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即大殿上泥塑木雕的形像。二是法宝。即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代时教。三僧宝。即我们一切和尚。此乃住持三宝。更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亦须明白。所谓佛。是两足尊。福足慧足。福足故。则有相好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者。悉生欢喜。慧足故。则有四辩八音。能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开导。毫无错谬。法是离欲尊。一切众生能依佛法修行。即可远离五尘六欲之境。脱离三界生死之苦。僧是众中尊。即一切菩萨罗汉大德高僧。能为一切众生之所尊敬。堪作人天福田。此乃别相三宝也。所谓一体三宝者。即是你们一念心中具足佛法僧的道理。你们这一念心。能够向上求学问。明白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的道理。就是佛宝。所谓佛者觉也。即是你们一念之灵心。能于世间诸法。觉了不迷。此即你们自心中之佛宝也。这一念心。恒与仁义礼智。孝弟忠信相应。不越常规。就是出言吐气。一举一动。无非有益于人。此即你们自心中之法宝也。能发之善心。与所发之善事相应。能所不二。此即你们自心中之僧宝也。此一体三宝。即是将来成佛之正因。非一体三宝。不能建立住持三宝。非住持三宝。不能发扬一体三宝。一体是理。住持是事。理与事由来不二。故知住持与一体。两种三宝。不可偏废。尔等诸子。今日一闻此两种三宝之话。无论懂与不懂。只要你们将我言语。从耳根中听进去。种在八识田中。永远不坏。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今天老僧说这些话。因为你们来到敝寺学校读书。倘若在别处求学。莫到放假。就是开学。也用不着老僧说话。你们今既在敝寺求学。所以老僧与你们说一点佛法。令你们种一点善根。本来今天放假。要奖赏你们。老僧并没有什么东西奖赏。就是这几句话奖赏你们。况且敝寺所设义务学校。样样现成。不要你们拿出一个钱。终是成就你们。应当知恩报恩。方不辜负敝寺校长。及诸教员一片苦心。教育你们。而敝寺并不要你们报恩。祗要你们把老僧所说的话牢牢紧记。切莫置之度外。所谓精神不可浪用。光阴不可虚弃。勉之勉之。
丙寅僧自恣日乐清虹桥居士林兰盆会之讲演
今日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本林中诸大居士。发心修建兰盆胜会。广设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图报父母劬劳之德养育之恩。须知此会最初。由于大孝目□连尊者发起。当时佛在祇园说法。有大弟子。名目□连。为报父母深恩。出家修道。既成道果。以求父母生处。欲报其恩。乃以天眼遍察人间天上。见其老父已在天宫。受五欲乐。并未见有慈母生处。展转观察。但见其母堕在饿鬼道中。受大苦恼。何以故。其父生天。其母堕鬼。此必有因缘在也。以其父在生时。虽不见有作大功德。以其儿子出家得道故。令其父往生天上。何以其母乃生饿鬼道中。以其母在生。悭贪不施。因目连出家。不信三宝。反生毁谤。由此造业。堕恶道中。于是目连观见其母。腹大咽小。皮骨连立。心生悲哀。即以〇和罗饭。往飨其母。其母即以左手执〇。右手遮饭此是悭贪习现。恐他鬼争夺其饭由此悭贪习深。饥火顿焰。饭到口边。即成火炭。仍不得食。足见饿鬼之苦。不胜道也。若当时其母以布施心。将此〇和罗饭。遍散道中诸鬼。转悭贪为布施。即可离苦得乐矣。时目连观其母之苦况。自知道力不足。由是大叫悲哀。仰白于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可以得度。亦非我一人度得。须待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汝当广修供养。以供大德僧伽。仗彼大众之力。方能令汝母出苦。目连依教遵修。其母即于是日。得离一切饿鬼之难。此是兰盆胜会最初之启教也。而后佛至六十二岁。舍卫国王为其父王讳日。请佛宫掖。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并复请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佛来飨。佛ぇ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亦在是日。目连为报母恩。国王为报父恩。其旨同也。以及城中长者居士。亦于是日设供。同报父母之恩。是可谓上行而下效也。自兰盆经。至中国后。唐宋以来。历朝国王。无不请师讲经。建设胜会。今日本林诸大居士。有鉴于此。遵古真修。亦建此会。普令现前大众。同报父母之恩。须知父母之恩。固然昊天罔极。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躬承祭祀。为人子者。对于现生父母。应当敬视如佛。昏定晨省。此在世间之小孝也。并请父母。戒杀放生。持斋念佛。教令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出世之大孝也。对于过去父母。在生时不能养其口体。既死后。亦当导其神灵。每日之间。自己念佛。作诸功德。理须对佛发愿。将此功德。回向过去父母。令彼仗三宝力。早生莲界。古德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此亦出世之大孝也。现前大众。须知过去父母。乃过去之过去。过去之过去。无量无边。何止一生之父母耶。我等自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在畜生道中。有一身。即有一生之父母。百生千生。无量无边生。即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之父母。若曰报恩。将何报得。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此一种道理。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外道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故菩萨视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思度脱。