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抟棱铩3钣遣焕郑炭滞蚍帧R蝗眨鑫趴罩猩唬喝晡轿蘧取T虿蝗灰玻胀跞缋此湟涯鶚劊褚欧ㄖ校鹣裆性凇H昕扇胨袂扳慊冢还郾ο衩技浒缀粒蚱平渲铮缣老印1惹鹚嫖牌溲裕刺槠栽唬悍鹣裆杏腥羲怪Γ稣嫒莺酰∷炀偕硗兜兀绱笊奖馈=裼谙陆峄峁沤瘛N糁钠平浔惹鹫撸遭慊诹Γ虺晒=裼谒姆剑鞒煞鸬溃肿莱。兰湫邸N豳罘鹑苏撸酥椋竦米曰蠖笕遂#�
○戊二 引大集经
○己一 举毁者有大损
大集经: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
经云:“若诸国王,或是大臣,以及当道长官。如见比丘有犯罪者,无论持戒破戒,不得捶打骂辱。若打骂者,获罪实重,与出佛身血同科”。故云罪同出百亿佛身血也。不知者,以为佛以偏颇之心,爱见之悲,护念子孙,以至于是。若作是念,即是谤佛。获罪弥大,无所祷也。且彼犯戒者,自获其殃,与我何预?我生佛想,自得其福,与我无咎。
○己二 示赞者有实益
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经云:“若见有被袈裟者,即比丘相也。无论持犯者,不生分别想也”。但生佛想者,是未来佛故。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故曰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己三 示佛语以警人
斯金口明不轻之深旨,安得不惧哉!
斯是佛之金口诚言,明法华不轻之旨。其打骂者,焉得而不惧哉!
○己四 结证修观当如是
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所缠,成六度彼岸观门焉。若分别心,自取冥罚。能翻此见,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宁为心师,不师于心。心,指现前一念之流动心也。楞严所谓昏扰扰相。非但不是真心,亦复不是妄心,以妄心无相故也。今云宁为心师,宁,是愿词。意谓:宁可取诸善法,为我流动之心师。故下文云:见悭贪人,生布施想。即以布施善法,为心之师也。不师于心者,不以流动之心为我师也。以流动之心,随境转故。见破戒人,就作破戒想,不能转塞成通也。夫然下,示转塞成通。然,如是也。若能如是,不为六蔽境界所缠。六蔽者:一悭贪,二毁犯,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依六蔽,居生死此岸,既不为蔽所缠,故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分下二句,示分别之过。能翻下,示平等之功。文云:能翻此见者,不分别持犯心也。如川之流,言成功之速也。
○乙四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
○丙一 从题发疑问
○丁一 问
问:如现处汤狱,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同于佛欤?
意谓:且如现今镬汤地狱中之受罪众生,并饿鬼道中之饥火然烧鬼趣,不易发菩提心也。菩提之心既如是难发,譬如长河水浊,何日得清。河清尚未有期,况彼苦趣众生发心之期,更无希冀。心尚不有,安得同于佛欤?
○丁二 答
○戊一 正答所以
对:采良药者,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非无为自出。
首句是喻,谓譬如采药,凡是良药,皆出深山,不生华堂。华堂者,广厦之堂也。是故采良药者,必远造深山。如芝术石斛之类,自非华堂所出也。次句是法,谓集出世之法药者,亦复如是。务必发大誓愿,度苦众生,非无所作为,自然而出也。试看诸佛菩萨,谁不发度尽众生之愿耶?
