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26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26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捶怯校试挥枚<乓病I侠垂壑苟胖小<粗苤街郑悄芄壑邸F溆辔南啵涠嘣妓劬逞浴P胫劬常热谀芄刍壑泄壅铡T蚱浣庵罘鹁挥茫怯删恍脑灯穑屑捶怯姓撸闶遣恢葱橄唷9史菜邓劬炒Γ词撬倒刍垡病4耸谴笫λ捣ㄇ擅畲Α9始唇嶂唬鞔私庹呙勖拧H绱私庹呙姑拧V构鬯校昂笠嗟谜摺K娓岳郏胁煌F溆喔餍灾构鄱牛丝芍2晃┣寰灰浪晕灰病=穸烙诖舜Ρ晔菊摺R蛐腥巳裟苤构鬯校娓螅侄鄹匆琢旎帷6酥兴偌哦S茫枚<哦澹弦谆嵬āH粲诖酥型腹T蛴谥构鬯兄恚憧梢灰怨嶂印�
   (壬)三约真实性。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行故。即知诸佛净德,唯是一心。即名为观。复知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无二无别。以无别故,即不心外观佛净心。以不心外觅佛心故,分别自灭。妄心既息,复知我心佛心,本来一如。故名为止。此名真实性中止观门也。
  前止行中,观知虚权之相,有即非有。即是解知诸佛净德,唯是一心。故曰即知。但前止门中,重在遣除虚相。今则重在观照心体,故名为观。复知下从观入止也。谓复就唯是一心,加以研穷。诸佛既无心外之净德,众生岂有心外之佛心。由此可知,诸佛净心,众生净心,无二无别矣。文中既曰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复曰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文相似同。实则反覆重言之者,即各具有深义。须知诸佛已体证真如。众生则在依他分别中。然今于虚相既除,观照心体时。既不可于真心上,起横执之真。是故今云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者。即是前染分真实性第一重止观中,遣其执无之意。所谓妄空非实,除妄空以明止也。复云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者。即前第二重止观中,遣其执异之意。所谓即伪是真,息异执以辨寂也。既知妄空非实,即伪是真,故曰无二无别。以无别故,至分别自灭四句。是明其既知无二无别,不于心外观佛净心,复知能觅之心,即是净心,则执无执异之心并息矣。故曰分别自灭。妄心既息,复知我心佛心,本来一如,故名为止者。谓上来虽不于心外觅佛心,然尚有一心之相当情。至此乃彻底大悟,本来如是。则并一心之相亦无之矣。既无能观。亦无所观。唯一真如,圆明显现。所谓弥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是之谓平等一如。此即前第三重止观中,所谓久久修习,无明妄想习气尽故,念即自息,名证真如,亦无异法来证,但如息波入水,即名此真如为大寂静止门是也。下通简中亦云,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一辙入修满足。以是之故,名为清净真实性止门也。末句,结成。(校上来原本卷十六竟。)
   (辛)三通简。分六。(壬)初简寂用之相。二简生佛之名。三简同异之义。四简自他修益。五简佛德实虚。六简常住生灭。初中二。(癸)初约以修显性。二约称性起修。今初。
上来清净三性中。初第一性中,从观入止。复从此止行,入第二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复从此止,入第三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故得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一辙入修满足。复以大悲方便,发心已来,熏习心故。即于定中,起用繁兴。无事而不作。无相而不为。法界大用,无障无碍。即名出修也。用时寂,寂时用,即是双现前也。
  三性幽深微妙。恐不得意者,犹起余疑。故复出此料简之文。此科是约果德,以明定慧双彰。即以通结前文也。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试观初自凡夫,从分别性起修。了达唯虚无实,而入无相性。从此进修,了达虚相唯心,而入无生性。复从此进修,了达净心之体,常无分别,而入无性性。由是久久修习,无明尽故,而得体证平等一性之真如。自始至终,以无间三昧,运大白牛车,径入究竟圆满觉果。是之谓一辙入修满足也。大悲方便,至起用繁兴。即前文所谓,复以发心已来观门方便,及以悲愿熏习力故,即于定中兴起大用是也。示现五通三轮,应化六道四生,是为无事而不作。无相而不为。此之大用,□周法界。起无边事,而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而自然成办。故曰法界大用,无障无碍。出修犹言从体起用,从定起慧。须知既证觉果,则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身□十方而无来往。本无所谓出入。兹以对上入修满足言,假名为出修耳。此即染分真实性第三重止观中,根本真如三昧也。用时寂,寂时用,亦即前第四重止观中所明。以其寂用同时,故曰双现前。
  (癸)二约称性起修。
乃至即时凡夫,亦得作如是寂用双修。此义云何。谓知一切法,有即非有,即是用时常寂。非有而有,不无似法,即名寂时常用。是故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也。
