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52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252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妄波不生,名六行也。翻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诸烦恼;成为七净华,等诸功德。净华者:一戒净,诸妄不生。二心净,妄境不着。三见净,诸尘不染。四度疑净,邪疑不起。五分别道净,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为人分别非道,令他通达佛道。六行断知见净,谓行三止观,断五住惑,六根清净,知见圆明。七涅槃净,指常乐我净也。八解者,即修八背舍。此定成时,出八色流光,成八解脱道。以此八解水,洗其无垢人。无垢亦无净,是名真解脱。背舍,详见法数,兹不暇录。九断智者,即断三界九地惑之智也。十地行,即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十种中道妙行也。翻十一□使,十二入,十八界,等诸烦恼;成为十一空等诸功德。十一空者:一者内空,情空也。二者外空,界空也。三者内外空,情界俱空也。四者有为空,世间六凡空也。五者无为空,出世二乘空也。六者无始空,过去无际空也。七者性空,现在无住空也。八者无所有空,未来无尽空也。九者第一义空,出世诸法,毕竟空也。十者空空,空亦不立也。十一者大空,绝待无外空也。于此诸空,能真实解,寻常住于法空之座。故得栖心自在,可能转于十二行法轮,十二轮者:即佛成道时,为五比丘,三说四谛之法。第一,名为示转。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次为劝转。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三为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汝应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汝应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汝应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汝应证。是为三转十二行法轮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十七、十八,知三世无碍。言不共者,唯佛独得,不与三乘共行。以上所成功德,无量无边。愿我一切,悉皆圆满也。
  ○癸二 敬礼诸佛菩萨
  ○子一 结示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子二 正礼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上来所礼诸佛菩萨德号。佛之洪名,万德圆备。菩萨圣号,万善庄严。行者身旋礼,口称扬,意诚敬。三业至诚,以名召德。依他境立,唯心观成。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今说者听者,亦复如是。说者身端坐,口称名,意诚敬。听者耳谛听,口随诵,意领会。俱相应义也。故知说听与礼忏,其功相埒,并不差殊。况有性具功德力,全性德以起修德。修德有功,性德自显。性修互融,以性修二力为能感,佛圣慈力为能应。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感应道交,不思议也。
  ○壬六 详示忏悔功深
  ○癸一 结前礼敬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癸二 起后忏悔
  ○子一 示忏悔功深
  ○丑一 评论要旨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唯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福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盖论忏悔一件事业,本是要迁改过去之恶,精修当来之善,故云灭恶兴善。谓灭既往之恶,兴未起之善也。所以佛菩萨开示众生,作诸忏悔事者。盖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长幼尊卑,谁能无过?莫道具缚凡夫,人人有过。即证到初果圣人,有时一念失觉,尚起烦恼。就是证到四果罗汉,虽称无学,正使已尽,习气未除。有时结习现前,尚要动身口业。如佛弟难陀,□习重故,喜看女人。岂况凡夫,谁能无过?今欲评论凡夫,须分智愚。但以智者,先自觉悟,便能改其前愆,悔不复作。愚者,不肯直心吐露,纡曲覆藏。以覆藏故,罪恶日深。遂使滋长蔓延,牵连不断。所以长夜积习,以致晓悟无期。我人若能心怀惭愧,口自吐露,忏其前愆,悔不复作者,只此忏悔一事。何独仅能灭罪,并复增无量功德。更能树立无上菩提,涅槃妙果。
  ○丑二 缘境生心
  ○寅一 缘三宝胜境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生二种心。
  如能真要修行此一种忏悔法者,必先将自己之身形,容仪端肃,瞻佛尊像,是为外恭。现前介尔一念之心,放下糊思,不起乱想,恳切至诚,是名内敬。以此内敬外恭,缘想圣境之法。如此恳切至祷,生出二种心来。
  ○寅二 生二种善心
  ○卯一 总征
何等为二?
  ○卯二 别示
  ○辰一 示生警惕心
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遇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处。
  此文警念无常,惕励修道意也。意谓:念此人身难得,唯虑形命无常。韶华易过,念念不停,难可常保。如其一朝散坏,四大分张,不知此身何时可复?即使能复此身,又恐不值诸佛贤圣。倘然忽逢恶友,仍复造作众罪,依旧堕落地狱深坑,恶道险处。古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宁不畏哉!
