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31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31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斩摺#ㄐI侠丛揪硎司埂#�
  (辛)三明离过具德作用。
又止行成故,不为世染。观行成故,不为寂滞。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观行成故,即寂而常用。
  上科明双遮双照,此中复申言之曰。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者。明其不为世染也。观行成故,处于生死者。明其不为寂滞也。不染不滞,遮照同时。则四倒之过俱离。盖不染,离凡夫四倒。不滞离二乘四倒也。(于生灭之身,受,心,法起净,乐,常,我想。为凡夫四倒。于无生无灭之常乐我净,起无常等想。为二乘四倒。)更明其义曰。止行成故,不为世染,便是双照而复双遮。所谓即用而常寂也。观行成故,不为寂滞,便是双遮而复双照。所谓即寂而常用也。用时寂。寂时用。此则常乐我净,四德具足矣。
  (辛)四明融即离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即是涅槃。观行成故,知涅槃即是生死。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观行成故,知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槃。
  上科明用时寂,寂时用。今更申,明其义曰。止行成故,能即用而常寂者。知生死即是涅槃也。观行成故,能即寂而常用者。知涅槃即是生死也。此明止观成时,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故生死涅槃,相融相即。是之谓大自在。又复总结之曰。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者。因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也。而复有生死涅槃之名者。因观行成故,知流转即生死。不转即涅槃也。生死涅槃,俱不可得,是明其离一切相。此止行成,所以入大寂静为自利也。生死涅槃,在转不转。今既俱不可得,是无转不转之可言。微妙不可思议矣。而众生方在流转中。此观行成,所以繁兴大用而利他也。至此止观作用,备显无遗矣。
  (庚)二重明所依。
问曰。菩萨即寂兴用之时。三性之中,依于何性而得成立。答曰。菩萨依依他性道理故,能得即寂兴用。兼以余性,助成化道。此义云何。谓虽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即知不妨非有而有,不无似法显现。何以故。以缘起之法法尔故。是故菩萨常在三昧,而得起心悯念众生。然复依分别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受大苦恼。依依他性观门故,从心出生摄化之用。依真实性观门故,知一切众生与己同体。依分别性止门故,知一切众生可除染得净。依依他性止门故,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依真实性止门故,自身他身本来常住大般涅槃。
  即寂兴用,犹言定中起用。问意,因菩萨是定中起用,异于凡夫。故以依于何性而得成立为问。须知一言缘起,便是依他性法。故答曰,依依他性道理。然三性从来不离。故又曰,兼以余性助成也。此义云何下,正释其义。盖诸法有即非有时,即是非有而有。故曰不妨。不妨者,色即是空也。既有即非有,而复不无似法显现。可知缘起之法,是心性之法尔。以是之故,菩萨能得即寂兴用也。常在三昧句谓即寂。起心悯念众生句谓兴用。此释成依依他性道理也。此中虽知复知等,便是分别性助义。三昧中起心,便是真实性助义。然复下更详释之。谓依依他性,普门示现,出生摄化之用者。以依分别性,知一切众生苦恼。依真实性。知己与众生同体故也。此约观门,以明助成。又依依他性,三轮体空,不见能度所度之相者。以依分别性。知众生皆可成佛。依真实性,知自他本无生灭故也。此约止门,以明助成。总之。依他缘起之法。若无分别功能以鉴机,则缘起无由。若无真实性体为依止,则从何缘起。故无论因地果位,三性从来不离。凡夫过患,但在□计起执耳。若不执计,则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分别依他,皆成妙用矣。
   (庚)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萨,欲有所作。先须发愿。次入止门。即从止起观。然后随心所作即成。何故须先发愿。谓指克所求,请胜力加故。复何须入止。谓欲知诸法,悉非有故。是故于一切有碍之法,随念即通。何故即从止起观。谓欲知一切法,皆从心作故。是故于一切法有所建立,随念即成也。若久行菩萨,即不如是。但发意欲作,随念即成也。诸佛如来,复不如是。但不缘而照。不虑而知。随机感所应见闻,不发意而事自成也。譬如摩尼。无心欲益于世,而随前感,雨宝差别。如来亦尔。随所施为,不作心意,而与所益相应。此盖由三大阿僧祇劫熏习纯熟,故得如是。更无异法也。
  此约因人果人,略分三等。以明功行有浅深纯熟之异,故作用有难易大小之殊也。初行菩萨,谓圆五品观行位以上。何谓欲有所作。所谓欲见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诸佛所说,悉能受持,通达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诸大士,共为等侣。一念之中,□至十方,供养诸佛者。欲得一念之中,□到十方,现种种身,说法度生者。欲得破四魔,净一切烦恼,灭一切障道罪,现身入菩萨正位,具诸佛自在功德者。皆不外下说之三法。即时凡夫,欲作一切功德。不论自修利人,皆当依法行之。谛听谛听。其法云何。略有三种。先发愿。次入止。三从止起观。发愿不外四宏誓。须知发愿即须运想。盖必观想诸佛菩萨圣众,慈悲威德,大放光明,□照行者,及以众生。如是缘念于心,诚敬请求,方为发愿。不然。所发之愿,便无力也。何故如是。