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来执劳运力之流,即世牢狱之辈。今应为如是等众生,发报恩心,慈悲心,普为归依世尊。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次第行佛。南无福德灯佛。南无音声治佛。南无憍昙佛。南无势力佛。南无身心住佛。南无善月佛。南无觉意华佛。南无上吉佛。南无善威德佛。南无智力德佛。南无善灯佛。南无坚行佛。南无天音佛。南无安乐佛。南无日面佛。南无乐解脱佛。南无戒明佛。南无住戒佛。南无无垢佛。南无师子旛菩萨。南无师子作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今日执劳随喜者,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消灭。一切众苦,毕竟解脱。寿命延长,身心安乐。永离灾厄,无复障恼。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六度四等,皆悉具足。舍生死苦,得涅槃乐。
此为执劳愿辞。愿三宝慈力,同加覆护。令彼等执劳运力随喜之人,各及眷属,从今以至成佛,罪障消灭,众苦解脱,永离灾难苦厄。寿命延长,无复烦恼业障,身心安乐。发大乘普贤之行,具足四等六度。如为行堂者,照应僧众吃饭。宁自饥,与人饱,是即布施度。令人饱食,而我不嗔,是即持戒度。我食人后,卑下自居,是即忍辱度。辛勤行单执事,不生懈怠,是即精进度。专心添菜添饭,无有余念,是即禅定度。明罪福,识因果,不氢蹋菜饭,是即智慧度。是谓行堂,一司执劳运力,具含六度意也。四无量心亦可例知,兹不繁赘。
又愿天下牢狱,诸余刑禁,徒囚系闭,忧厄困苦,诸有疾病,不得自在者,各及眷属;以今为其礼佛功德威力,一切众苦,皆悉解脱。怨业对因,毕竟除断。出牢狱户,入善法门。寿命无穷,智力无尽。身心永乐,如第三禅。忆牢狱苦,念诸佛恩。改恶修善,皆发大乘。行菩萨道,至金刚际,还复度脱一切众生。同登正觉,神力自在。
此为狱囚愿辞。愿鄞县监狱,以至于一省、一国、一洲、一四天下、一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一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尽虚空界,一切牢狱;诸余刑禁囚徒,忧恼系闭困苦;冬无被,夏无帐;外生疮毒,内生寒湿等,种种疾病,不得自在;及各囚之眷属,亦代受同共之苦恼;今以礼佛功德威力,解脱狱囚众苦。原告怨业之对因,毕竟除断。出牢狱之囚户,入净善之法门。寿命与智力无穷,内心与外身安乐,如得第三禅之妙乐。复须忆地狱苦,发菩提心,念诸佛恩。众善奉行,行大乘道。以超证于金刚后心,复入重玄,度脱众生,共成无上佛果。
○发回向第三十七
此科文,应在第三十八科,方为次第。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已得发心,办所办竟。次复应须以前功德,各发回向。何以故尔?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得解脱者。皆由着于果报,不能舍离。若有片福,一毫之善,能回向者;则于果报,不复生着,便得解脱,优游自在。所以经叹修行回向,为大利益。是故今日,应发回向,兼劝一切不着果报。我等相与,先应至心,五体投地,归命敬礼世间,大慈悲父。
初劝不着果报,令发回向也。上来自利利他之事,所作已办。次应将礼佛功德,一一为之回向。不着于自,回施法界众生。不着因性,趋向佛果菩提。不着事相,回向真如实际。所以须发回向者,良由众生执重,胶手易着。或着于自益,或迷于事相,或执于因行,致使轮转四生,升沉六道;不能出三界,脱轮回,离苦海,而趋佛果也。是皆由着于现前果报,不能舍离。如士子十载寒窗,埋头用功。不知镜花富贵,水月荣华,石光电火,转瞬即过。即使六欲之妙乐,尚有五衰相现。以如幻如化之有为法,有何希奇?我等既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如露如电。自不应再执因迷事,着修行功德为自利。为求当来之善福果报,今即一丝之福,一毫之善,悉以回向法界众生,多多益善。既不生着,则无挂无碍,便可优游解脱。若言片福毫善,能回向法界。此如一碗之水,投入长江。则碗水,即为大江中之水。所以佛经,常叹修行能回向,实为大利益也。是故今应发大回向,兼劝一切众生,亦不着于果报,宜为至心,敬礼诸佛。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坚出佛。南无安阇那佛。南无增益佛。南无香明佛。南无违蓝明佛。南无念王佛。南无密□佛。南无无碍相佛。南无信戒佛。南无至妙道佛。南无乐实佛。南无明法佛。南无具威德佛。南无至寂灭佛。南无上慈佛。南无大慈佛。南无甘露王佛。南无弥楼明佛。南无圣赞佛。南无广照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一切行愿,皆得圆满。
此愿词也,如文可知。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今日去,至于菩提。行菩萨道,誓莫退还。先度众生,然后作佛。若未得道,中间犹滞生死者;以此愿力。令此大众,在所生处,身口意业,恒自清净。常发柔□心,调和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心,不杂乱心,无贪□心,大胜心,大慈悲心,安住心,欢喜心,先度一切心,守护一切心,守护菩提心,誓等佛心,发如是等,广大胜妙之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饶益安乐。一切众生,不舍菩提愿,同成正觉。