念报其恩。而父母之恩虽大。殊不知六道众生之恩。为尤大也。故今欲报其恩。先须识得恩有多种。一者念佛恩重故。二者念父母恩大故。三者念众生恩深故。父母之恩。人人皆知。须知诸佛之恩。犹胜于父母之恩也。何以见得。且如我本师释迦文如来。最初为我等故。行菩萨道。见我等造罪时。彼则心生哀怜。欲救度我。而我等愚痴。不信不受。见我等堕地狱时。彼则心生悲痛。欲代我苦。而我等业重。不能救拔。见我等生人道时。佛则方便教化。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佛出世时。我正沉沦。我得人生。佛已灭度。何罪而不见金身。何福而得逢大教。此是佛恩广大。令我夙种善根故也。若使夙世不种善根。何以今日得闻佛法。设使今日不闻佛法。安知夙世常受佛恩。故知佛之恩大。邱山难喻。须知世间父母。生我色身。诸佛如来。能生长我法身。色身之恩。近止一世。法身之恩。无尽无尽。可见佛恩。胜于父母之恩也。故曰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佛恩。更须知众生之恩亦胜于父母之恩。何以故。以我等无量劫来与诸众生。互为父母今虽隔世昏迷。以理推之。宁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软动[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彼则呻吟于地狱之内。展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如是思惟。
唯有百劫千生。行菩萨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故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可见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生生世世。普度众生。皆为报恩起见也。彼世间众生。反说佛教为迷信。试问彼外道邪流。有此等道理否乎。报恩道理。大概如是。我还有一种极大的事业。不能不谈。现前大众。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有限。时不待人。一息不来。便是下世。失人身易。得人身难。倘有一念之错。失却人身。如上一切恩德。将何图报。故须要大众先求自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国往生。而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办。难故。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无过发广大心。故大心一发。胜布施百年。一称洪名。超过修行永劫。而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虽念何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虽发易退。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可成。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可生。但愿现前大众。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认真念佛。求生西方。面见弥陀。亲闻妙法。证无生忍。回入娑婆。将来报佛恩。众生恩。皆仗斯而普报也。大众勉之。毋忘我嘱。
书函
覆程圣西居士书
圣西大居士法鉴。自衢防内变后。诸长官均皆离浙。惟居士一力维持财厅。不易初心。钦佩奚似。即此一观。足见平素之定力深也。喜甚慰甚。顷读来函。欣愧无已。谨复者。性具善恶之论。是本宗圣祖开人天之佛知佛见。澈骨之谈也。原夫佛之所以成佛者。以先悟透性具善恶二种法门。故能纯依性善之法门。而起修善之妙行。用修善以熏修恶。使修善力胜。而能攻破修恶之见思。进破尘沙。以至无明。乃至穷尽无明之源。复归于性。始知性恶融通。即是性善。无可断也。必至于此。可谓究竟证到不二法门。即所谓二而不二也。又能依性恶之法门。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六道三途。往还无碍。即能用此性恶法门。楞严所谓种种施为。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佛断修恶不断性恶者之大方便大妙用也。居士言佛固为率性。可也。言阐提亦得谓之率性者。不可也。详夫阐提是迷中之倍人。既未悟性。何能率性。苟阐提能率性。即非阐提矣。众生所以不得成佛者。始则未悟性具善恶法门。继则即使悟得此法门矣。以业习太厚。不能纯依性善而起修善。因善恶杂修。使修善无力。不能攻破修恶。不觉错入岐途。或着人天欲乐。不能破修恶之见思。或滞偏真涅槃。不能破修恶之尘沙。或但中佛性。厌离二边。不能破修恶之无明。是以经历阿僧祇劫。不能亲证自性之不二法门。故知十地大士。尚不能率性之全体。况阐提辈。而可能言率性者乎。应知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皆由不达性具法门。迷性善而起修恶。性善者。法身、解脱、般若也。此三者。自性之德也。即谓楞伽之三自性。亦无不可。以不了圆成本有。(即法身)故起无明。不了依他如幻。(即解脱)故起尘沙。不了偏计本空。(即般若)故起见思。不了者。即迷也。了之即三德。不了起三惑。所以云众生与诸佛。即在迷悟之间耳。三德者。即自心之性善也。三观者。即自心之修善也。三惑者。即自心之修恶也。故能修空观以破见思之修恶。还归于性善之般若。修假观。以破尘沙。还归于解脱。修中观。以破无明。还归于法身。可见善恶两修。二俱无性。无性之性。名为实性。又名实相。以性相不二故也。实性者。即性善性恶之真性也。性善本有。性恶本空。空有不二。即是一心。此自心之不二法门也。来谕云。就性论性。只许云不变。不许云随缘。此偏执不变为性之病。不知能随缘者。即性也。以性能随缘。所以成染净之相。教中云。能随染净缘。造成十法界。且能随者。性也。所随者。相也。能所不二。性相一如者。心也。心性相三。宛然可见。幸勿疑贰。来函引楞伽作证。不知楞伽这两句。乃澈底显性之文。经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教人亲证自心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