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348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348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瘛S醵奘椤Jξǘ骷啤I贩峡嘈摹1嗫撇舞鳌O晏嵴陆凇S刑跤欣怼T娜昕坛伞Jψ孕蛟啤N姨婷艄先恕Q菁⒂诹蔡谩V诩в嘀浮S惺羌钦呓鑫辶恕I惺羌吻旒渚壅渲尽1τ饬亍U涠刂S嘀钔尽S俣换瘛S醵奘椤O兴湫喽邸J苋笥心辍T畋ㄗ娑鳌X搅钚彖鳌W岳⒏承杂廾伞G汾稀跤Α0残腻2础7κ醯憬稹8セ褚选Q谘胀律唷8腋嫣茨恰G蚁卜ㄔ涤性凇R痪倏怂臁D尉杀韭印>涠廖疵鳌H舨簧傥璧鳌3跹廖ḿ琛e抢锤敖膊幌尽K浼湟猿紊裼紊妗F敌祷摹F浼湫辛斜嗫啤7置挤帜俊F乃炻尽T圃啤�
  师三十八岁。光绪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请。讲法华经。听众五百余人。其秋讲楞严经于慈豁金仙寺。听众二百余人。均极一时之盛。
  师三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讲弥陀疏钞于杭州弥陀寺。其秋台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请师于彼寺开期传戒。戒弟子百余众。
  师四十岁。光绪二十三年。温州头陀寺讲弥陀疏钞。
  师四十一岁。光绪二十四年。普陀普济寺。讲弥陀便蒙钞。及生无生论。听众千数百人。皆席地而坐。师以度生心切。效如来有叩必应。特航海而至普陀说法。唯除二时讲经临众外。余皆闭户潜修。故时人谓师于普陀掩关者。盖以此也。
  师四十二岁。光绪二十五年。杭州昭庆寺讲楞严经。
  师四十三岁。光绪二十六年。在温州头陀寺闭关三年。教观并进。定慧双融。晓夜淬砺。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师四十六岁。光绪二十九年。出关。因法兄授公嘱托。重起宏规。担任头陀住持。讲楞严经。其秋又讲弥陀要解。梵网合注。
  师四十七岁。光绪三十年。朝五台。入都请龙藏。迨藏经运回温州。刚登岸。适雷电交作。大雨将及。恐藏经污损。遂虔诚祝祷。以冀龙天护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运。历数小时。始达本寺。迨全藏刚进大殿。而大雨即倾盆骤作矣。时观者塞途。咸称感应不虚。
  师四十八岁。光绪三十一年。头陀寺讲法华经。
  师四十九岁。光绪三十二年。奉旨传戒。戒子五百余人。戒毕。退头陀主席。夏于天台华顶寺讲弥陀疏钞。及梵网经。完期复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宝庆寺讲弥陀疏钞。
  师五十岁。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龙华寺讲楞严经。进山之日。晨间观音殿香灯梦文殊菩萨率百千眷属。腾云而至。少顷法师到寺。于是法众异口同音。称赞不已。叹为希有也。
  师五十一岁。光绪三十四年。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夏于宁波七塔寺讲四教仪集注。
  师五十二岁。宣统元年。复于毗卢寺讲梵网戒心地品。其冬禅堂结制起七。请师领众。昼夜开示。而不漏一支香。师之为道。可谓勤矣。
  师五十三岁。宣统二年。南京毗卢寺讲楞严。江苏创办全省佛教师范僧学校师为校长兼总监督。招集各省英俊笃实之僧徒。分班讲解。开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纪元。后因受式师之请。住持于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
  师五十四岁。宣统三年。苏州邓尉山圣天寺讲楞严。时遭大旱。师为祷雨。遂感大注甘霖。阖邑人士。腾欢无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讲弥陀便蒙钞。
  师五十五岁。民国元年。上海诸名宿。在留云寺创办佛学社。请师主讲首演圆觉经。次百法明门论。及相宗八要等。师复编有八识规矩颂讲义。其中开列八识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善恶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条分缕释。详而不紊。加以天台教义。阶位历然。其冬受沈知事请。住持宁波观宗寺。遂为中兴观宗之始祖。盖观宗寺。乃延庆寺之观堂旧址。创于宋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观行法。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命名曰十六观堂。既而兴废靡常。至清乾嘉间。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无如僧侣徒骛应酬。殿宇渐就荒芜。四明道场。不绝如缕。自师受任住持后。仰体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遂改称观宗讲寺也。
  师五十六岁。民国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讲裴相国菩提心文。并主静七。夏杭州灵隐寺讲楞严经。秋观宗寺讲法华。开始创设观宗研究社。为本寺长年习教之所也。
  师五十七岁。民国三年夏。再讲法华于观宗。自任研究社主讲。
  师五十八岁。民国四年春。本寺讲圆觉经。时以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教自由一条。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辅。创立第一大乘讲习会。举师为主讲。飞电敦促。师年虽垂迈。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故。振锡北上。开演楞严。自名公巨卿。各国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欢跃赴会。争先恐后。无虑数十万指。颂祷之声。震动天地。内务部长朱公。拟订寺庙管理条例。悉以咨师而行。又前大总统赠匾。名曰宏阐南宗。饬地方官。敬谨悬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听法。诚大化东流。数千年来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书者。筹备帝制。举国风靡。师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尝以当局眷注之隆。一言劝进。足证师之定慧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师五十九岁。民国五年。扬州福缘寺讲楞严。观宗大殿。新造落成。遂开期传戒。弟子数百人。景况颇盛。
  师六十岁。民国六年。正月师六秩大庆。阖寺大众。与师建普利水陆。以祝遐龄。当地缙绅送匾。额曰畅演宗风。诸山赠匾。额曰与佛齐年。并悬本寺方丈。以志庆祝。夏于本寺讲净土十要。秋又温州头陀寺传戒。
