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应是屐齿印苍苔 >

第24章

应是屐齿印苍苔-第24章

小说: 应是屐齿印苍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
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
从统计数字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
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这个统计只是一个小小的数据,它不仅限于一个方面军的范围,部队在
艰险的长征路上,还应有不断缺员不断补充的过程。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从
1921 年7 月算起,到1949 年10 月为止,整个革命阵营遭受的牺牲,加上百
年来前仆后继的志士仁人,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天文数字!
献身精神是一切高贵情操中最高贵的,是人类进化的脊梁,世界文明的
动力,历史运行的轮轴。殉献者的生命,如“日月炳煌,山川流峙”,永远
活在后人心里。但也有另一种完全不应有的反常的牺牲,造成多少令人痛心
的悲剧。在革命胜利后的各种“运动”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不可
数计的蒙冤受难者,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夏衍是幸存者。他历经白色恐怖、战争烽火的严峻考验,他在百年难遇
的开国气象中欢欣鼓舞,也经受过多次“运动”的磨练。他有很多可死之机
而不死,曾被称为“福将”。他当年并肩作战的伙伴,先后凋谢,健在的已
经寥若晨星。
在夏衍大量的著作中,除了一篇《旧家的火葬》,从没有怀旧忆往之作,
因为他主张写文章尽可能少谈自己。劫后余生,“从前心事都休”,却终于
提起笔来,从头细数旧梦。但他写的也不完全是自己,他感念祖国的多灾多
难多舛多病,回顾革命道路的漫长曲折艰难险阻,特别是缅怀风雨同舟的战
友,其中有许多显赫芳香的姓氏,更多的却是事迹感人、近于传奇而不见经
传的人物。他检讨了对同路人和中间作家的狭隘和偏执,为受误解的朋友释
嫌辩诬,说公道话,肯定他们的爱国主义,感谢他们对左翼的同情和支持,
提到的名字有郁达夫、穆木天、朱穰臣、胡秋原、曹聚仁、姚苏凤等等。他
记录了史沫特莱、尾崎秀实、山上正义、鹿地亘、池田幸子慷慨无私的事迹,
诚挚地呼吁:在谈到“左联”历史时,“不要忘记这几位外国同志”。
劫波度尽,曙色初开,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这里展现的,正是幸存者
梦回酒醒后的心画心声。
七 时代的实录
《懒寻旧梦录》是新“录鬼簿”,左翼文化运动亲历记。它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论据,新的观点。
班彪父子论赞司马迁的《史记》,说:“?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夏衍写回忆录,有他自律的原则,那就是
章学诚说的:“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他一贯主张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歌哭春秋逝去了的贤者”,而力避损及私德和政治品质。自然
他也替自己辩白,也可能有某些属于个人的私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
白的权利,这是应当受到尊重的。私见不背于公心,人是感情的动物,私见
也是难于避免的吧。记忆失误的地方也有。——例如抗战中上海沦为“孤岛”
的日期是1937 年11 月12 日,却误作11 月21 日。但从总体看来,可以当
之无愧地称为中国伟大革命年代的实录。
英国补锅匠出身的作家班扬,写过一部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天路
历程》,描绘一个基督徒如何离开故乡“毁灭的城市”,备尝艰辛,历经“绝
望泥潭”、“名利场”、“困难山”、“安逸平原”,来到“死亡河”畔,
而“天国城市”还在黑浪滔天的河流隔岸。这部书是班扬在狱中完成的,体
现了一个清教徒坚韧不拔的精神(班扬《天路历程》第二部,叙述基督徒的
妻子带着四个孩子前往“天国城市”的经历)。革命家建设地上天堂的工程,
比宗教徒寻找幻想的天国更困难,因为面对的是无情的现实。——包括纵的
负荷,横的干扰。毛泽东同志说过,全国解放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8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懒寻旧梦录》只写到建国初期,
我们期望能看到旧梦以后的新梦。
1987 年5 月10 日写毕
《围城》搬上荧屏
蜀芹 雄飞同志:
《围城》电视剧本读了。剧本力求忠实于原作,写得流利晓畅,娓娓动
人,给电视片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有些未必对头的想法,提供如下,
请供参考。
(一)《围城》是“五四”以来屈指可数的小说名著之一,在国内外都
拥有大量的读者,崇高的声誉,许多读者一卷在手,如醉如痴。改编文学名
著,经常遇到的困难是读者先入为主,容易发生欣赏上的心理距离。未读过
的,震于原作的盛名,也会有些不易餍足的要求。对此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付出比一般电视片创作更多的心力。
(二)《围城》才华横溢,有独特的风格,如何传神地移植,不失原作
的韵味,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小说里笑料丰富,带有很多喜剧色彩,但本质
