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铡=丛蚶腈镀哦诩帧S劳芽嗦帧J俏枚灾蜗ぬ雌贫褚妗A说米孕悦滞印Nㄐ木煌痢N虻谝灰濉?酥の奚J俏玫谝灰逑ぬ慈肜硪妗S蟮盟南だ妗9市肓形逯匦濉R允兔省5没断惨妗R韵蕴骞省5玫谝灰逡妗R悦髯诠省5梦松埔妗R月塾霉省5枚灾纹贫褚妗7直鹄妗P肱薪滔嘁病K允痛嘶嵋煲豢普摺R嗍瞧鸹坌墓省�
因此标章生起乃至会异之七番。起信、进、念、定、慧、之五心。由此五心。成于五根。起五种力。破五种障。(信破疑障。精进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乱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觉支。(择、进、喜、念、舍、除、定、)行八正道。(正见、语、业、精进、思惟、命、念、定、)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此则虽钝根能证罗汉。大乘能证无上菩提。释题须列七番共解者。良有以也。七番共解竟。
次五章各说。自分五科。初释名。名有通别。释此通别。又分二科。初总论。次别释。初总论通别中。约教行理三者以明之。
释此经题。有通有别。初总论通别者。此佛说阿弥陀经。名异众典。是为教别。同名为经。是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是为行别。门门入理。是为行通。理即事故。种种差别。是为理别。事即理故。理体无二。是为理通。约教行理总论通别竟。
○次别释通别。又二。初别名。二通名。初中又分二。初简定。二正说。今初。
诸经立名。不出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单法、单人、单喻也。复三者。人法、人喻、法喻也。具足一者。人法喻合为一题也。次更表释以明之。
单人为题。例如无量寿经等。
单三 单法为题。例如大品般若经。大涅槃经等。
单喻为题。例如璎珞经等。
法喻为题。例如妙法莲华经等。
复三 人法为题。例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文殊问般若经等。
人喻为题。例如胜鬘师子吼经等。
具足一。人法喻三合为一题。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七种立题之中。属单人为题之一种。首先佛字乃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与弥陀。皆极果人也。故此一经。单人为目。此经征经文。应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鸠摩罗什法师译。定名佛说阿弥陀经者。盖欲令人慕果修因。故以两土果人为名也。释迦世尊。为娑婆世界之果人。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果人。能说是释迦。所说为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庄严之事。(题名止云弥陀者。弥陀是正报。既有正报。任运摄得依报故。)如经所明。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及诸菩萨。不可称说。此三乘圣人为正报。如经数处明极乐世界。成就功德庄严。七宝楼阁。八德池沼。行树罗网。鸟语花光。种种妙境。为依报。正报为习果。依报为报果。极乐世界。正报妙。依报妙。习果胜。报果胜。为令众生。慕极乐果。修净土因。故以二土果人为名也。简定竟。
○次正说。又分三。初释佛字。次释说字。三释阿弥陀。今初。
今此以下。正释名题。今经以两土果人为名。今先释此土果人。第一佛字。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宣。非弟子天仙化人等说。故首冠以佛说二字。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成正觉。从法身之一体。现应化之多身。由兜率而降王宫。作迦维卫国之太子。厌生老病死诸苦。出家苦行。成道转法轮。种种事迹。学佛者易于闻见。兹不多赘。今止详说佛字。佛为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举此一名。十义法尔具足。故略称佛也。佛字何义。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即究竟觉悟之人也。大地众生。皆具佛性。本觉也。以无始无明所蔽。迷真逐妄。遂成不觉。以不觉故。名为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便是佛。喻如离波无水。即波是水也。由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契本觉理。是名自觉。自既觉悟。还须说法普度众生。使不觉者同归于觉。是名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例须约四教六即以明之。性德修德。方能完全显了。繁故略之。释佛字竟。
○次释说字。
佛既非专为自觉。并须觉他。故现三轮不思议化。身现神通。意鉴机缘。口说妙法。使一切众生。悉获度脱。佛为能说。法为所说。即今经题第一佛字。佛为能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为所说。能所合称。故名佛说阿弥陀经。何名为说。说者悦所怀也。称性宣扬。无边妙义。以己所怀。教化他人。使人人得利益。则能说能听。莫不庆悦。今释迦世尊。说此弥陀净土法门。使人闻之。生欢喜心。真实行去。得大受用。而不但闻法者。自生庆喜。即释迦弥陀。十方诸佛。莫不欢喜赞叹。众生获益。诸佛欢喜。此说法之本旨也。说字竟。
○三释阿弥陀
阿弥陀三字。乃是梵语华言无量光。亦云无量寿。据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虽他义尚多。(按无量寿经含十三义。谓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不出光寿。故今经但云光寿。十方诸佛。寿量光明。悉皆无量。何以彼佛独名阿弥陀。当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举一名而万德备。故持念一句弥陀名号。与执持诸佛名号。其功德等无差别。阿弥陀佛。因地之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愿愿庄严国土。愿愿接引众生。若有众生。称彼佛名号。求生彼国者。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故念佛。须专念阿弥陀佛。又复应知。阿弥陀佛。即我人本具不生不灭之真觉妙心是也。此心量竖穷三际。故云无量寿。横遍十方。故云无量光。无量光寿一念具足。故吾人念佛。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但愿人之肯求耳。如何求法。则须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精勤一念。专念阿弥陀佛。以上所说。佛说阿弥陀别名已竟。