  师六十一岁。民国七年。北京发起讲经会。公推徐文旸君主其事。公请师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至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登座宣讲。蒋竹庄君。黄少希君等。从旁记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阅月始毕。以观宗电促催回。止观未讲。然圆觉经。乃师终身奉为日课。历数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台家法而阐扬之。如二十五轮。用摩诃止观。圆接别别接通之说。多发前人所未发。至抉剔迷妄。指导修途。恳切独到之处。精心圆妙。非独与圭'疏钞。足以互相发明。即天台教观。亦因之而益显矣。如江君序中云。大师秉止观之法印。彻佛祖之心源。慨大法之沉冥。悯众生之苦恼。于是缵灵'之遗志。演畅宗风。继圭'之弘文。别出手眼。长途跋涉而振锡于上都。暑汗纷披而焦音于法座。讲演(历两)阅(月之)久。成圆觉讲义。数十万言。其间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从无上法王大陀罗尼门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积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则除烦恼之障。或犹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则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压草。大师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执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为所转而已矣。毗笈摩药。拔诸惑箭。真济世之医王也。然而恶缘既众。尘事方殷。三学不易齐修。四依又难恒值。大师复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门。其始也。以净念治其染念。其继也以一念冥其杂念。尘想销融。则不止之妙止也。佛号分明。则不观之妙观也。如是念兹在兹。至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空有双超。理智一如。则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觉而入平等本际。圆满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岂非不思议解脱也哉。凡此所谈。无非妙谛。则又大师于讲义外。称性发挥。应机开示者也。妙煦。与蒋子显觉。黄子显琛。日侍讲席。耳不停听。手不停书。录成两卷。亦不下数十万言。盛矣哉。此法会也。如大火聚。近之则立化根尘。如清凉池。入之则顿除热恼。吾知护法筵者。上则有天龙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盖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弥于法界。理无或爽。信而有征。感应道交。千载一时矣。云云。观此序。则知师法缘之盛。行化之广。演讲之劳。诠埋之微。应机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时师在京都讲经。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恐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徐君等所记也。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二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之。初为诸生发轫。即讲始终心要略解。然是书乃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师尝谓人曰。诸君欲登清净法殿。入妙庄严域者。宜先熟此为阶梯也。又是年当道执政颁匾。额曰阐扬台宗。法众济济。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万数也。
  师六十二岁。民国八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师为主讲。演教观纲宗。及十不二门指要钞。
  师六十三岁。民国九年。于学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乃台宗之要钥。佛化之宏纲。为智者大师称性发挥。师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领法华玄旨。故为诸生讲之。莫不饱餐法味。法喜充满也。
  师六十四岁。民国十年春。观宗讲楞严。秋浙江省督军卢公。省长张公坐镇东南。目击时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开祈祷大会。仰师道德。再三敦请。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于海潮寺。时法筵拥挤。道俗昽昽。军政长官。地方绅耆。莫不欢跃争趋。而卢公于未讲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诚。当时法音洪宣。震动天地。盛德往向。万众倾心。诚不减于鹫岭之胜。
  师六十五岁。民国十一年。受上海净土庵请。讲弥陀经。复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受南园居士请。讲大乘止观。而出述记。然是典为南岳大师所著。诠假有真空之奥。明体达用之方。若网得纲。殊条一贯。义括始终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时遥。至道失传。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虽得自国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圆行。亡其宗要。后进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浅者罕窥其旨趣。或彷徨于广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湮没。所以俯仰今古而长叹也。唯久晦必明。因缘辐辏。赖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蒙观宗老人。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显在握。智眼能开。复繇江君胜观。徐子明德等。怀铅记录。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师鉴定改正。命名曰述记。由是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护藏衣之宝。皆仗师敷弘宣扬之功也。
  师六十六岁。民国十二年。上海讲弥陀经水忏。
  师六十七岁。民国十三年。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