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21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221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韧罘鹑缋矗愠晌奚险酢>沤缤榉鸾纾讼袒嵋怀恕H欠ɑ呋幔凰家榫辰缫病�
今日道场,幽显大众,赐为证明,所发微愿。某等正愿:愿生圣人所居之处,常能建立道场,兴显供养。为诸众生,作大利益。常蒙三宝,慈悲摄受。常有势力,化导得行。常修精进,不着世乐。知一切法空,于诸怨亲,同以善化。乃至菩提,心无退转。从今日去,一毫之善,悉资愿力。
  此为解怨释结中,后分之文。道场中一切所不见之幽众,及现前眼见之显众,愿各印可证明。我所发之微愿,流入诸佛之大誓海中。如细流入海,同得海名,同成碱味。与诸佛大愿,无二无别也。愿与诸佛同生,共居一处。或与法身菩萨同生,或与四依大士同生,或与二乘圣人同生。既生圣人所居之处,则常能建立弘法、修证等道场。诸佛所到之处,随处无非寂光。所谓拈一茎草,即是丈六金身。菩萨处,无非实报。如弥勒之应化傅大士,文殊普贤之应化寒山拾得。四依处,如弘宗、演教等诸先德,兴显种种供养。一举一动,无非为众生作大利益事。由此得蒙三宝慈悲摄受,但具心愿,有愿必从。所以常蒙外护势力,令化导得大进行。常修精进,不着世间欲尘之乐。乃至天龙敬我,亦不以为喜。知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切相,无非假。一切性,无非空。一切道理,无非是中。更无怨亲之相,同以善导之化,乃至成佛,心不退转。莫道多大善事,即一毫之善,一丝之福,悉皆资助于愿力。
又愿若生人中,生修善家。更立慈悲道场,供养三宝。一毫之善,悉施一切。愿与和尚阇黎,不相舍离,自然蔬食。绝爱染心,不须妻子。忠信清直,仁恕和平。损己济物,不求名利。
  若生恶逆家,随之而造恶。今愿生于修善积德之家,则可立道场,敬三宝。一切善事福业,容易建立。凡有一丝一毫之善,不为自求,悉施法界众生。愿常亲近和尚阇黎,不相舍离,不茹五荤,自然疏斋。抱清净独身主义,绝情爱染污之心。既无染心,何须妻子?言忠、信、清、直者,受人之托,必忠其事,如人臣之尽忠报国。与朋友交,必有其信。清廉自持,不生贪浊。为人直心,无稍迂曲。仁则恻隐之心,常益众生。恕则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合无诤,平等不二。损己之物,利益于人。如是用心,不为名闻,不求利养,是为清净之真愿也。
又愿若舍此身,不蒙解脱,生鬼神中。愿为大力护法善神,济苦善神。不须衣食,自然温饱。
  若未证菩提,未到涅槃山顶时,或以宿业故,舍身而入鬼神类中。则愿为伽蓝尊神,关圣帝君,为大威力之护法神,为济度苦厄之护善神。不须求衣乞食,以宿福故,自然温饱。
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畜生中。常处深山,食草饮水,无诸苦事。出则为瑞,不被笼絷。
  若我舍此身命,尚未解脱。以宿缘故,堕于畜生中。则兽为麒麟,禽为凤凰。常处深山幽谷,食草饮水,消遥自适,无诸苦事。出则为天下国家之祥瑞,而不被恶人之所笼絷。
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饿鬼中。愿身心安乐,无诸热恼。化诸同苦,皆令悔过,发菩提心。
  若堕饿鬼道中,则如观音之现焦面大士,外身安而内心乐,无诸饥渴之热恼。教化受苦同类,皆令悔过忏罪,发无上菩提之心。
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在地狱,自识宿命。化诸同苦,皆令悔过,发菩提心。
  我若堕地狱,应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自识过去宿命,乐同三禅。化诸狱中受苦罪人,皆令悔过,发菩提心也。
某等恒自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圣人,以慈悲心,现为我证。又愿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同为证明。重复至诚,归依三宝。
  此总请作证。无论在何道,在何生。菩提心,恒自忆念,相续不断。则诸佛在常寂光中,不是合掌赞叹,即是暗中摩顶。用慈悲心,现为我证。此为出世圣人作证。又三界诸天,蓬莱诸仙,及护世之四王,护咒之善神,赏善罚恶神,天龙八部众,共为我证明。此为世间天仙神等作证也。
赞佛咒愿
  下四偈中,前三偈半赞佛。末半偈是愿。
大圣世尊,巍巍堂堂。三达洞照,众圣中王,分身济物,现坐道场。天人归仰,餐禀未央。八音远被,□魔惊惶。威震大千,慈化流芳。以慈悲力,普摄十方。长辞八苦,到菩提乡。
  诸佛天中天,圣中圣,九界共敬,天下独尊。故称大圣世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曰巍巍堂堂。巍巍,高大貌。堂堂,广远貌。有天眼、宿命、漏尽、之三明,洞照过现未之三世,无不通达,故曰三达洞照。佛于三贤、十圣、三乘、圣众、之中,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为众圣中王。天上一月,普印千江。分形散体,周□无疆。无生不度,无物不济,故曰分身济物。现坐菩提树下,寂灭道场,成等正觉,故云现坐道场。佛为天人师,作众生之依止,故云天人归仰。九界归敬,无非仰餐诸佛之法味,禀受如来之圣教,得益无有穷尽,故曰餐禀未央。八音者: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如是八音宣扬,称性周□,九界同闻,远近皆被,故云八音远被。六欲天子,魔王、魔子、及其眷属,闻佛出世,莫不脑裂榉落,惊惶无措,故云?魔惊惶。世尊威德,不肃而威,万德之威,震动于大千世界,是谓威震大千。慈心化物,流芳馥郁,故曰慈化流芳。以大慈大悲之力,普摄十方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调御丈夫也。故曰以慈悲力,普摄十方。愿各长辞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僧会、五阴炽盛之八苦,一直趋进菩提涅槃之故乡也。
