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27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27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磺腥缋矗薅搿H羝腥沧〈朔ǎ虻梦奚仙魄上搿=裨破嫣刂ǎ次奚仙魄梢庖病I聘卣摺R磺猩颇睿砸缘诎耸段懿亍9实媚钅钤鍪ぃぱ聘6腥约胺卜颍谝虻亍9试挥胍磺衅腥簧聘亍>屑妊云腥胫罘鹜Φ隆8囱苑卜蛴肫腥聘亍9市姓叩敝俗运欢濉S诜鹌腥Φ拢耸ト宋蘼┕Φ拢胺卜蛱烊擞新┕Φ拢宰髯约汗Φ孪耄钌嫦病8蔷鸵磺蟹卜蚬Φ卵浴H裟钅钏嫦玻芷萍刀收稀N阂嬉病S伤嫦补剩断簿<蠢嬉病R荒钏嫦玻阌写硕妗?鏊嫦仓罘鹌腥ブ诠Φ拢导仍錾希湟娓蟆9试挥Φ彼嫦病Q韵潞校舨凰嫦玻次抟嬉病�
  (癸)二释疑。
问曰。若尔一切凡夫,皆应自然得道。答曰。若此真心,唯有同义者。可不须修行,藉他得道。又亦即无自他身相之别。真如既复有异性义故,得有自他之殊者。宁须一向倚他觅道,但可自修功德。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德故,迭相助成。乃能殊胜,速疾得道。何得全倚他耶。又复须知,若但自修,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有者,复不得他益。即如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余年,受贫穷苦,止宿草庵。则其义也。是故藉因托缘,速得成办。若但独求,不假他者,止可但得除粪之价。
  此简示常同常别,不可偏执。以明因缘具足,方为殊胜也。问意谓,若他修功德是己功德,应当随喜者。果尔。一切凡夫,但皆随喜,不必自修,即应自然得道乎。释要中,约当文所释,标显四义。最为警策。一者专仗自修,不倚于他。二者惟倚他力,自不修行。三者既不自修,复不随喜。四者自修随喜,具足并行。初义者,是但知常别不知常同也。当文又复须知下,即是借法华经穷子之喻,以明此义。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余年,止宿草庵,但得一扫除粪秽人声价。喻不知他修功德,能益于己。则于性体周□,自他不二之义,既未了达。虽辛苦勤修,止可成二乘小果而已。第二义者,即是问者所疑。是但知常同不知常别也。当文若此真心下,即明此义。须知若但有同义而无别义,即不应有自他身相之异。今既明明自他相殊,岂可倚他觅道。但可以自修为主,以他所修德为助,乃能殊胜。何得全倚他乎。可知专倚他,不求自者。虽有功德,即不殊胜。盖以能随喜故,可免堕落三涂。以自无道力故,不能了脱生死也。迭相助成者,既有自修功德为因,复有随喜功德为缘。互相资助,易于成就,故曰速疾得道。反之便是释要中标显之第三义。盖自既不修,复不随喜。则常同常别,两皆不知。无因无缘,决定堕落矣。总之。常同者,即常别而常同也。常别者,即常同而常别也。岂可打成两橛。若能如是彻底解知。则以常同常别故,必应自修。复以常别常同故,应当随喜。既能自修随喜,具足并行。则藉因托缘,速得成办矣。此即第四义也。念佛求生极乐,正是此义以是心作佛,为本修因。以极乐依正,为增上缘。因缘俱胜。故能一生成辨,横超三界耳。
   (午)五简佛德实虚。又二。(癸)初示德相。二简实虚。今初。
问曰。上言诸佛净德者,有几种。答曰。略言有其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中,复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报身。三者净土。利他之中,复有二种。一者顺化。二者违化。顺化之中,有其二种。一者应身及摩菟摩化身。二者净土及杂净土。此是诸佛净德,
  此就上明依他性止观中诸佛净德句,示以类别也。诸佛净德所现,不外自他二利。故曰略言有其二种。略者概略也。自利中。约身言,即是法身报身。身者,聚集之义。金光明玄义云。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是故法身者,乃自性具足常乐我净之理体,诸佛轨之而得成佛。约以法为身言,故曰法身也。(常者,不迁不变。乐者,安隐寂灭。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垢无染。)报身者。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智一如,清净圆满。约修因感报言,故曰报身也。报身亦开为自报,(即自受用。)他报。(即他受用。)约自利,则为自报。若约利他,则为他报。即指相好光明,无量无尽言。当文下不别开,以应身二字摄之。约土言,法身自报身所依,即常寂光净土。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也。利他又分顺化违化二种。顺化中。约身言,即是应身化身。无量无漏性净功德,□应众机,广度有情曰应身。大悲愿力,变化现示曰化身。盖约具见始终言,名之为应。(如始自王宫降生。终至双树现灭是也)约无而欻有言,名之为化也。须知他受用报身,亦是应十地菩萨之机而现。故当文不别标列。若现千丈胜应身,或丈六八尺等劣应身。则是应未登地菩萨,及二乘凡夫之机。梵语摩菟摩,此云意生身。亦云意成身。谓其随意成就。即化身也。界外三乘皆能神化变易。但觉未究竟,不无功用。唯佛觉行圆满,如镜现像。不作功用,自然成办。方为大究竟耳。约土言,则他受用身,依实报庄严净土。别教十地,圆教十住乃至等觉诸菩萨居此。菩萨行真实法,感此胜报,众宝庄严,周圆无际,故曰实报庄严。胜应身,依方便有余净土。二乘已断见思,尚余尘沙无明,方便居此。故曰方便有余。劣应身,依凡圣同居净土。如极乐世界,各种庄严,无三恶道,故曰清净。上自弥陀,下至往生凡夫,共住一土,故曰凡圣同居也。杂染土如此娑婆。佛,菩萨,圣众,常来应化。而此土众生,无不烦恼业障,生老病死。故曰杂染。此即凡圣同居秽土也。违化即是随形六道,示现三毒。则所现不为佛身,所依即彼秽土,可知。故文中略之。上来皆是诸佛清净平等觉中,因修德之究竟。显性德而圆明。故结之曰,此是诸佛净德。