  ○辰二 示生悔悟心
  ○巳一 自愧身虽出家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谓我今此身,虽得出家,幸值如来正法住世。自愧有闻无解,有修无证,未能于佛法中绍隆佛化。又不能以清净三业,常以善法自居,修身行道,早夜勤劬。岂非枉为僧徒,上孤法化也耶?
  ○巳二 自审心未入道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傲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谓我今虽受具戒,阳奉阴违,不能依戒修持。往往私自作恶,不肯对众首罪,是为覆藏不露。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内浊外清。而自傲然无愧,岂非愚之甚也耶?
  ○巳三 自耻道眼彻见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众恶。
  谓我今信知现前虚空界中,常有诸佛菩萨之道眼;诸天神仙之天眼。离欲清净,幻翳早除。天眼圆明,彻见罪相。格言云:人间私语,天闻若雷,闇室亏心,神目如电。真实语也。宁不惧哉?
  ○巳四 自怖冥官斥责
  ○午一 仇人索债
  ○未一 正明
又复幽显灵只,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蒸炙。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承上既有天眼彻见,即有神祇记疏。是故文云:幽显灵只。显即善神。幽即恶鬼。言注记罪福者,善即记福,恶即注罪。一丝一毫,勿为差脱。今为忏悔起见,但论罪边。夫论作罪之人,到了临命终时。但见恶境现前,所有牛头狱卒,马面阿傍。将前所记之罪,录其精神,早在阎王案前,预备辩核是非。尔时一切怨家对主,咸皆都来。阎王殿前,有证有据。各各皆言:尔先在世,为这三寸舌根,七尺躯壳,屠戮我身,油炮镬煮,笼蒸橼炙。或为劫贼之时,当在严寒之际,剥我衣服,令我冻死。或抢掠财宝,离我妻拏。尔之福业未尽,不得袭身。今日恶贯满盈,始得汝便。于是现前台上,证据分明,汝今毋得隐瞒避讳。到此之时,唯有甘心,分受宿殃耳。
  ○未二 引证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
  此引经作证也。今取义明之。地狱之中,不比阳世。狱主明察秋毫,故云不枉治人,若受罪人,在阳世时,所作众罪。若多若少,不能记忆者;到得临终之际,造罪之处,一切罪相,皆现在前。乃至今何得讳?当此之时,罪人直是无藏隐处,甘心分受也。
  ○午二 狱主斥呵
  ○未一 正呵
于是阎罗王,切齿呵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
  文浅义显,可不赘词。
  ○未二 甘受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
  谓当此之时,罪人谛闻此语,真实不虚,丝毫不爽。而况此事并非久远,本不关于他人。正是我身自己作孽,应当自受。推将阿谁?足见得父子至亲,妻拏至爱,到得一旦对至之时,教谁代我?只得自己情愿,甘心领受也。
  ○巳五 自悟认真忏悔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如上苦境历历分明。我今幸得人身,且喜四大调和,无诸病苦。应当各各努力向前,捍劳忍苦,拚舍身命,夺志精修。否则,倘一旦大怖至时,懊悔无及矣!所谓临渴掘井,滴水难求也。末二句,结成。
  ○子二 示迷心成恼
  ○丑一 因迷成恼迷多恼多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或□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嗔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谓我等从无始至今,沉沦苦海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觉即迷,故曰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故称为聚。由不觉故,生起三种细相,名为根本烦恼。以境界为缘,渐起六种O相,名为枝末无明。由此无明,内蔽智心,外障慧目。自此以来,随烦恼性,昧却天良。或造五逆,或作十恶。为三世罪,指过去之三世也。或耽染五欲,爱着六尘,起贪欲烦恼。或嗔恚违情,忿怒逆境,起怀害烦恼。或心愦昏蒙,不明罪福,拨无因果,起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陵人傲物,名轻傲烦恼。疑惑正道,不信佛法是救病良药,名犹豫烦恼。以上五钝使。谤无因果,常言作恶无罪,行善徒劳,名邪见烦恼。不识诸法,因缘和合,缘会而有,假名无性,起着我烦恼。不了世相迁流,成二倒见,起执断常烦恼。朋比恶友,狎近邪法,起见取烦恼,即非果计果也。僻禀邪师,持牛狗戒,名戒取烦恼。即非因计因也。以上五利使。乃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