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03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203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自身分上,若不勤修道行,转罪恶之祸殃,为胜善之福业,恐于诸地狱中受罪,我亦有其分矣。当念若自身,若他身,难免现在,未来之苦报。故须悲恻诚恳,苦到求忏,以期感格于至尊。古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极深,鬼神将为通之。今则恳切,恳切,又重恳切,恳切之极,诸佛将为愍之。若斯勤苦用心,用到山穷水尽之处,能礼所礼,能所心空。当处一念,即□感于十方诸佛。所谓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也。一旋一拜,感应道交。罪灭河沙,断除众生。今愿以至诚之念,恳切之拜,令诸已受苦,未受苦,之六道众生,仰仗三宝不可思议之力,断除众苦,悉蒙解脱。离恶趣而净三障,灭五怖而登觉地。精勤修行圣道,随念往生净土。诸佛为师,菩萨为友。福智不二,即妙行庄严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用心,摄耳谛听。善思念之,杂藏经说:时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身两肩有眼,胸有口鼻,而无有头。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刽弟子。若杀人时,汝常欢喜,以绳结挽。以是因缘,故受此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上文引教化地狱经,显地狱之报居多。此引杂藏经,以显饿鬼苦报。大众复须摄心谛听,闻慧也。闻不徒闻,须善思之,思慧也。思不徒思,须由思而念,修慧也。杂藏经中,所有鬼道恶报,由目连以宿命智述往业罪。且言此尚为暂时之华报,其实果在地狱,其苦痛倍此。是鬼有身无头,两眼在肩,口鼻在胸。由于前世,为公门刽手之徒。每见杀戮犯人,则心喜力助,用绳结其颈,挽其首,使易于断头。因此赞叹随喜之杀业,故招此无头之华报也。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此身形,常如块肉,无有手、足、眼、耳、鼻、等。恒为虫鸟之所啄啖,如是苦痛,难堪难忍。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他毒药,堕胎落孕。令诸众生,命不全活。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此鬼身如团块脔肉,无有手、足、眼、耳、鼻、等。想必亦无口,然则无口,从何而问宿罪?无眼,何以见有目连?无耳,何以听说法音?此有二义:一、鬼有五通义。二、六根互用义。如跋难陀龙,无耳而能听。□伽神女,非鼻闻香。阿那律陀,无目能见。鬼之宿业,无耳无口,而能问能听也。块肉常为蚂蚁昆虫所啖,恒为空中飞禽所喙,苦痛实难堪忍。此由世上,有不守家规之闺女,不持戒律之尼姑,不操贞节之寡妇。因犯□欲,则胎中怀孕。体段虽具,月分未至,暗卖堕胎之药,此药服之则堕。然此胎孩,将来可以生长成人,因被药伤毙命,其罪当归卖药者。以贪财卖药之恶因,故招此块肉之华报耳。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腹极大,咽喉如针,穷年卒岁,不得饮食。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他人,夺其饮食,饥困一切。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腹海咽针之饿鬼,穷年不得干粮之食,卒岁无有浆水之饮。此乃前世之乐因,而得今日之苦果。盖在生时,家道丰富,为乡里聚落之主。又以财捐一官,自恃富贵,专横一方。无论婚丧等事,皆有其份,受人恭维,作威作福。饮醉则纵横颠倒,轻欺良善,夺他人之饮食,令彼饥困。以是强横夺食之因,故获饥饿之华报也。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一生来,有二热铁轮,在两腋下,举身焦烂。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下。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此鬼生时,即带来二个通红之热铁轮,在两腋之下,身上旋绕,以致浑身焦烂。此由前世时,为大众作饼,贪食遂盗取二枚挟两腋下,以是偷二饼之因,故获斯二火轮之华报也。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以物,蒙笼其头,畏人来杀,心生怖惧。何罪所致?目连答言:以前世时,□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夫主,捉缚打杀,常怀恐怖,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此鬼常用物蒙蔽,笼罩其头。心时怖惧,恐被人杀。盖由前世偷犯邪□,作不净行。而贼榉心虚,见人生怖。若女犯外色,则畏丈夫捉缚打杀,以恐怖心造罪,故获此恐怖之报。□为万恶之首,此不过是华报耳。果报在地狱,当苦逾百倍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岂得不人人生大怖畏。相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应作如是无量罪恶。如是等罪,皆因无慈悲心,以强欺弱,伤害众生。乃至盗窃他物,迷惑失道,谗谤贤善,作种种罪。如是罪报,于恶道中,必受其苦。今日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普为六道,已受苦者,当受苦者,求哀礼忏。亦为父母师长,一切眷属,求哀礼忏。亦为自身,求哀礼忏。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作。唯愿世间,大慈悲父。
