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谒薅稀7佬尬浴6灾畏乓荨3陕磺惺莱鍪兰渖剖挛怠4诵乃7潜鹩刑濉<淳稀7佬薰δ苁且病Q苑佬拚摺<词怯谒隙瘛7懒畈黄稹S谒奚啤P蘖钤龀な且病I嵴摺N骄A钚钠降日薄N薰τ米∥浴6灾蔚艟倬沧∥怠T坪危钚模┑取4稹S缮崃钚睦氤恋羰薄>醮讼智耙荒钪摹J级降取<潭薄:蠖廖薰τ玫亍4思葱猩嶂б病2缓φ摺S谥钣星椤2晃鹉瘴捺廖浴D芏灾魏Α1怠4诵乃辔薇鹩刑濉<从谖捺辽聘2凰鸩荒铡<倭⒋嗣�
四恶心所。恶者。破坏诸善。害净成染之谓也。分二。一枝末。又三
一中随烦恼。随者。顺也。迷性成修。依顺根本而起故。有二。一无□。二无愧。无□者。于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能障碍□。生长恶行为业。无愧者。于所作罪。不羞耻他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二大随烦恼。有八。一掉举。二昏沉。三不信。四懈怠。五放逸。六失念。七散乱。八不正知。掉举者。心境不符。不能静住为性。能障行舍。失奢摩它为业。昏沉者。身心乖适。无所堪能。蒙昧为性。能障轻安。失毗婆舍那为业。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染污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懈怠者。于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放逸者。谓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能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三小随烦恼。有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此即嗔之一分也)恨者。繇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亦嗔之一分)覆者。于自作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此属贪痴二分)若不惧当苦覆者属痴。若恐失利誉覆者属贪。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恶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属嗔)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属嗔)悭者。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属贪)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属贪痴)谄者。巧言妖媚。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属贪痴)害者。于诸有情。无悲悯心。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属嗔)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属贪)
问。枝末烦恼何义。答。由根本生故曰枝末。此二十心。俱是昏烦之法。恼乱清神也。问。同名曰随。何以有小中大之别。答。有三义故。一自类俱起。二遍染二性。(不善有覆)三遍诸染心。于此三义。不具名小。具一名中。全具名大。此小随十法。各别起故。自类不俱。阙初义。唯是不善。阙第二。既阙有覆。故知不遍一切染心。阙第三。三义俱无。所以名小。中随二法。自类俱起。具初义。唯是不善。后二仍无。即所谓具一名中也。大随八法。自类俱起。通染二性。即是全具。故名大也。颂曰自类具二性。遍一切染心。小无中有初。大随三义全。
二根本有六。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恶见。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痴者。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云何杂染。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繇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慢者。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云何生苦。谓若怀于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慢心有七。一单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增上慢。五邪慢。六我慢。七卑劣慢。何名单慢。谓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称境为单。不敬为慢。虽理本等。恃己评他。故为慢也。过慢者。于胜计己等。于等计己胜。单加一等。故成过慢。慢过慢者。于胜(计己)胜。单上加二。故名慢过慢。增上慢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计少谓多。计凡为圣。名曰增上。邪慢者。自全无德。谓己有德。故以名焉。我慢者。于自执我。称量高举。故称我慢。卑劣慢者。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故曰卑慢。问于胜计劣。此应是谦。何责为慢。答如自恃云。尔虽胜我。我终不敬。不敬即慢也。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犹豫。兽名。似狐多疑。故取喻之。谓持疑不决。诸善皆不进行故。以上六种。又名为钝使。不恒有故。推利方生。故名为钝。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此见有五。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断执常)三邪见(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五戒取(非因计因)此五又名利使。动念即生。造次恒有曰利。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曰使。
