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粢猿鍪乐姥酃壑4烁稣孚小<仍撇挥胁豢铡7置魇撬诙摺R韵灾械馈9嗜栽葡灾兴家槎幸病�
四、显中不思议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摩尼珠。珠譬真谛。用譬俗谛。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此非权教三乘人可能思议。故云不思议二谛也。以上明四正竟。
五、别入通二谛。二谛之名同别教。教内之俗。收世间事理二法而成。教内之真。不有是遮。不空是照。遮照同时。显是中谛。今收入真谛之中。所以能入通教。接三根人。上根三四两地受。中根五六两地受。下根七八二地受。故云入通二谛也。
六、圆入通二谛。此中俗谛。与别全同。真谛与别硕异。别之真谛。不具诸法。所以二谛不得融通。以其两不相即故也。圆之真谛。具一切法。所以二谛圆融。故云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所以称为不思议也。匪惟真谛不可思议。即俗谛亦不可思议耳。以通教三乘人。有上上根者。能见不但中理。即以不思议而教导之。令彼受之。而接入圆也。
七、圆入别二谛。此种二谛。与前二谛。所差别者。前以但中。摄在真谛之内。此以不但中。摄在真谛之内。故不同耳。其实中道理性。原无但与不但。以别人根钝。先修空。次修假。后修中。次第而入。彼修空时。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修假时。但知有假。不知空亦是假。若知空有俱假。当处即中。彼不解故。所以修中时。必要双舍空有二边。而入中道。彼谓中道佛性。如云外月。仅能不变。不能随缘。所以圆人。斥彼所证者。是但中理也。以彼根钝执重。三观历别而修。三谛不得圆融耳。过在法执太深。非法门咎也。今圆教二谛。则大不然。圆人于名字位中。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举一微尘。一切法趣一微尘。是趣不过。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前所谓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是也。今以此种妙理。化导别教中利根大士。上根十住受接。中根十行受接。下根十向受接。须知通教接圣不接凡。别教接凡不接圣。以别人至初地。证道同圆故也。故知住行向三贤是内凡。登地名圣。乃以三贤受接。分上中下根也。以上明三接意竟。
修真空观须约三自性明二谛中道是为显中二谛观有五番详明
(一)约依他性。谓一切法起。无不从缘。从缘有故。必无自性。无自性故。所以从缘。缘有性无。更无二法。约缘有万差名俗。约性无一味名真。是故于一缘起。二理不杂。名二谛也。缘起无二。双离二边。名为中道。复有二义。(一)缘起幻有义。又二。一非有义。举体全空。无所有故。二非不有义。不待坏彼差别相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是故非有非不有。名幻有也。(二)无性真空义。又二。一非空义以空无空相故。二非不空义。谓余一切相。无不尽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真空也。经云。空不空不可得。名为真空。已上约开说。若约合说。复有五重。一彼非有即非不有。以此无二为幻有故。由此无二。不堕一边。名为中道。此约俗谛名中道也。二彼非空即非不空。以此无二为真空故。由此无二。双离二边。名为中道。此约真谛名中道也。三彼幻中之非有。即真中之非不空义。幻中之非不有。即真中非空义。以均无二故。以此无二。与前无二。复无二故。是故二谛俱融。不堕一边。名中道也。四幻中非有。与真中非空。融无二。名为中道。此是非有非空名为中道。五幻中非不有即真中非不空。此非非有非非空之中道。谓即中之中也。是故二谛镕融。妙绝中边。即其意也。以不异有之空。方为真空。不异空之有。方为幻有。经云。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空者。是为入不二门。不二即中也。
(二)约□计性。瑜伽云。□计所执。情有理无。此中约妄情为有。如空花于病眼。是凡愚所取以为俗。约理中实无。如空花于净眼。是圣智所知为真。此有彼无。交彻无碍。融为一性。由一性故。名为中道。
(三)约圆成实性。谓真如当体无碍。则无碍为空。俗谛不可坏。名不空。空不空不二为中。又迷真起妄为俗。会妄归真名真。真妄俱融。交澈无碍。为是真该妄末。妄澈真源。真俗混融。以为中道。
(四)三性通约。先开一□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性有相无。如是有无无二。为俗谛中道。次合□计理无。依他性无。圆成性有。有无无二。为真谛中道。如是则真俗合而恒离。离而恒合。合离无二。是为二谛中道。