此为回向愿辞。愿从今以至成佛,行四弘六度之菩萨道,中间誓不退还。先须广度众生,然后成佛。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若于其中间,犹滞凡圣同居土之分段生死;方便、实报之变易生死;今以此愿力,令此现前大众,在所生处,三业清净。常发柔软调和心,精进不放逸心,不生灭之寂灭心,不杂乱之真如心,生大布施无贪之心,大胜之慈悲心,安住欢喜心,先度一切众生心,守护众生心,守护菩提心,誓等诸佛平等之心,以如是等,广大胜妙之心;专求听教闻经广明法相,修离欲定。摄心静虑,饶益安乐众生。不舍菩提本愿,咸成正觉圣果。
代发□向法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胡跪合掌,心念口言,随我今说:
十方诸天仙,所有功德业,我今为回向,同归正觉道。十方龙鬼神,所有胜善业,我今为回向,同归一乘道。十方诸人王,所修菩提业,我今为回向,同归无上道。六道众生类,所有微善业,我今为回向,同归无上道。十方佛弟子,善来比丘众,无著四沙门,及求缘觉者。隐显化众生,明了因缘法,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读诵受持经,入禅出禅者,劝总行众善。如是等三乘,一切众德本,尽□施众生,同归无上道。天上及人间,圣道诸善业,我今劝□向,同归无上道。发心及忏悔,自行若劝人,所有微毫福,尽□施众生。众生不得佛,不舍菩提愿,一切成佛尽,然后登正觉。仰愿佛菩萨,无漏诸圣人,此世及后生,唯愿见摄受。
为字,有十四个作用。此处为字,乃作代字用。初、代诸天仙回向,同归无上正觉。次、代诸龙鬼神回向,所有胜善等业,同归大乘一实之道。次、代十方人王回向,整心虑,趋菩提,护持三宝,所修菩提业,同归无上佛道。再次、代六道众生回向,所有细微善业,同归无上佛道。复次、代十方有善根之佛弟子,善来比丘,无著之四果、四向沙门,及求缘觉之众善,度生之显度密化,显说隐默,明了十二因缘顺生、还灭门之缘觉,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尽回向佛道。所有三教菩萨,藏、通二乘,入禅修定,出禅修慧者;读诵受持者;劝总行众善之持戒者;如是等戒、定、慧之三乘,为一切众德之本。其余三十七道品,为助行。所有道业,尽代为之回向,同归无上佛道。上自天界,下至人间,无论大小乘之善业,勿着自己果报,尽代回向无上道。各发菩提心,忏悔业障。或自行,或劝人,一丝之福,一毫之善,尽回自向他,普施众生。众生不成佛,誓不取正觉,始终不舍菩提本愿。众生成佛已,然后成正觉。仰愿三宝,为我证明。此界及他土,今生至未来,唯愿见摄受。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至心,五体投地,奉为国王帝主□向。奉为父母亲缘□向。奉为师长同学□向。奉为信施檀越,善恶知识□向。奉为护世四王□向。又为十方魔王□向。又为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向。又为幽显一切灵只□向。又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向。惟愿十方诸天诸仙,龙神八部,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恒会无相,不复耽着。
此为N向后之愿辞。愿代为人王、亲缘,檀越、知识,龙神鬼魔,幽显灵只,乃至尽虚空界,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恒常领会四相皆空。谓诸法不自生,即无因相。不他生,即无缘相。不自他合生,即无共相。不离自他生,即无无因相。四相皆空,不复染着。所有功德,净裸裸,赤洒洒,原是一个清净法身,不复耽滞于世间之福德也。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九
赞
三涂剧报。苦楚难当。总由一念自招殃。警念世无常。
恳祷医王。慈化永流芳。
南无善慧地菩萨云云
地狱、鬼、畜之剧报,苦楚其实难当。须知非天降,非地涌,乃由自己一念所招。所以要警念世间无常,恳祷请大医王。慈风化被,永远流芳。如或未然,先须归依第九地善慧地菩萨。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十
○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
上来已有二种N向:一、正宗分中,约自N向。二、流通分中,代他N向。此乃第三,菩萨N向之法。菩萨二字,下自凡地,上至等觉,凡有大道心者,皆名菩萨。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凡以自利利他之心,普济众生者,无论若凡若圣,皆得谓之菩萨。法者,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菩萨以此,轨一切众生之心,受持N向法门。是则菩萨,尚用此N向,何况我辈具缚凡夫?盖修行N向,能得大利益故也。若论菩萨N向,约有十种:一、离相N向。终日普度众生,而终日不见众生相。终日作事,不见作事相。终日辛苦,不见辛苦相。二、不坏回向。终日住于有边做事,而不坏空相。念念趋于真空理体,终日住于空边做事,而不坏有相。常兴上求下化之事,终日住于中道,而不坏二边。处于二边,而不坏中道。三、等佛回向。以平等眼,观视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供养众生,即与供佛无异。四、至处回向。一处做事,即□一切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无边刹海,不隔毫端,不动本处,□至十方也。五、无尽藏回向。凡做一切事,有始有终,而不住始终之相。终日做事,各尽其心,而无尽心之相。六、随顺善根回向。见苦恼众生无善根,勉强令众生,种诸善根,得无上菩提。七、等观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与诸佛相等,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