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323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323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錾下9试剂匆逡悦髦W孕氖欠稹W孕淖鞣稹9拭滞硬怀鲎孕浴>煌敛焕敕酱纭4嗽夹缘卤咚怠@砑捶鹨病N琶滞又=庑男灾濉C旨捶鹨病<冉饷濉H云鹦蕖9坌屑捶鹨病D罘鹉钪料嘤σ恍摹O嗨萍捶鹨病;砥莆廾鞣种ぜ捶鹨病Hゾ∥廾鳌>肯宰孕浴>烤辜捶鹨病T夹栽蛉鲁衫怼A<础T夹拊蛉沓墒隆<炊AR灾垂省2簧巳粗摹7侥苤毕鲁械薄R灾省2簧下摹7侥芟蛏喜煌恕J枪柿卮笫λ怠W孕灾嫣濉A槊鞫闯骸U考懦:恪7乔遄恰N薇诚颉T冀穹鹚蛋⒚滞泳鹦蕖T蛐氤巫鞘骨濉7当呈瓜颉S写顺巫欠当持Α7侥艽锛孕员咎濉?芍圆焕胄蕖P薏焕胄浴9饰蛱逯蟆P朊餍扌兄谝P蘧灰嫡摺F渲铡�
○四论用又分二初须论用
  从体而起修。因修而显体。修德之功究竟。而性具之大用现前。故明宗后。须论用也。
○次正论用
   今经以离苦得乐为用。依此净土法门。念佛力用。离娑婆苦。得安养乐也。从古以来。因念佛而往生者。瑞迹昭昭。不克烦说。原夫诸佛菩萨。化度众生。若无众生。则诸佛菩萨之大悲心。无发挥之余地。诸佛菩萨。行遂于众生界中。故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依信佛言。修行净业。方为法王之忠臣。慈父之孝子。诸上善人。欲离娑婆二种生死苦。(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而登极乐三不退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者。其知所勉矣。
○五判教相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同异之致。广开教网。非修净者所须。故今略判。以存其概。今此佛说阿弥陀经。约五时。判属第三方等。约五味。判属第三生酥。约十二部经。系属无问自说部。约四教四门。判属圆教妙有法门。既明圣人之言教。必须加以真实之修持。解行相资。教观合一。目足并运。入清凉池。方不负如来说此法门之本意。普望大众。老实念佛。(五重玄义已完。)释题竟。
释法华经安乐行中六句偈颂(为觉明法师请求讲释)
  法华经云。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解曰。此六句文。初句合譬。前文以转轮圣王譬如佛。今以法合譬。谓佛所以称如来者。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如彼轮王。故云亦尔。亦尔者。亦复如是也。如来所以为诸法之王者。由于未成佛已前。在于因地行菩萨道之时。于六度中先修忍辱一度。认真行道。忍诸有情。所忍之境。且如人有骂詈他。捶打他。乃至割截他的身肉手足。皆悉能忍。不生一念嗔怒之心。是名生忍也。次则如雪山之冻饿。日餐一麻一麦。以忍力故能耐其饥。寒风袭体。冰雪沾身。以忍力故能受其冻。乃至芦穿其膝。鹊巢其头。以忍力故不动不摇。是名法忍也。忍为定因。因忍得定。由定发慧。以智慧心。了达诸法。体本无生。上乘生法二种。所忍之境。以智眼观之。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寂然。了无去来之相。无去即无灭。无来即无生。从此历一切境。不见有生灭之相。当情即得无生法忍矣。以无生法忍现前。力量最大。故曰大力。从无生法忍。发陀罗尼。名为无生法。智即名中道智也。由智证理。亲证万法唯心。心含万法。是故举凡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我自心之所出。用之不竭。取之莫穷。故称智慧宝藏。直至得成无上菩提。见诸众生。受诸苦恼。佛于自心中。智慧宝藏流出大慈悲心。谓无缘慈同体悲。故称曰大。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无乐不与。有苦皆拔。故慈称无缘。悲称同体。以此大慈悲心。如来因地所修忍辱之法。果上所证菩提之道。故曰如法化世。