  此约因行,以明寂用双修也。初心凡夫,云何亦得寂用双修。以性体本来寂用同时故。须知常住真心,正历历明明时,即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复历历明明。历历明明者,智照之用也。了不可得者,性自空寂也。此之谓寂用同时。心性既尔。故唯心所现之一切虚相等法,莫不如是。所谓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是也。有即非有,即是用时常寂。非有而有,不无似有虚法显现,即是寂时常用。是故心经言,色即是空也。凡有色有形之物,皆谓之色。色,凡夫之所谓有也。空,凡夫之所谓非有也。一切凡夫,莫不迷色空为二。殊不知色是因缘生法。刹那刹那,生灭不停。所以当体是空。非色灭而后空也。试以吾人五阴色身明之,当可了然。今谓此一色身,当体即空,闻者必为惊诧。实则内自脏腑,外至皮肤,新陈代谢,生灭无常。其生灭之速,岂必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乃至刹那不息。此等道理,不但经教广明。即近代新医学书中,亦言之甚详。俗眼视之。但以为此生机耳。若道眼观之。则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刹那之间,早非故我。非当体即空而何。奚必待殁后,方为非有哉。以其色即是空。所以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同时无碍也。由此色身,推之一切法,莫不皆然。行人若明得此理。则知不可著有,以有即非有故。不可着非有,以非有而有故。如此不着二边,宛合中道,便是称性起修。既能照性成修,所以全修在性。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视彼昧于本性,著有着空,堕在一边者。此即功德殊胜,过彼百千万倍。法会大众,善思惟之。果能如是称性而修,止观双现前。则一日千里,受用自在,不可言喻也。
   (壬)二简生佛之名。
问曰。既言佛心众生心,无二无别。云何说有佛与众生之异名。答曰。心体是同。复有无障碍别性以有别性故,得受无始以来我执熏习。以有熏力别故,心性依熏现有别相。以约此我执之相,故说佛与众生二名之异也。
  此明因执我相,故有佛与众生之名也。无障碍别性,即是染净二性。盖染性即是净性。一净一切净,无染而不净。净性即是染性。一染一切染,无净而不染。是之谓无障碍。即于无障碍中,不无随染随净之异。是之谓别。故名为无障碍别性也。须知心体平等,法尔常同。故言无二无别。复有无障碍别性,依我执之熏,显现别相,则法尔常别。故说二名。总之。说佛说众生,是就众生分上言之。在佛分上,并无此异。盖既离我执,证得平等一如时。虽随顺世谛,说佛说众生。即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壬)三简同异之义。
问曰。诸佛既离我执,云何得有十方三世佛别也。答曰。若离我执,证得心体平等之时,实无十方三世之异。但本在因地未离执时,各别发愿。各修净土。各化众生。如是等业,差别不同,熏于净心。心性依别熏之力,故现此十方三世诸佛依正二报相别。非谓真如之体,有此差别之相。以是义故。一切诸佛,常同常别,古今法尔。是故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此即同异双论。若一向唯同无别者。何故经言一切诸佛身,一切无碍人。若一向唯别不同者。何故经言唯是一法身,一道出生死。以是义故。真心虽复平等,而复具有差别之性。若解明镜一质,即具众像之性者,则不迷法界法门。
  此明修因不同,故成十方三世诸佛之别也。问意谓,生佛可言因我执有别。诸佛皆离我执。云何得有十方三世之别耶。须知虽十方各有三世。三世各有十方。横竖交彻,佛佛无量。然而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大圆觉海中,岂有差殊。所谓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也。但本在因地未离执时。所发之愿以及所修所化,各各不同。既以差别之业熏心。则依熏所现之依正二报,即有十方三世种种相别。盖从因克果,从性现相,不无差别。非真如之体,有此差别也。总之。诸佛法身,法尔常同。胜劣应化,法尔常别。十方三世,莫不皆然。故曰一切诸佛,常同常别,古今法尔。是故下引华严经以证常同常别。此是贤首菩萨答文殊菩萨语,故首称文殊。法王谓佛也。法常尔唯一法,即指下四句言。以一切诸佛,莫不如是,故曰法常尔。法王之法,唯是出生死,证法身,故曰唯一法。诸佛障尽性显。自在无碍,故称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者,所谓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无碍人及佛身,皆曰一切,是常别义,出生死而曰一道,法身而曰唯一,是常同义。故曰此即同异双论。以是义故下结成。若解下喻显。谓真心平等,如明镜一质。常同也。复具差别之性,如镜具众像之性。常别也。解得此义。则于法界法尔常同常别法门,便可洞明,不复更迷矣。
   (壬)四简自他修益。又二。(癸)初明益。二释疑。今初。
问曰。真心有差别性故,佛及众生各异不同,真心体无二故。一切凡圣唯一法身者,亦应有别性故。他修我不修。体是一故,他修我得道。答曰。有别义故,他修非我修。体是一故,修不修平等。虽然。若解此体同之义者,他所修德亦有益己之能。是故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又复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当知诸佛菩萨,二乘圣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应当随喜。
  此简示常同常别正义,以明随喜功德也。问者于同别二义,未能融会,致成偏见。意谓,既是真心常别常同然则以有别性故,他修我可不修。因其体是一故,他修我可得道也。亦应有此义否。答中先就同别二义料简。次就同义正示。料简曰。以有别义故。谓他之所修,非我之所修,乃是正义。汝言他修我不修非也。以体是一故。谓心体平等,无修无不修,乃是正义。汝言他修我得道谬矣。虽然下正示随喜功德也。解知体同,何以他所修德,便有益己之能。是故下引华严经证明其义。菩萨知诸佛功德,是己功德者。谓菩萨于诸佛所有功德,作自己功德想。此即深生随喜之意。华严离世间品言。于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于一切如来,生无二想。若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巧想。今云奇特之法,即无上善巧意也。善根藏者。一切善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