○次释通名。即经字也。
经字义理众多。如法华玄义所明。有有翻五义。无翻五义。各具法本行本义本。种种诸义。说不可尽。简要言之。经径也。修行之路径也。佛说阿弥陀经。即教人修行之路径是。古德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竟。
○次显体又分二初须显体
一经有一经之名。既有能诠之名。必具所诠之体。名是假名。体是实体。假名是傍。实体是正。所以贵在识名而达体。诸佛说法。譬如指月示人。智者因指见月。愚者执指以为月。非但失月。亦且失指因指与月。明暗二相。体不同故。研究佛经。听闻佛法者。亦复如是。贵在语言文字之间。识达其体。若执着语言文字。如狂狮逐块。有何益乎。是故今此经。既立二土果人为名。复须由二土果人。而识寂光真理之体也。
○二正出体
今此佛说阿弥陀经。以寂光真理为体。阿弥陀佛。究竟实相。证清净法身。居寂光净土也。真理者何。即前所说湛寂常恒。灵明洞澈。非浊非清。无向无背。大哉不可思议之自性是也。所谓湛寂常恒者。即照而寂也。灵明洞澈者。即寂而照也。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寂照不二。故云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之自性。即大哉真体。寂光之理也。可见寂光真理。不离当人自性。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开大地之眼。看大地之经。能如是。则只语片言。皆归实相。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具眼光方为知音者矣。理虽玄妙。只要穷究心源。识得自性。则湛寂常恒。灵明洞澈之真体。现现成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第恐我人不达。舍近而求远耳。然则弥陀不离自性。净土近在方寸。我人合于此一念上捞摸寂光真理之体。自易显现也。
○三明宗。又分二。初须明宗
宗。宗要也。乃修心之轨道。会体之枢机。体非宗不会。故体后须明宗。前须显体。所以令悟天然之性德也。今明宗者。由性德而起修德。谓之全性起修。由修德而显(性德)。谓之全修在性。性德本具。喻如古镜本有光明。然欲显此光明。要赖磨刮之功。修德喻如磨刮之功。我人心性。虽灵明洞澈。湛寂常恒。只因被蕴界根尘所污。不得现前受用。故须赖修德之功。除去烦恼。以显自性。修德之功圆满性德之理方能显露。故悟体以后。须明修行之宗要。
○次正明宗
今经以信愿持名为宗。宗中须备修因克果之义。今止云信愿持名为宗者。举因则果在其中。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二义。不相离故。既能信愿持名。将来必生极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理无或爽者。云何信。一信自己本具佛性。本能成佛。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佛也。释迦弥陀。是过去佛。苦恼众生。是未来佛。众生不迷即是佛。可见众生与佛。祗在迷悟之义。若能信得自心是佛。依佛修行。将来必定成佛。是谓信自。二信释迦及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劝人往生。其语真实不虚。弥陀四十八愿。接引众生。愿无虚发。能如是信。名为信他。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修净业者。先须以信为本。既具真信。次当发愿。愿我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故今念佛诵经。乃至一毫之善。皆回向西方。正助双修。精勤不退。如是发愿。则临命终时。必能如愿以偿。华严普贤行愿品云。﹁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乘自己之愿船。泛弥陀之愿海。自然感应道交。径登不退矣。复须发宏誓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既能具真信。发大愿。复须行为根本。若何行法。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对此一句佛号拳拳服膺。深体弥陀是我人本具天然之性德。六根归一。自然性德现前。故须精勤三业。专持六字。持、抱也。身持故。端身合掌。口持故。佛声朗朗。意持故。但有佛念。如是则必有显真性。息妄想。离苦海。生极乐之一日。兹更略释念佛方法。未念以前。放下乱想。闭目澄虑。然后缘想身坐莲华上。又想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在我面前。然后检束身心。专念佛号。念佛时。此一念自不思议自性本体中流出。不在快与多。贵在时时能返照自心。方能字句分明。不昏不散。念而不念。念到不念自念。念空真念。外不见世界。内不见身心。因而从念佛之事。契寂光之理。心口一如。事理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能如是则所谓往生极乐。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而自性弥陀之体。与唯心净土之能。至是乃无余蕴矣。然所谓自性唯心者。约性德说。虽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约修德说。唯佛乃能究尽。恐有不明性修之旨。谬增上慢之愆。故约六即义以明之。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故弥陀不出自性。净土不离方寸。此约性德边说。理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