(五)约依理起观。谓此真空法。平等二谛。三世诸佛之所同依。十方菩萨。离此无路。是故行人。若欲于真大乘。求出要者。于此深空之理。宜尽心力。作意观察。观察既久。遂能照理伏惑。今明修法有三。一识病分二。一粗。谓以修行为求名利等。巧伪不真。为令他知。及不护戒行。如是等类。即不能习此观也。二细病。言纵有质直趣理之心。不识自心执见过患。是故无心翻情入理。亦不能习此观也。是故行人。欲习此观。于上二患。极须善识。求远离之。二拣境亦二。一倒境。闻空谓断无。闻有谓实有。并如情所取。非是法境。二真境。如上说。空有俱融。无碍之法。难名目者是也。极须拣之。三定智复二一解心。言于前真空。善分析拣择。不与三种空。乱想相应。又须知此解心。与行心不同。若不尔者。于此法上。堕不生解。乃谓此解心。便是行心。非正理故。不名解也。二行心。谓行心观正理时。决定不如前之所解。以行起解绝。解不能至。故以行心顺法。亡情念故。谓正入观时。于所观境。不作空解。不作有解。不作俱解。亦不作俱非解。于一念间。一切解心动念总绝。亦无不动之解。所解亦绝。此绝亦绝。境智俱融。于一念间。此谓情开理现。难可宣说。唯至此者自知耳。
四运观心之正观
每一相中。用四句研求。一未起心为灭将起心生。二未起心为不灭将起心生。三未起心为亦灭亦不灭将起心生。四未起心为非灭非不灭将起心生。如此于未起四句中。观将起心生皆不可得。若不得将起心生。亦不得不生。即于生性。而得解脱。
一约初句观。若云未起心灭。有将起心生者。未起心已灭。将起心何由得生。为即未起心灭生。为离未起心灭生。云即灭生者。灭法不应生。以生灭性相违故。若云不相违者。是事不然。云离灭生者。则为无因而生。是事亦不然。以生无所从生。是则不名为生。如虚空不能生有法。如是乃即灭生。离灭生。二俱不可得。 二约二句。云未起心不灭。将起心生者。为即不灭生。为离不灭生。若即不灭生。不灭已是生。是生何得生。若是生能生。此生复应有生。则生生无穷。若此生生生。是事不然。若是一体生。一中不应有多生如一指中。则无多指。若是异体生。则不应名生生。以生体别。不能相生故。如桃李体别。桃不应生李。李不应生桃。是故于未起心不灭。将起心生不可得。若离不灭生者。将起心由何处生。若生无处生者。即是无因生。是则为非生。非生而说生者。是事不然。如石女之子。黄门之儿。有是理乎。如是即离。二俱不可得也。 三约三句。若是亦不灭生。何须亦灭。若亦灭生。何须亦不灭。以不定因。不能生定果故。若云灭不灭体一无异者不然。而今亦灭亦不灭。亦不灭亦灭。性相违故。 四约四句。若是非灭生。不须非不灭。非不灭生。不须非灭。所非各异。不应俱以为因。亦是相违之因。不能共有一果。故如水火互非。终不于中。生果实故。
既能如是。约初运四句。观将心生不可得。即可还约将起心生四句转观。观未起心灭不可得。若云未起心是灭者。谓将起心生灭耶。不生灭耶。亦生亦不生灭耶。非生非不生灭耶。如是反约将起生中四句。推求未起心灭不可得。推检之相。转用上约四番意例之可知。若行者不得将起未起心生灭。则不得不生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但以凡夫颠倒。妄于未起将起。及一切法中。(计有生灭。不生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虚诳无实。皆不可得。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内外。及两中间。即是无名字。若不得四句名字。亦不得无名字。不得名字即非假。不得无名字即非空。非空即非真。非假即非俗。非俗即非世间。非真即非出世。非出世即非无漏。非世间即非有漏。非有漏即非生死。非(无漏)即非涅槃。如是观之。不得二边。不取二边。不执二边。起诸结业。无结业覆障。正观之心。犹如虚空。湛然清净。由是中道正慧。朗然开发。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大涅槃海。若观将起未起之念如是。及余念念心法亦如是。略说正观之相竟。
四运推检贪念之观法
生死之根株。在一贪字。若修观行。宜从四运入手。云何四运呢。谛观贪念。有四种相。谓未贪相。欲贪相。正贪相。贪已相。先以初运。望第二运。细心推检。如何推检呢。意谓为当未贪灭。欲念生耶。为未贪不灭。欲念生耶。为未贪亦灭亦不灭。欲念生耶。为未贪非灭非不灭。欲贪生耶。若果未贪之贪已灭。欲贪生者。为即为离。先破即。夫生与灭。由来相返。若即灭而生。则成相违。如灯灭处。即名为明。无是理也。次破离。若离而生。生则无因。如离灯灭处。为自然生焰。无乳之处。亦因有酪。有是理乎。若未贪不灭。欲贪生者。为即为离呢。即则二生相并。生生无穷。离则无因。若未贪双亦而欲贪生者。若从灭生。不须亦不灭。若从不灭生。不须亦灭。不定之因。那生定果。若未贪双非。而欲贪生者。双非之处。为有无耶。若有(云何)双非。若无。无那能生。
法相宗三自性要义
初别说
(一)依他起性。谓外指大地山河。森罗万象。内指根身识想。瞬目扬眉。总之曰。根尘识界。一切诸法。无非因缘和合则生。别离则灭。无一法不依他而起也。此性本有。乃非真非妄。即妄即真。
(二)□计执性。谓吾人不知一切诸法本来无性。以无性故。所以缘会则有。缘散则无。以不知故。妄于诸法上。计自计他。执我执所也。此性本无。乃全真成妄。纯妄绝真。
(三)圆成实性。此非离前二性而有也。只须识得□计本空。依他如幻。则一切诸法。法尔圆满。任运成就。一一无非真如性。真实义也。此性本具。乃全妄即真。绝妄纯真也。
次会通
(一)正会通。据实而说。一依他。一切依他。则□计圆成皆依他而起也。一□计一切□计。则依他圆成皆成□计也。一圆成一切圆成。识得本空如幻。二性即圆成也。
(二)借喻显。譬如一条绳。用两股麻造成。一人眼昏。妄见为蛇。其心便计此处有蛇。不特手不敢捉。并人亦不敢近其边也。其明眼者。但见是绳。不说绳是蛇。并不说绳是麻也。唯有智者。直见体是麻。用为绳。尚不取绳相。况蛇相耶。蛇喻□计执也。见蛇者尚不知是绳。安知是麻。是为一□计一切□也。绳喻依他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