  此为劝勉求忏。上引杂藏经所说,岂不自生危惧。吾人无量劫来,未尝不犯此罪。由颠倒心,流贪嗔痴,起身口意,造十恶业。如经所示罪报,无非三不善根之所造。慈悲全无伤害众生,如魁刽堕胎等。恃豪强而欺孤弱,如聚落主等。盗窃他物以自资,如窃二饼。犯外色等。迷惑本性,亡失正道。谗贤谤善,无恶不作。如是无量之罪,必招三涂种种之苦。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今愿为自身、他身、已受苦、当受苦者,求哀礼忏,愿乞除灭。已作、未作、等罪,自力有限,惟有归依慈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莲华尊丰佛。南无净宝兴丰佛。南无电灯旛王佛。南无法空灯佛。南无一切众德成佛。南无贤旛幢王佛。南无一切宝致色持佛。南无断疑拔欲除冥佛。南无意无恐惧威毛不□佛。南无师子佛。南无名称远闻佛。南无法名号佛。南无奉法佛。南无法幢佛。南无须弥灯光明佛。南无宝藏庄严佛。南无栴檀摩尼光佛。南无金海自在王佛。南无大悲光明王佛。南无优□罗莲华胜佛。南无莲华须庄严王佛。南无金刚坚强自在王佛。南无殊胜月王佛。南无日月光王佛。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常精进菩萨。南无不休息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别礼也。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总礼也。
愿以大慈大悲,救护六道,现受苦,当受苦,一切众生。令此众生,即得解脱。以神通力断除恶道,及地狱业。令诸众生,从今日去,至于道场,毕竟不复堕于恶趣。舍苦报身,得金刚身。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还复度脱,一切众生。
  此为忏后愿词。愿以三宝慈悲力、救护现、未、受苦者,垂大神通力,断除三途业。舍四大假合,虚幻无常,苦报身。得法性五阴,真常不坏,金刚身。因修四心六度,无有阻碍。果得四辩六道,受用自在。勇猛勤修,精进不退。乃至满十地行,直入妙觉果海,又复倒驾慈航,度脱一切众生。然苦恼众生,欲到此地步,甚非易易,非老实念佛不为功。如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历代念佛往生者,比比皆是。即就目□者,如光绪间,慈北鸣鹤场,金仙寺方丈,从乾和尚有一剃徒,名为良修。镇海人,年三十余。在俗时,于镇江信局中营生。一日厌世无常,时从师适在金陵宝华山,九莲',茅蓬中用功。良修索相认识,因之肩挑行李,登山求度。至冬遂于本山求戒,受具后,一心念佛,决志往生。嗣后从师主席金仙,良亦随之来甬。有护法叶鸿年居士,喜其道心坚固,另建小庵五楹。凡诸所需,悉出叶氏供给。庵居有年,室无长物,独留草灰一堆,不知何故。设有人来,不甚接谈。有一近侍老佣。为之护法,并不知其用何功也。至宣统初年,一日奔至场中,向叶氏请假云:吾当行矣,荷承照拂,如何图报,愧甚愧甚。叶氏留以午餐,作别回庵。又经一宿,次日早膳后,谓侍人曰:午饭你自吃,我不用矣。侍者以为师有公出外,及至午上,未见外游。侍人照常炊续,菜熟饭香,请师午餐。连唤数声,未闻答话。但见室门,半掩半开,乃推门而入。见其右手执念珠于胸前,左手随衣袖而下垂。呼之不应,推之不动。急奔报于叶氏,声言良师已矣,并告以情状。叶氏闻之,乃嘱左右数人,相随到庵。□其位于室中,巍然不动,此真罕见罕闻之希有事也。复揭其左袖,但见手中有物。出之,是银洋也。舒而数之,计三十元。复见手指有灰,始悟床前一堆之灰,乃藏其一生所蓄之财产也。所以蓄此者,以为身后庶免负累于他人也。如是用意,可谓良矣。按良师仅二十余年之苦修,即舍苦身,受莲花化身。从此四辩六度,无不具足。圆证无生,满十地行。不违安养,还入娑婆,度脱一切众生。则净土之业,可谓直捷中之直捷矣。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闻熏过咎。果报随形。舍身应受暂无停。善恶自甘呈。杳杳冥冥。愿佛放光明。
南无发光地菩萨(云云)
  过咎,即指显果报之文。耳闻罪报之过咎,熏于八识田中。知恶业果报,影响无差,感应相生,如影随形也。舍身复应受身,脱壳犹须入壳,出没往返,无有停息之时。命终魂逝,但案罪录以审判,神识自首,亦不敢隐匿于丝毫。若善若恶,甘心自白。杳杳冥冥,常在黑暗之乡。惟愿佛光垂照,彻幽途而为光藏,既愿放光,故须归依,发光地菩萨摩诃萨。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显果报第七之余
  此承上卷之余文也。若论果报,世间一切诸法,莫不是对待而立。故所显果报不出苦、乐、两种而已。皇忏所显,大都是苦果罪报,以为众生触目警心之醒钟。藉知因缘果报,如影之随形,似谷之答响,丝毫无爽。纤细不遗。由此哀求礼忏,革故鼎新。三恶,由斯而减少。人天,由斯而增长。此则作忏者之苦心也。前第三卷所显者;为地狱,饿鬼,二途之果报。今所显者;初,则为饿鬼道之果报。次、方及畜生道之果报。向下所引,亦不出杂藏所载。此经部非一类,说不一处,凡我佛散在各处所说者,皆结归此部。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加至诚,一心谛听。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往昔因缘。一鬼问言:我一生来,恒抱饥渴,欲至厕中,取粪啖之。厕上有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佛图主。有客比丘,来寺乞食,而汝悭惜,不与客食。待客去后,乃行旧住。缘汝无道,悭惜众物。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汝今华报,果在地狱。
  在会大众,务宜恳切至诚,一其心意,谛审而听,不可忽略也。释尊应世,时摩竭提国,王舍城中,有一长者,梵名迦兰陀。华译好声鸟。良以此鸟,声虽和雅,不敌迦陵频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