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83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283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释妙又二。初通释。二别释。初又二。初相待论妙。二绝待论妙。今初。
  言相待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曰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若论五时之粗妙者。华严一粗一妙。阿含但粗无妙。方等三粗一妙。般若二粗一妙。唯法华直显一妙,更无有粗,故云纯圆独妙。盖待四时八教之粗,方显法华一乘之妙。良以昔日诸经,机缘未熟。部味教观,兼但对带。不若法华纯圆独妙。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第一。是故此经,纯一无杂。独得妙名,良有以也。
○二绝待论妙
  言绝待者,有四意不同。一随情三假法。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随理三假法。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名绝待。此通教绝待意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乎粗,而名为妙。若谓独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何谓为绝。今之妙法,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灭待灭绝,故言寂灭也。盖以法华之妙,有绝粗之功。绝前诸粗,无可形待。故云绝待也。然此二妙,缺一不可。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诸说。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解释一题而必陈兹二妙。用是二妙,妙上三法。三法各具二妙,故名妙法也。
○二别释又三。初□门。二本门。三观心。今初。
  □门之妙,开之有十。谓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利益妙。此之十妙,若以次第论之。境即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于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次以口轮,宣示开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拔二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也。前五是自行,因果具足。后五是化他,能所具足。若分别释之。一境妙者。谓十如境、因缘境、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无谛境等。是诸佛所师,故称为妙。二智妙者。谓二十智、四菩提智、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七权实智、五三智、一如实智等。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故称为妙。三行妙者。谓增数行、次第五行、不次五行、六度万行等。以智妙故,智导于行,故行亦得称妙。四位妙者。谓三草位、二木位、一实位。经初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开示悟入,亦是位义。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是因位。道场是果位。一位一切位,故称位妙。五三法妙者。谓总三法、别三法、纵三法、横三法、不纵不横三法、类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称为妙。六感应妙者。如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又于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又云。一切众生,皆是我子。又云。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又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等。如上天一月,普印千江,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是事等。故名感应妙。七神通妙者。谓报通、修通、作意通、体法通、无记化化通等。无谋之权,称缘转变。若近、若远、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乘。故云神通妙。八说法妙者。谓说十二部法,大部法,小部法,顿、渐、偏、圆、权、实、等法。如理圆说,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云说法妙。九眷属妙者。谓业眷属、愿眷属、应化眷属、神通眷属等。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故云眷属妙。十利益妙者。谓果上益、因中益、得空得假得中益、离分段益、离变易益等。犹如大海,能受龙雨。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皆与授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利益妙也。
○二本门
  本门亦有十妙。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例□可知。
○三观心
  □本二门,皆论观心。□门观心,散在诸文之中。随文入观,即是妙也。本门观心者。谓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亦愿我如,速如佛如。故文云。闻佛寿无量,深心须臾信,其福过于彼。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乃至说寿亦如是。此即观心本妙,得六即利益之相也。
○二释莲华
  然此妙法,既已难解,若不假喻,何由发明,故喻之以莲华也。然世间水陆草木之花,有乎多种,皆不足喻于妙法。而独取莲华者,何也。盖余华,或有华而无果,如牡丹芙蓉等。此可喻空修苦行,无所彡获,乃苦行之外道也。或有果而无华,如银杏等。此可喻计自然而不修行,乃自然之外道也。或华少而果多,如胡ざ等。此可喻世人俗子,忠君孝亲,报生梵天,乃受乐之凡夫也。或多华而少果,如桃李等。此可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乃声闻之小果也。或一花一果,如柿子等。此可喻一远离行,亦得涅槃之缘觉。或前果后华,如瓜茄等。此可喻见道以后,重虑缘真之小圣。或前华后果,如稻麦等。此可喻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之菩萨。如上所列诸华,皆不足喻也。唯此莲华,华果俱多。喻妙法因含万行,果彰万德。莲华方华即果,华果同时。受染常净,净染一致。喻妙法生佛同源,凡圣一如也。是知非妙法,不足取喻莲华。非莲华,不足以喻妙法。华妙、法妙、故称妙法莲华。然莲华,既全喻通经。故有□门三喻,本门三喻。□门三喻者。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本门三喻者。一华必有莲,喻□必有本,□含于本。意虽在本,佛旨难知,弥勒不识。二华开莲现,喻开□显本,意在于□。能令菩萨,识佛方便。既识□已,还识于本,增道损生。三华落莲成,喻废□立本。既识本已,不复迷□,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也。又经中凡有七喻,皆喻权实,今以莲华而总喻之。
○二释通名又二,初正释经字。二历法名经。今初。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符合也。谓上符诸佛妙理,下合众生?机。若契理而不契机,如俗章雅训。若契机而不契理,类牧曲樵歌,皆非经也。唯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故称经也。杂心论,?出五义。一涌泉、义味无尽故。二出生、出生诸法故。三显示、显示教理故。四绳墨、辨析邪正故。五结?、结成文相故。佛地论,有二义。一贯穿义、贯穿所说法义故。二摄持义、摄持所化众生故。此方训释,有四义。一法、十界同遵故。二常、三世不易故。三经、修行路迳故。四典、摄生定典故。要而言之,乃千圣之常规,百灵之良轨,迷途之宝炬,佛灯之后焰,故云经也。
○二历法名经
  佛在世时,金口宣扬,听者得道。至灭度后,四依宏经,及善知识开示,闻者得解,皆以声尘为经。如三藏十二部,及诸祖语录,皆以纸墨流传,是色尘为经。若谓修我法二空、证乃自知,是法尘为经。此方三尘获益者多,以眼、耳、意、利故。如鼻嗅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则无所悟。舌啖典籍,则无所解。此三根钝故。若通论他方佛土,六尘皆得为经。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此以味尘为经。或以天衣触身,而悟道。或光明照体,而证果。皆触尘为经。或见光明,而悟道,是以色尘为经。或寂灭无言,而观心悟道,是以意根为经。历法观察,乃以法尘为经。他方六根利,六尘皆得为经。此方三根钝,唯以三尘为经。总之悟者,一切皆得为经。所谓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迷者,一切俱不是经。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矣。
○二显体又四。初须显体。二正出体。三略引证。四通异名。今初。
  体者,主质之义。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体乃名下之所诠。经中文字,无非名言,意欲令人循名得体。如因筌得鱼,因指见月。若逐名迷体,如捉蛇尾,返遭其螫。世尊所以常为弟子说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经七卷,二十八品。虽有法喻、因缘、权实、本□、不同,皆是能诠之假名。就兹名下,一一皆显所诠之真体。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性修不二。又释名总诠三德。显体别在法身。明宗别在般若。论用别在解脱。判教分别总别。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
○二正出体
  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非但会之至难,亦乃说之不易。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不说。又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此经以一乘实相为体。何意须用实相为体。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诸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所说。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此大小印,印半满经。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之为了义大乘。故今经出体,即以一乘实相为印也。三轨之中,取真性轨。十法界之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法身。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于无作中,唯取灭谛。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五二谛中,唯取真谛。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譬如梁柱,纲维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内之空。梁柱譬因果。非梁非柱譬实相。实相为体,非梁柱也。屋若无空,无所容受。因果非实相,无所成立。故一乘实相,为今经之正体也。
○三略引证
  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方便品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偈中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师品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云。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普贤观云。昔于灵山广说一实之道。又云。观于一实境界。故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祗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
○四通异名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