是悲剧性的,是对社会和人性病态的针砭,辛辣的讽刺背后,含蕴着怜悯与
同情,冷峻中有炽热。我设想,荧屏上应该带来愉快,使观众畅心适意,而
又有橄榄式的回甘。要防止流于油滑,更要防止无效的逗笑。在电影和电视
上,常见这种不能发火的潮湿花炮,使人看了难受。
(三)小说结构和戏剧结构不同,《围城》没有设置人为的悬念和高潮,
它的巨大魅力,在于心理描写深刻生动,感情潮汐起伏跌宕,变化莫测,反
映出世路崎岖,人事无常。情节进展如一江春水,款款而流,不断展现各种
人情世态的戏剧性场面,淋漓尽致,引人入胜。《围城》的结构形式,很适
合拍摄连续电视剧。但电视观众数量庞大,层次繁复,如何使这十一集电视
片做到雅俗共赏,具有持续不懈的吸引力,仍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围城》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多半是留学生,评论家称之为“新
儒林外史”。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传神阿堵,有时有些夸张,却都真实可
信,和有些电影戏剧上定型化的人物大异其趣。因此物色合适的演员,非常
重要。演员的形象、气质、涵养,是决定片子成败的关键。特别是方鸿渐这
个人物,表面潇洒聪明,玩世不恭,骨子里温柔敦厚。有时也使些小坏,却
又不失耿介,不愿随波逐流。角逐情场,经常陷于被动。性格很矛盾,也很
有特色。担任这个角色的演员,特别重要。
(五)《围城》扫视的社会层面极其广阔,人物众多,而方鸿渐的感情
纠葛贯穿全剧,有如车轮战。他和鲍小姐的调情,是归国途中萍水相逢,逢
场作戏,却遭到了对方的戏弄。(处理这场戏,要注意避免方鸿渐一上场就
造成花花公子的印象。买假博士文凭的细节,弄得不好,也会使他变成骗
子。)和苏文纨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一方恩威并施,一方防御犹移,暴露出
他的意志薄弱,是个“道义上的懦夫”。和唐晓芙的热恋,双方动的都是真
感情,却因挑拨和误会造成了决裂,正好应了赵辛楣对他的考语:“你不讨
厌,可是全无用处。”和孙柔嘉的结合,完全是阴差阳错,被动地堕入爱情
的陷阱,又不甘真当俘虏,最后因性格冲突而演成悲剧。这结局也宣告了他
人生战场上的失败。四个女主角不同的个性,反映出她们不同的生活坏境和
社会地位,这些细微曲折的悲欢离合,如何处理得鲜明、生动、准确,很值
得仔细推敲。
(六)原作妙语珠联,警句层出不穷,幽默而富于哲理,剧本已通过对
白和旁白,尽量运用。只是觉得还没有利用充分,未免可惜,因为原作在这
方面太丰富了。但文字功能,读和听的效果不一样,阅读便于吟味咀嚼,听
却容易疏略,必须辅以富有暗示力的表情动作、细节描写,才能烘云托月,
克奏肤功。例如那只方家祖传的老钟,意蕴丰富,弦外有音,小说结尾说: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
言,一切啼笑。”如何把这种意象表现出来,恐怕就要用许多具象的铺垫和
准备,才能最后产生效果,使那些讽刺性的钟声,真正慢悠悠地打到观众的
心里,甚至画面渐隐以后,钟声还可以在空白的荧幕上连续响几下。观众是
性急的,看戏到结尾,常常失去耐性,注意力涣散。成功的作品,不但能够
一直维持强劲的吸引力,到了最后,还能使观众一唱三叹,感觉意味深长,
有馀不尽。
(七)《围城》的背境是抗日战争,和当前的观众距离已相当远了,注
意时代特征和战争气氛的渲染,重现小说里的典型环境,是重要的艺术手
段。剧本为此花了不少笔墨,但子爵号上军官妻子跳海,却显得突兀,是否
必要,可以考虑。旧社会的习俗风情,也同样显得隔膜,是否要请一位熟悉
情况的通人来顾问一下?例如对人的称呼,儿女向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
父”而旁人不能称“家父”;对朋友的儿子,习惯称“世兄”,而不是“世
侄”。
由《围城》的摄制电视,我不觉想起佐临同志的导演风格,特别是他那
些脍炙人口的喜剧艺术。蜀芹家学渊源,相信一定会把《围城》拍好。我以
上这些意见,是否有当,请你们裁夺,也希望得到佐临的指教。
柯 灵
1989 年10 月26 日
小说行中最少年 ——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作
微型小说以五花八门的名称在新文坛出现,旋起旋落,少说已经历了半
个世纪,在华文文学世界蔚然成风,引人注目,却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我是
微型小说的门外汉,最近才读了几十篇“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的
参赛作品。浏览了一本厚达八百多页的《世界微型小说大成》——其中有创
作,有理论,有详尽的资料,洋洋洒洒,使我很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
在大树参天的文学老林里,微型小说是后起之秀,现代小说行中的最少
年。小说一族,雅俗庄谐,品类庞杂,古今中外,变异百端,却都是同一血
统;春秋兴替,城郭变迁,人情冷暖,世味卤酸,生老病死,爱欲贪嗔,悲
欢歌哭,慷慨缠绵,经过小说家笔底氤氲,鬼斧神工,亦幻亦真,与读者感
应交流,达成共同的人生诠释与参悟。但任何艺术品种,体积容量的轻重大
小,都会引发形式和技巧的蜕变,需要别具机杼,熔铸新的创作观念,而不
是单纯的数量伸缩加减,微型小说也不例外。
微型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篇幅小,螺蛳壳里做道场,经不起笔尖儿横扫,
驰骋回旋,不可羁勒。但单靠笔下约束,惜墨如金,也不解决问题。理想的
境界,应是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深处见精神,巧处见工夫。娴于经
营剪裁,玲珑透剔,天衣无缝。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
波那一转,令人低徊不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