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29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29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空入假之用,故为分成。止行则证双遮二边之体,而曰亦如幻化,是双遮而亦双照矣。故为成就。此其别也。须知菩萨成此三昧,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广度众生耳。末句,结成。
   (庚)三约真实性。分二。(辛)初明观行断得。二明止行断得。初中二。(壬)初正明。二料简。今初。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除障得益者。初明观门。此观门者,初与依他性中止门无异。而少有别义。此云何也。谓彼止门,必缘一切法唯心所作,有即非有,体是一心。是故得灭虚相之执。然此能知诸法唯一心之体,即是此中观门。更无异法。是以彼止若成,此观即就。不相离也。然彼虽缘一心,但以灭相为宗。此中虽知虚相非有,但以立心为旨。故有别也。是故除障义同。得益稍别。别义是何。谓依此观作方便故,堪能胜进入止门也。
  一切法。约染浊言,即是凡夫根身器界。约清净言,即是诸佛三身四土。唯心者,谓自性清净心也。不相离即更无异法之意。前之止行,虽双照而仍双泯。故曰灭相为宗。今之观行,由双泯即复双照。故曰立心为旨。胜进者,增胜而进。依此观门,堪入止门。故曰胜进。其余在文可知。
  (壬)二料简。
问曰。唯心所作,与唯是一心。为一为异。答曰。唯心所作者。谓依心起于诸法,非有而有。即是从体起相证也。唯是一心者。谓知彼所起之相,有即非有,体是一心。即是灭相入实证也。此明真实性中观行断得也。 
  问意,因前依他性止行中云。能知一切虚相,唯是一心为体。今真实性观行中云。谓彼止门,必缘一切法唯心所作。因问曰。何以一云唯心所作。一云唯是一心。此二句之义一乎。异乎。答谓,唯心所作者,约依一心。起于诸法言。是明其证得从体起相也。唯是一心者,约所起之相体是一心言。是明其证得灭相入实也。盖前止行中,正明灭其虚相之执。即是灭相入实义。故言唯是一心。今观行中,是明从彼之止,起今之观。即是从体起相义。故言唯心所作也。总之。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或约起相义言,或约入实义言,凡以明心外无法而已。实,谓真实性体也。未句,结观行断得。
  (辛)二明止行断得。
所言止行除障得益者。谓依前观行作方便故,知彼一心之体,不可分别。从本已来,常自寂静。作此解故,念动息灭。即名为止。以此止行,能灭无明住地,及妄想习气。即名除障。大觉现前,具足佛力。即名得益。此明真实性中止行除障得益也。
  不可分别者。净心体绝对待,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但以妄想习气,自生分别耳。何以故。从本已来,常自寂静故。常自二字,正明其本来不可分别。不可以能所分,理智一如故。不可以一异分,离名绝相故。不可以迷悟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乃至不可以三谛分。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非空故。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非假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非中故。少有分别,即非寂静。即有一不分别之念,亦非寂静。作此解故句。与前依他性中,语虽同而义别。前则有缘有念。今知若更缘念,即成境界。即有能所。何名为如。如是息心达本,遣去横执之真,会归本寂之体。故曰念动息灭。念即最初之一念。名为因中痴。由此一念,忽起动相而成业识。所谓不觉自动是也。今会得体无分别,而念息矣。会得本自寂静,而动灭矣。至此则体证真如,名为大寂静止门。无明住地,是极微细生相无明。即最初之一念是也。能除住地,结上念息。及除妄想习气,结上动灭。所谓一念无明习气,于此即灭,无明尽故,业识染法种子习气,即亦随灭是也。此真实性止行,究竟除障也。垢障尽除,性体全显。故曰大觉现前。大觉者。寂照同时,三觉圆明也。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具足。故曰具足佛力,此真实性止行,究竟得益也。末句,结成。
   (己)三总辨。分四。(庚)初辨除障之义。二辨熏心之由。三辨地位之相。四结略总明。今初。
问曰。除障之时,为敌对除。为智解熏除。答曰。不得敌对相除。所以者何。以惑心在时,未有其解。解若起时,惑先已灭。前后不相见故,不得敌对相除。如是虽由一念解心起故,惑用不起。然其本识之中,惑染种子仍在未灭。故解心一念灭时,还起惑用。如是解惑念念迭兴之时,解用渐渐熏心。增益解性之力,以成解用种子。即彼解用熏成种子之时,即能熏彼惑染种子分分损减。如似以香熏于臭衣。香气分分着衣之时,臭气分分而灭。惑种亦尔。解种分成,惑即分灭也。以惑种分分灭故,惑用渐弱。解种分分增故,解用转强。如是除也。非如小乘说敌对除,但有语无义。然彼小乘亦还熏除,而不知此道理也。