○戊二 引经证说
○己一 引楞严三昧经
首楞严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今现处鬼狱,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即是未发心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说!人皆不应称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我□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
经中授四种记如文。现今处在鬼狱众生,佛记当来必发大志云云,即是授第一种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诸大尊者,闻者汗毛直竖。意谓:众生不可思议也!是以迦叶白佛:我等从今,于诸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害。伤,即害也。佛言下,赞证。如文可知。
○己二 引普贤行愿品
○庚一 正引
华严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
此二句文,在大品中。今之流通一品,是第四十卷最后之文也。
○庚二 释意
夫宅宝未开,不妨宝在宅内。额珠□没,何妨珠隐额中。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则防魔军(适)自坏其壁垒;(自)存敌国,(使)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能悟色声为佛,则众生皆当来佛,必不立心于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
初一行文,连举二喻,释众生不思议。意谓:譬如宝藏,宝在藏中,藏虽未开,不能说藏中无宝。又如力士,额上有一颗摩尼宝珠。一日与他人角力,彼此相斗,不觉他人将他额间一击,宝珠没入额中。士不自知,只说额间无端起泡,不觉宝珠犹在额中。故曰何妨隐额,不得云额内无珠也。次四行文,合显不思议意。对于众生当生佛想也。故云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便为自伤。迦叶之语,不欺人也。即使知得六尘是贼,留意提防,只此防心,亦是寇贼。六尘是外贼,防心是内贼。譬如用兵止寇,兵亦不祥之器,与贼何殊?故云自坏壁垒。自存敌国,既自存有敌国之心。恒常起于怨仇之念,所以云金革未宁,鼙鼓尚振。甚至废寝忘餐,故云安得高枕于其间哉!何如于众生生佛想之为愈乎?上三行,不生佛想之损。能悟下,正明佛想之益。初一行,对他生佛想。或想句,即于自身。亦当如佛想,方有巨益也。瑜伽下二句,印证。
○丙二 由问起疑问
○丁一 问
问: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
谓承上就第一种未发心者佛与授记。然佛虽以彻底大悲,遥与授记。在彼未发心众生,万苦交煎。如梦时人,梦梦不已,有何益处?故门之曰,从何得醒耶?为是不得不疑,愿开宏论。
○丁二 答
○戊一 法说
对: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若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万佛洪音,莫能训矣。若了念而无念,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一相庄严,斯能悟矣。
言长江初发源时,其水极浅,可以将酒杯泛于其上。滥,泛也。觞,犹杯也。喻我等最初一念不觉之迷,为群迷之本,根本由于能所二见;能见是见分,所见是相分。由于相见二分,积成众生世界,为之大迷。故曰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故知众生世界,均非心外法也。须知现前一念,无法不在里许。有念也是心,无念亦是心。世界亦是心,众生亦是心。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无一不是心也。故曰若于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即成二见,为大迷本。将涅槃在生死外,心外取法,深入邪见稠林。即使有千佛万佛出生,以四辩八音,说法教化,亦莫能训矣!若悟万法唯心,诸相无相。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结业即解脱;全三道即三德。一味之旨,绝言之路,是则知其所归矣!
○戊二 喻说
○己一 立喻
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适今也。
蜜与宝,皆喻佛性。房与井,皆喻生身。性本有之,故云非适今也。
○己二 法合
吾放其心,□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于是乎在。
吾放其心者,缘众生之佛性也。佛性离过绝非,竖穷横□,故于一切处皆见如来也。末句结成。
○丙三 引证
○丁一 引经
如来藏经: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以九喻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经有九喻,皆喻众生心中有佛,故以众生名如来藏。
○丁二 引论证
○戊一 喻显
宝性论颂释: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
论中有七喻,以显众生是如来藏。
○戊二 法合
众生贪嗔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丁三 结证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
○丙四 谨防忆说
○丁一 问
问:至人用心,攀缘永绝。今放心□缘,教何在焉?
谓若是诸佛菩萨用心,乃纯用真智照境。永绝妄想攀缘,所以云境外无如智。智外无如境,境如智如,原无二如,固无疑也。今以凡夫,从未悟故,全以无明妄心,说心□缘。皆见如来者,未知出何教典,故曰教何在焉?
○丁二 答
○戊一 正答
对:教说起心□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为悉见,此是圆见,非由眼也。
谓教中有云:若众生起一念心,对于外,□缘色声香味之六尘;对于内,□缘身口意之三业;随拈一尘,随缘一业。仍须发大妙愿,誓入佛之境界,即此真为永绝攀缘矣。一念缘起,念念皆然,故云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为悉见,只此可谓圆妙心见,非眼见也。
○戊二 引证
○己一 引大经证
涅槃经:声闻,天眼为肉眼。学大乘者,肉眼为佛眼,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经云:诸声闻虽获道眼,名为肉眼。以不见佛性故,学大乘人,虽是肉眼,即名佛眼,以了了晓得己身有佛性故。
○己二 引般若证
胜天王经: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密,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缘身,愿得佛身;缘口,愿得佛口;缘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无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缘诸法,而能不着。观见诸法,无不趋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能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初四行,外缘六尘境,愿得佛之六尘境。次一行,内缘身口意,愿得佛之三不护也。次三行,谓菩萨心心念般若,步步行般若,念念缘般若,皆从内外两缘,而成立也。又如下,立喻。以水喻佛性,大地喻众生。譬如凿井求泉,一处凿之,一处得泉。千处万处,亦复如是,不凿则不得也。如是下,法合。圣智,即佛性也。智□一切法,随拈一法,皆得为所修境,如凿井然。修则得之,不修,则不得也。
○乙五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
○丙一 以三教异同问
问:即凡而圣,为无我也。三教无我,理既不殊,其义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