故号如来。应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如来十种通号,佛佛皆同,已解见前第二卷内。
度人无量,拔生死苦。以今忏悔,清净赞佛功德因缘。愿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以佛神力,随心自在。
  诸佛未出世,万古如长夜。诸佛已出世,度人无数亿。拔众生无量生死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以今忏悔清净,赞佛咒愿之功德因缘,愿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从今发心,以至成佛。普愿以佛不思议神力,加被覆护。各得称心如意,莫不随心自在。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六

心驱身口。展转相由。备经六道起深尤。怨对总绸缪。仗佛慈舟。普运过烦流。
南无现前地菩萨云云
  一念之心如王,策驱身口之臣。心为因,身口为缘。身口为因,七支为缘。展转由藉,相续不断,备受六道之果报。所以对于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以及父母帅长,亲缘眷属,起甚深无量之怨尤。所结怨对,绸缪不解,无时或释也。唯仗诸佛之普渡慈航,运过烦恼之流,渡出生死之海。到菩提之岸,登涅槃之山也。如或未然,尚须归依第六,现前地菩萨诃萨。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慈悲道场道忏法卷第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夫至德渺漠,本无言无说。然言者,德之诠,道之迳。说者,理之阶,圣之导。所以藉言而显理,显理故非言。理由言彰,言不越理。虽言理两乖,善恶殊绝。然影响相符,未曾差滥。在于初学,要因言以会道。至于无学,乃合理而忘言。自惟凡愚,□惑障重。于诸法门,未能舍言。今识粗故不尽其妙,见浅故不臻其极。然言之且易,行之实难,唯圣与圣,乃得备举。
  自第一归依三宝起,宜至解怨释结,共有六卷文。作忏者,可谓苦口婆心,肝肠吐露毕矣。此第七卷,初篇文,乃作忏者之谦词也。说者,谓此忏乃梁武集取大藏中灵文而成。实则梁武未必有此见地,乃志公等十大高僧,集华藏之玄文,录诸佛之圣号,而成此忏者也。志公以再来人,示祯凡夫,自申惭愧,令后人可以取法,故有此谦让之辞也。夫、发语词。至德者,佛法之妙体也。在华严曰法界,在法华曰实相,在净名曰不思议,在楞严曰妙性,名异而体同也。至德真理,离四句,绝百非,体则宽廓无涯。瞻之弥远,如望大海之渺茫无畔。仰之弥高,犹见云霄之淡漠穹窿。本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莫道口不能言,即心亦不能思。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凡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云本无言无说。然则前来横说□说,有六卷之多,岂非纸上空谈,故下出其由。然、转语词。然而言者,乃德之诠也。四句离,百非绝,固至理也。然究竟言之,若固执于无言无说,则又堕于绝言之见也。故山家云:计四句,固是四见。殊不知离四句外,偏执无言无说,还成绝言见也。有言说固是病,执无言说亦是病。故知言与无言,在于得意与否。得意者,言亦可,不言亦可。不得意者,言亦不可,不言亦不可。计此五种见者,皆是外道。然则如之何而后可耶?须知言语性空,言之有理,犹因指见月,因筌得鱼。所以言语者,乃真理之筌□也。言者,文字也。乃至德之能诠,仗此能诠之文言,见此所诠之至德,如因指而见月,因□而得兔也。道者,孔子称曰天道。其弟子美之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我佛之菩提大道,须仗文字,为入门之径路也。又说者,乃登妙理之阶梯也。依言说以显高上之至理,乃入圣之先导也。所以诸佛,宣说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为佛灯之后焰,作长夜之明灯。若无言说以引导,何以臻圣人之门,登圣人之堂,入圣人之室乎?故古今以来,藉文字以显理,假语言以了义。故此言说,即文字般若,托此文字般若,而显实相般若也。及至究竟理显,始可云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其实至理周□。由言以彰,虽尘说刹说,亦何能越此妙理耶?然至理无言说,文字有言说。有与无,敌体相反,故曰言理两乖。如世之善与恶,明与暗,势不两立,故曰善恶殊绝也。殊不知善资恶,则恶愈凶。恶助善,则善益猛。虽其相殊绝,而有互相资助之功。今言之与理亦然,虽其体相乖,而理非言不显,言非理不立,相成而不相悖也。犹形之有影,形端则影正。如声之有响,声和则响顺。是知言全仗理,有理而后有妙谈。理亦全仗言,有言而后能显妙理。故于文言,似不可少。盖月不知,必藉指见。岸未到,要仗船渡。因文言之门,而得会微妙之道也。至于见思已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圣人,则一举一动,与理相应。故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自忘文字,而契妙道也。所谓既已见月,何须用指?既已得鱼,何须复用筌也?自惟吾辈,作此忏时,末入圣位,亦乃具缚凡夫,惑障全在,三惑未断,三障未除。若欲舍离言说,则从何而入恒沙法门?今兹忏悔一门,亦何能舍此文言耶?但以惑障深重之识心,不无粗鲁。虽集华藏玄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