五不定心所。不定者。不同遍行。别境。善恶本末。定遍八识。三性。三界。九地。此之四法。皆不定故。分四。一悔。二眠。三寻。四伺。悔者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眠者身疲心倦。昧略为性。障观为业。(有意睡眠故称心所)寻者寻求。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者伺察。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上寻伺二者。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补前科余意。问。前五识相应之心所。本只三十四个。所谓□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二。大随八。根本中前三是也。而后三根本。十小随。四不定。与前五识全无关系。今将以一并吐露者何也。曰有二意。一。八个心王。所相应之心数。共有五十一个。惟第六识独得其全。余皆随分受用。多寡不同耳。今前五识既得多分。不妨就便全彰。至后三识。不劳烦琐矣。二。设使前五仅释本识相应之三十四个。余十七个置在后释。反觉意义不贯。既于此处全斑彰灼。至后三识处。只消一言指点分明可也。
○二助缘二 一论缘之亲□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根即五根。有二种不同。一浮尘根。依八法成就。形结于外。体粗而浊。肉眼能见。故称浮尘。二胜义。繇过去种子。发生现行。仍由现行熏成种子。虽亦业果之色。乃繇过去之业。种习成根。形隐于肉。体细而净。犹如琉璃。所以肉眼不能见。天眼方能见也。佛顶经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故名眼体。如葡萄朵等。即胜义结根之繇也。今云净色。即指此耳。生识之由曰根。为识所托曰依。不在异处曰同。上句竟。
九指眼识之缘。八指耳识之缘。七指三识之缘。邻。近也。虽五根分门别户。五识取境各异。既同一家。未甚离间。故曰相邻。九缘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别。七染净。八根本。九种子。前四□。故称缘。以色法故。后五亲。故曰依。以心法故。是以科曰论缘之亲疏也。空者。谓根境相离。中间无碍。空隙之空也。明者。日月灯等。光照之明也。根者。生发之根也。境者。识之所缘也。作意者。即遍行之一。警觉之一念也。分别者。意识之功能也。染净。指第七识。为染净之依故。根本。指第八识。为前七识根本故。种子。指藏识中受熏之习气。九缘指眼识者。谓凡夫肉眼之识。必藉九缘具足。用方得全。缺一不可。余四眼不遑详论。以肉眼用劣。余四用胜故。耳识减明缘。以暗时能闻。不藉明故。八缘足矣。余三七缘生。复除空缘。三皆合知。离不知故。暗能取境。不须明故。六七八三识。如次五三四。谓第六识只五缘成就。复除分别。染净。以分别即自体。染净即根缘也。第七三缘者。谓根本依缘。作意缘。种子缘。不言根境者。谓依彼转缘彼。即根境故。第八比第七。转加一缘生。即境缘。以根身器界。皆为第八所缘故。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与身三。皆繇七缘有。六七八三识。如次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言等无间者。乃各识前念已灭之识。以前念开辟于前。后念方得生也。前后二念。无中间隔。即此缘也。故此缘亦名开导依。释二句竟。
○二论用之离合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三指鼻舌身。二指眼耳。以眼耳二识。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皆合时方知。故曰合三离二。观即能缘。尘世即所缘。以识取境。即能缘缘所缘也。问。何以得知前二离取境。后三合方知也。答。知处不知处殊。坏根不坏根异。所以得知。请详言之。眼识知色。在何方所。耳识知声。从何方来。鼻舌身三。必合方知。离则便不知也。故曰知不知殊。复次。细色入眼则瞎。大声近耳则聋。故曰坏。香臭入鼻方嗅。碱酸上舌始知。寒暑着身方才觉。此不坏之证也。故曰坏不坏异。上句竟。
根是白净色。有任运照境功能。不过但能照境。无有分别。佛顶经云。但如境中。无别分析是也。识有了别之能。然前五不同第六。第六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前五但有自性了别。任运贪嗔痴。无有随念计度二种。所以不带名言。不执为外。仍名现量。圆觉经云。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是也。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然则根乃色法。识乃心法。互皆有知。二家各有种现。熏习不同。此根识不同之致。唯有秉大乘教人。以智观察。乃能分之。故愚法辟支罗汉。二种圣人。尚难分别识之与根。况凡外乎。释二句竟。
○二颂圣智分二 一无漏果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变是变起。相是相分。观是能观之智。空是所观之理。乃二空真如。即上之相分也。后得是智。智有二种。一根本智。缘真谛。断迷理随眠。二后得智。缘俗谛。断迷事随眠。此二句明前五识。至果位中。转为成所作智之时。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以观二空之理。故非根本智摄。唯是后得智摄也。
○二果后现化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圆明指真如心识。性本圆而不缺。本明而无暗。唯其无始一念不觉。迷斯本圆本明之识性。而流转九界。漏落三途。今以唯心识观。照破无明。复还元觉。故云成无漏也。三类谓大圣类。小圣类。凡类。苦指二种生死。谓分段变易也。此二句明前五识。在未成佛前。一向有漏。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此时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之五根。成于无漏。依根所发之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议化。分身九界。度脱众生。二种生死之苦轮也。释前五识竟。
○二讲第六识颂分二 一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性即善恶无记。若自心起念时。当自观察。此一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