释法华经方便品四句偈(为某居士请求讲释)
  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解曰。佛知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性。即是实性。亦名实相。以性相不二故。既知无性。不妨缘起无碍而成相。此即不变随缘。故假言说。以显一乘之道。此前二句意也。法住法位。世间相常。此二句。正显一乘之正义。法住之法。即上无性之诸法。以各住自分之境。故曰法住。试看森罗万象。日月星辰。莫不各有所住。法位之法。即指真如理性。安闲自在。故称为位。世间相。即上法住之法。常住。即指法位之法。以道眼观之。一
切诸法。本住真如法位。是故世间一切诸相。从来不生。今亦无灭。故云世间相常住也。须知不变随缘。举真如之全体而成万法。随缘不变。指一切诸法当体是真如。故曰。法住法位。世间相常。此佛说一乘之正义也。
特着
人生之目的
  人生之究竟目的何在。余亦未敢轻意说出。其必待尔痛切彻底研究一番。直须逼拶到山穷水尽。转不得身。吐不得气时候。始有商量余地。若匆匆随便说出。恐将来有骂我日子。此非诳骗。可请试验。如其信不及我语。试向自己方寸之间。一毫端上。拈起放下。横来竖去。亲亲切切。着眼觑看。如老鼠之入牛角。若果能一眼看得彻彻透透。搁地一声。如大梦觉。始信我语。并无丝毫相欺也。兹于人生目的。约因缘而说。亦非片言所能尽谈。历观古来为大圣大贤。尧舜禹汤。周公孔子。□鸣而起者有之。坐以待旦者有之。终宵不寐者有之。所谓发愤忘食。废寝忘餐等。如果全无目的。劳而何为。孰不知尧舜禹汤等诸圣贤。皆是天民之先觉者也。斯则天民有待而能觉。圣人生知而先觉。此觉岂非吾人方寸间之性灵者乎。不闻孟子言乎。尧舜与人同耳。其所谓同者。即指此性灵是也。设使人人皆能觉此性灵。是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矣。由此方寸间之性灵。在眼故能见。在耳故能闻。在鼻知香臭。在舌别言论。在手能执捉。在足能趋奔。觉之称明德。迷之曰灵魂。是故彼尧舜。眼见耳闻。与吾人之眼见耳闻。同一性灵发现。映用未尝不同。故曰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惟古之大圣大贤。一生所忙生活。为有目的耶。抑无目的耶。如果都同我辈。终日竟夜。忙个无目的生活。则彼孔子终宵不寐。周公一坐待旦。大舜□鸣而起。岂不是空消岁月。浪用精神乎。何以历至今数千年以来。那一个人不称他为大圣人。是则决有目的所在。可无疑矣。但今人之眼耳鼻舌手足。以及方寸间之性灵。既全与古人无异。何以所忙之生活。一有目的。一无目的。迥然不同耶。上不同于圣贤。下又异于禽兽。安所称为万物之灵哉。仔细三思。宁不愧然。嗟乎。大都举世之人。拘于一隅之见。未遇明眼人指教。而求于未学。以耳食为至当。无怪乎茫然不知归宿焉。
  虽然。我前作如是说。岂真知最高目的耶。且此最高目的。并非理想所能究竟。亦非仅以空谈所能研穷。譬如欲行千里之途。必由近处下足。要登九层之塔。必从低处上升。今说要达最高目的。势亦必然。务须先发雄伟勇健之心。立定坚强不拔之志。以为基础。此即以方寸间之性灵。以为主人翁。若主人不迷。客不得便。譬如一幢大屋。外开六门。门门各有一招待员。接纳宾客。六招待者。为宾中之主。称性灵者为主中之主也。且主中主者。固然要性灵。而宾中主者。亦不可糢糊一点。所以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实不虚。所言大屋者。指吾人之躯壳也。六门者。指眼耳鼻舌身意也。六招待者。指见闻嗅尝觉知也。眼等之六。通名为根。见等之六。总称曰识。唯主中之主。称之曰心。内典有言。无明烦恼。使尔生生死死。无暂停息。唯汝六根。