  (癸)二简实虚。又二。(子)初约修正简。二约性例简。今初。
问曰。利他之德,对缘施设,权现巧便。可言无实,唯是虚相,有即非有。自利之德,即是法报二身。圆觉大智,显理而成,常乐我净。云何说言有即非有。答曰。自利之德,实是常乐我净,不迁不变。正以显理而成故,故得如是。复正以显理而成故,即是心性缘起之用。然用无别用,用全是心。心无别心,心全是用。是故以体体用。有即非有,唯是一心,而不废常用。以用用体。非有即有,炽然法界,而不妨常寂。寂即是用,名为观门。用即是寂,名为止门。此即一体双行。但为令学者泯相入寂故,所以先后别说止观之异。非谓佛德有其迁变。
  此简示前言净德虚相,为令修止观者泯相入寂也。问意谓,自利利他,皆是净德。乃前云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夫利他中应化二身,本为方便权现。谓为有即非有,虚权之相,可耳。若自利中法身报身,则是圆觉大智。乃显其理体而成。所谓常乐我净是也。云何可说有即非有乎。圆觉即法身德。大智即报身德也。答义,极明性体圆净。甚深微妙,善思惟之。谓自利之德。正以显理而成故,故得常乐我净。实是不迁不变。亦正以显理而成故,即是心性缘起。所以有即非有也。盖清净性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今既立法身报身之名,岂非即是心性上缘起之用。既是缘起之用,故曰有即非有。有即非有者。正以其为理体之所显成者故也。然虽有即非有,实则不迁不变。正以其所显而成者,即是常乐我净之理体故也。须知心性缘起之用,实是用无别用。亦即心无别心。用无别用者。离心性外,别无缘起也。所以用全是心。是故以心收用,便为有即非有。心无别心者。离缘起外,别无心性也。所以心全是用。然则即用见心,故尔非有而有。是故以体体用。则虽有即非有,唯是一心,然而不废常用也。以用用体。则虽非有而有,炽然法界,然而不妨常寂也。以体体用,犹言以体从用。以用用体,犹言以用从体。不废者,明其体必有用。不妨者,明其用不碍体。夫以体从用,所以寂即是用。犹言即寂即照也。依性照之用以修观,故名为观门。而曰寂即是用,所以明即止之观也。以用从体,所以用即是寂。犹言即照即寂也。依性寂之体以修止,故名为止门。而曰用即是寂,所以明即观之止也。故曰,此即一体双行。谓寂用本是一体,所以止观应当双行。然而前明止观,有先后别说之异者。为方便学者计,令其观知诸法虚相,方能泯相入寂耳。由此可知,前言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者。但为令学者泯相入寂,而证真如实性。非谓佛德是虚,有其迁变也明矣。
  (子)二约性例简。
又复色即是空,名之为止。空非灭色,目之为观。世法尚尔,何况佛德而不得常用常寂者哉。
  此明世法尚色空双即,不可以有即非有,疑佛德是虚也。色即是空,便是用即是寂。故名为止。空非灭色者,犹言空即是色也。空即是色,便是寂即是用。故目为观,色空对待之空,乃谓虚空。故曰世法。若约真空言。则世法空,亦色法也。此理不可不知。常用常寂,即是寂用同时。因其即用即寂,故曰有即非有。然则即寂即用,岂非炽然而有。以世法色空同时例之,可以了知。勿须致疑也。
   (壬)六简常住生灭,
问曰。佛德有即非有,不妨常住者。众生亦有即非有。应不妨不灭。答曰。佛德即理显以成顺用故,所以常住。众生即理隐以成违用故,所以生灭。常住之德。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常住。生灭之用。亦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生灭也。此约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此简示佛德众生,顺违有别,所以住灭不同也。问者因上以世间色法为例,还于色法起难。谓诸佛净德,众生色法,既同是有即非有。何为一常住,一生灭耶。须知诸佛出障。其净德之成,是即理以显事。乃是顺用。所以常住。众生在障。其色法之成,由迷事而隐理。乃是违用。所以生灭。故虽同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不妨常住者常住,生灭者生灭也。不妨者。谓一常住一生灭,而于同为有即非有非有而有之义,并无妨碍。何必诘难。末句,结词可知。
  (己)总结。
第三番体状竟也。
  此总结第三大科,明止观体状已竟。
  (戊)第四大科,明止观断得。分三。(己)初标科。二各释。三总辨。今初。
次明第四止观除障得益。就中复有三门分别。一约分别性,以明除障得益。二约依他性,以明除障得益。三约真实性,以明除障得益。
  既修止观,必有利益。利益之大小。因功行深浅,次第不同。故继止观体状,而明止观断得。令学者明其功不唐捐,事必渐除也。断者,断惑。即是除障。得即得益。因修止观,所以除障。因其障除,所以得益也。盖从分别性观行,先除少分障,得少分益。由是步步精进,次第以至真实性止行,则一辙入修满足。既除满分障,便得满分益矣。须知所得之益,自性本具。但向为无明业识妄想所障故,义等于失。今以修习止观故。障分分除,本性即分分显。假名为得耳。非由外得。所谓但复本来性,更无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