行者自无道力,必须指定所求,礼请三宝加被。方得增胜之力,克能成办故。发愿已。即当入止。何故如是。因尚在观行位中。若不入止,则性不空寂。自成障碍。何能于一切有碍之法,随念即通。故须入止,则知诸法有即非有。更无所碍故。入止已。即复起观。何故如是。因入止时,但有舍除,而无建立。何能感应道交。故更须从止起观,则知一切法,皆从心作。随念即成故。此中起观,随念即成者。因经入止一重行法,则心性空寂。以空寂故,一切清净。以清净故,便得胜力加被,与所发之愿相应。初行菩萨欲有所作,必须如是三法兼到。然后方能随其心愿,所作即成也。试观法华忏仪。大悲心咒行法。凡未入道场以先,便须运想。更特出理观一门。智者大师诰诫行人曰。行一一法时,皆修此观。一一时中,不得于事理有阙。而今人但随文念诵礼拜而已。是有事仪,而无理观。此征验所以不逮古人也。若能事理并运,感应何可思议。不可不知。久行菩萨,谓相似位以上,即不如是者。谓不须如上,次第而行也。发意即是发愿。但发意即成者,因止观功行已深。处处时时,皆在止观中。不须特意作之。故但发愿即得。诸佛如来。局而言之,乃究竟觉果。若通而论之,圆初住大士,亦称因中佛。二住以至等觉,望果则称因。望因则称果。其作用则位位增胜。至于觉果,方为究竟满足。复不如是者。久行菩萨,尚须缘念。今则不缘而自照,不虑而自知。久行菩萨,尚须发意。今则随所见闻,有感即应。不必发意,而事自成。譬如下举喻。如来下法合。摩尼宝珠,喻诸佛如来。无心欲益,随感雨宝。喻随所施为,不作心意,而与所益者相应也。此盖下结成。梵语阿僧祇劫,此言无数时。经由不可算计之长时者三,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无明永尽曰纯。大觉现前曰熟。谓诸佛如来无功用道,由于久久熏习纯熟之故。非于止观之外,更有异法也。蕅益大师曰。非因初行,安有久行。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须学初行方便。其警策行人也至矣。
  (己)二偈颂。分三。(庚)初颂理谛。二颂观法。三颂劝修。今初。
心性自清净。  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
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  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
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  是无穷法藏。
  佛祖说法,有散花。有贯花。散花即是长行。贯花即是偈颂。(或单曰偈,或单言颂。其义一也。)贯者连贯之义。喻偈颂限字成句,必加编组。不似长行,长短随心。故长行名散花,偈颂如贯花也。云何说散贯二种,为四悉檀故。随众生欲乐故。偈颂以四言,或五六七言,为句。四句唯一颂。颂体,略分二类。一祇夜。此云重颂。依长行所说,重复颂之也。二伽陀。此云应颂。孤起特立。或略与长行相应,而不一一颂之。此二复有广略之分。详于长行曰广颂。略于长行曰略颂,今此止观法要,长行已详。复说伽陀者,便人总持也。共十一颂,又一句。此科,略颂长行中依止及境界也。初句总颂性体。心者第六意识。所谓现前一念,不变随缘者是也。性者,空不空如来藏。所谓性净明体,随缘不变者是也。自谓本来。此心虽终日随缘,而性净之体不变。故曰本来清净。诸法句,颂全事即理。诸法谓十法界因果。事也。然诸法不离一心,心外无法。理也。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是为理具三千。此心即众生四句,颂全理成事。盖迷此心而成染浊三性,即是流转生死之众生。悟此心而成清净三性,即是证大涅槃之佛菩萨。生死涅槃,唯心所作。所谓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是为事造三千。一心而作二两句,结上文。作二者,作生死。作涅槃也。二无二相者。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不可得则唯是一清净心矣。上句是常同常别义。下句是常别常同义。末四句举喻。以大海喻一心。以海性唯一碱味,喻心性一味平等。以大海具无穷宝藏,喻心性具广大深法无边义。所谓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庚)二颂观法。又三。(辛)初法说。二喻说。三合结。今初。
是故诸行者。  应当一切时。  观察自身心。
知悉由染业。  熏藏心故起。  既知如来藏。
依熏作世法。  应解众生体。  悉是如来藏。
复念真藏心。  随熏作世法。  若以净业熏。
藏必作佛果。
  此十三句偈。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略颂长行中体状,断得,作用,三科也。首句是警告行者,谛听下文。是故二字,承上文而言。诸行者,谓一切修行人也。听经看教,了解谛理,为慧行者。礼拜随喜,作诸功德,为福行者。种种法门,不出六度。而六度不出福慧。福慧。譬如车之两轮。修必双修也。应当句,总贯下文。应当者,劝勉之词。一切时者,昼夜六时。即总括行住坐卧之时。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故呼行者而警告之曰。无常迅速,惟恐措手不及。应当如我所说,观察知解,缘念熏修也。观察句,颂依染分别性修止观。观察者,体察审究。自身者,色阴。自心者,受想行识四阴。五阴为正报。六尘为依报。今不及六尘者。了得正报而依报可知矣。此身生老病死,观其来从何来。去从何去。此心念念不停,生住异灭。起时观其起处。落时观其落处。须知此身生老病死,为粗生死。心念生住异灭,为细生死。凡夫刹那刹那,在生死中。若一眼觑破生死根本,方得解脱。故当观察也。知悉二句,颂依染依他性修止观也。观察五阴身心,从何来乎。莫不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固然矣。然而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离一父母,又一父母。何故如此耶。当知悉由自己造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