  敌对除者。谓以正念,敌对妄念除之。如用兵击贼,敌对相攻。是为敌对而除。智解熏除者。谓以无尘智,熏心成种。则惑念皆为解念。如以光照暗,无暗不明。是为熏习而除。或曰。圆教全三障而成三德,故不说除。今此中说除何也。须知虽炽然说除,实无所除。但由熏习之力,即惑念而为解念。此即全三障成三德义。文云。如似以香熏于臭衣。可知即臭成香,仍是原衣。非别有一衣。是故即惑成解,假名为除。非谓解念外,别有惑念为其所除也。或曰。文中有渐义无顿义。是亦不然。一念解心起时,何有于惑。更何有于除。固无渐之非顿矣。当文答义,分为四层。自不得至相除。明解惑不同时,故不得敌对除也。自如是至惑用。明惑种仍在,故解灭时,还起惑用也。自如是解惑至除也。明解用熏心成种,则能损减惑种。如香熏臭衣,香成臭灭也。惑心解心,谓惑念之心。解念之心。心指本识。惑即无明。解谓慧心所。惑用解用,谓惑念作用。解念作用。如是除者。谓但如是以解用熏心成种。解种分强分成时,惑种便分弱分灭,即名为除也。其余可知。自非如至末。谓小乘除惑,亦是熏除。但彼不知此理,故说敌对除。实则解惑不同时,何能敌对。敌对之说,并无实义,但有是语而已。由此可知,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时故。当知念只是一,随于正则谓之正念,随于妄则谓之妄念耳。如同时念有两个,便成两人。今只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销。妄念有力,正念即隐。然则一边念佛,一边起妄念者。因其口中虽念,心早驰散,并非同时有两个念头也。此实由于妄念种子力强之故。当此之时,不必强抑。以刹那生灭,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当体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惟有至诚恳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种。净种分分成,妄种分分销矣。如香分分着衣时,臭即分分离衣,不能并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庚)二辨熏心之由。
问曰。解熏心时,为见净心故,得熏心。为更有所由,得熏心。答曰。一切解惑之用,皆依一心而起。以是义故,解惑之用,悉不离心。以不离心故。起用之时,即是熏心。更无所由。如似波浪之用,不离水故。波动之时,即动水体。是以前波之动,动于水故,更起后波也。解惑之熏,亦复如是。类此可知。
  问中但言解,答中兼及惑者。解惑虽异,为念则一也。念不离心,故曰皆依一心而起。既依心起,则问中见心之说自破。何以故。心不见自心故。以是义故下,释成熏心之故。即以破其更有所由。盖解惑既不离心。则起用之时,即是熏心。更无所由也。若更有由者,便是心外取法矣。如似下举喻。解惑下法合。波不离水,喻念不离心。波动即动水,喻念起即熏心。前波动水,更起后波。喻前念熏心,更起后念。前念后念,迭起相续,此熏习之所以成种也。须知水本无波,有波便非静水。心本无念,有念便非寂体。是故惑念固非,解念亦妄。何以故。凡念皆妄故。而以解除惑者,即是以幻除幻之法门耳。惑除,解亦无用。所以行人先除我执,更除法执。必须遣之又遣,一念不生,方为究竟。由此益知念佛法门之妙矣。不必说遣不遣。但以诚心,恳切念去。念至一心不乱时,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便是一念不生也。
   (庚)三辨地位之相。
问曰。此三性止观,为有位地。为无位地。答曰。不定。若就一相而言。十解,分别性中止行成。十回向,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满足,真实性中止行成。若更一解。地前,分别性中止行成。地上,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真实性中止行成。又复地前,随分具三性止行。地上,亦具三性止行。佛地,三性止行究竟满足。又复位位行行,俱行三止。即时凡夫始发心者,亦俱行三性止行。但明昧有殊,托法无别也。
  位地犹言地位,问意谓,三性止观除障得益,云何判位。答谓不定者。因此三性止观,具论横竖二种修法。乃至凡夫始发心者,亦得三性并修。是为大乘圆顿法门。横竖交参,故判位不能一定也。由是义故。若约一相而竖论之。(一相,即一向也。犹言一直。)则别教十解位,(即十住也。)圆教七信以上,为分别性止行成。以断三界见思惑故。别十向,圆十信,为依他性止行成。以断界内外尘沙,兼伏界外无明故。别十地,圆初住以上,为真实性止行分成。以别地圆住,皆名分证佛果故。至于佛位,方为究竟成就。故曰佛果满足。若更一解者。则分别性止行成,可判为别地前,圆十信。(地前,即是十住十行十迥向。)以界外细惑虽未能断,亦既圆伏故。依他性止行成,可判为别十地,同圆住上。以无明住地渐微故。真实性止行成,则为佛果满足也。若横约三性论之。则三性止行随分具者,便是别地前,同圆十信。以无明伏而未断故。三性止行具而未究竟者,便是别十地,同圆住上。以分证三德故。三性止行究竟满足,则为佛地也。又复不但别教地前,为随分具。实则依他一性,本具三性。故圆人一修即一切修。即初发心之凡夫,亦得俱修。即前所谓虽是初行,无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以资成第三番也。若俱行三性止行,便能圆伏五住烦恼。(三界见惑。名见一切处住地。欲界思惑,名欲爱住地。色界思惑,名色爱住地。无色界思惑。名有爱住地。尘沙,无明,合名无明住地。)谓之圆五品位。(见四教仪。)故曰位位行行。俱行三止。但观境前前犹昧,后后愈明耳。而所托之法,皆为三性法门,则无别也。此中但约止行为言者。观为方便,止是正修故。
  (庚)四结略总明。
又复总明三性止观除障得益。谓三性止行成故,离凡夫行。三性观行成故,离声闻行。此名除障。三性止行成故,得寂灭乐。为自利。三性观行成故,缘起作用。为利他。此为得益。斯辨第四止观断得竟。
  此总明中,先止后观者,明得体方能起用也。凡夫声闻,皆有界内界外之殊。盖未离分段生死者,名为界内凡夫。未离变易生死之三乘,名为界外凡夫。沉空滞寂,名为界内声闻。执于但中之菩萨,名为界外声闻也。故三性止行成,皆为离凡夫行。三性观行成,皆为离声闻行。离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