更非他物。经又云。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我所以晓得。好亦六根。恶亦六根。除了六根。决无生死根本。如今欲达最高目的。必宜从六根为发轫之初步也。须知所招待之客。亦有六种名目不同。曰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言尘者。以染污为义。取其能染污根识的意思。其间染污与否。及功之与过。全在能招待者作得主宰。所以称为宾中主也。如其招待得好。可为功之魁。否则便为罪之首矣。虽然。功魁罪首。皆归于能招待之者。其实还有主使者在。言主使者。即性灵也。是以为主人翁者。必先严定纪律。订明赏罚。一味许其向好边做去。莫论久近。不计岁月。久之又久。不怕不能达到最高之目的也。我今老实说。如今世风日下。人性刁怪。往往以自恃聪明。大生邪慢。胸含苦本。埋没性灵。滋之以爱水。培之以欲泥。乃复以世智贡高。傲人凌物。争兢气概。将谓阎罗老子管束他不得。亦复不知有前因有后果。善恶报应等事。盖由不识性灵。不知本法。于己躬脚跟下。最初一步。了无所知。徒自痴狂增长。梦想颠倒耳。我今且说大学中致知格物之格字。大概读大学人多如牛毛。尝其中滋味者。直如麟角。要知这个格字。正当作用。当明物是什么。物者即是身外之物。终日与我作对者也。我具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彼作对者。便是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前之五尘是外对。后之法尘是内对。外对的体质粗。大家容易明白。内对的体质细。恐怕你们还不容易明白。前篇立喻。将六根取喻六门。以六尘喻六客。门门之内。各有一招待者。名六识。为宾中主。所言格字。用得正当与不正当。其主宰之全权。操在内一个招待员手里。若用得正当。称为功之魁。否则便成罪之首也。前五个招待员。对外堪为宾中主。对内仍是主中宾。若使招待宾客时。无内招待来帮忙。便同泥塑木雕。所以从旦至暮。此内招待。忙得不了。但亦全靠着屋里有一位主人翁为主持。惜乎欢喜磕睡。任凭内招待一人作主宰。往往弄得颠颠倒倒。累得主人也跟他吃亏。是以内典称外六尘为劫功德贼。若使主人不迷。客不得便。则内招待奉命施权。有外客来。能如法招待。而所称为劫功德贼者。无一不是良民矣。故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有巨寇之可言哉。这个物字。乃吾人视听言动所取之境。能知此境者。即自性本明之智光。便是主人翁。妙觉不迷之大用也。须知这一个能知之知。乃迷悟之根源。迷则任识作宰。遂变真智为妄觉。故意不诚。意不诚则知不明。向外取妄境为可欲。故物不化。物不化。便成窒碍。是则这一个知字。便为内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德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亦众祸之门。如今要使之拨乱反正。必内仗真知之明。以消妄觉。外用真知之照。以融妄境。
  且知既有真妄不同。所以作用亦异。今言格者。自有二义。一者捍格。二者感格。如以妄知角妄觉。故物与我相捍格。此格为□格之格。能以真知用至诚。故物与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岂非为感格之格乎。或问。真知本无物可对。如何能感格于物。答。真知内外洞彻。由来知物一如。而感物之理。不可思议。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寂然不动者。知之体也。天下之故者。对我之物也。感而遂通者。格物之理也。且真妄心境。原无两立。须知物体本虚。以妄觉取者。乃成障碍。今以真知烛照。则触处洞然。无物可当情矣。又立一喻。真知如白日。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