内部纷纠至此,皆由中正一人隐忍贻误之咎。然当时以为反对过甚,竟无从中维持之策,故不能不顺从一时,以为权宜之变,万不料有今日之现象也。中正罪过,诚万死不能赎矣!(《蒋介石年谱初稿》页八十四至八十五)
这信在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中被窜改,上面这些原文,全不见了。对照起《国父年谱》(增订本)中他“主张讨伐陈炯明”、“消灭陈部”的勇于内斗作风,这封信的写出,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