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24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24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媸敌砸印G暗谝环仓啤:斡形薹ǎ晕恍摹J鞘就辗鞘狄病S衷啤V次拗募疵穑蛎埂J浅找悦髦挂病R酝瘸愠烧媸担试患词俏扌孕浴;蛎尬扌哉摺<炔恢次蓿嵌灾蓿辔拗印4四苏媸敌砸病H灰嗖豢芍础V丛蛴逃幸煜啵喾钦媸怠9实诙辞仓啤I枋狗直穑蔷恍摹J窍约次笔钦嬉病S衷啤>恍闹澹N薹直稹J窍⒁熘匆员婕乓病R约次北闶牵抟煺妫试患词俏拚嫘浴W苤;蛎扌孕裕蛎尬扌裕蛎拚嫘裕粤⒋巳摺U哉嫘晕⒚睿豢伤家椤I僮徘榧惴蔷恍摹T簿蹙弧S凶魉嘉佑行钠稹=允橇就朐灯鞘敌奶濉R讶缈栈S么怂嘉缬诜鹁场S倘缈栈唇峥展U纷耄抻惺谴Α=窆柿⒋巳纷病G仓廖蘅汕彩保较哉嫘摹H绲谝环弧>恍睦胨木洌蔚靡源宋薹ㄎ恍模俏祭肭布矗晕扌孕砸逡病5诙弧:斡幸旆ǎ稍悼赡睢D苊倬恍恼撸词蔷恍摹J俏技辞怖耄晕拚嫘砸逡病5谌弧D罴醋韵ⅲふ嫒纭<次蠹啪仓姑拧S衷弧<从诙ㄖ校似鸫笥谩J俏嗉匆嗬耄羌捶抢耄韵愿菊嫒缛林濉5谒姆耪胀薄U匀约炊@耄攵<粗濉:洗怂囊澹云淝钌钗⒚睢R悦髡媸敌灾兄构郏匦胨谒铡H性踩凇7郊凰家樾蕴逡病�
  (癸)三简修有次第。
又复行者。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第一分别性修。但径依第二依他性修。此依他性,亦得名分别性。以具有二性义也。若不能如是者,即须次第从第一性修,然后依第二性修,依次而进也。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也。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
  大师婆心一片。诰诫行者,不可贡高,致成邪执。故出此文。盖根性既利,识见复深者。闻知诸法虚相,唯心所现,便能领会。是其垢障较薄,则径观因缘生法,有即非有,未尝不可。若或未然。即须依次而进,先从分别性修,除其执实之心也。须知径依第二性修者。非谓凡夫闻得诸法是幻,便能除其执实。以依他亦得名为分别,本具有二性之义。如前约依他辨三性中,明不净分即分别性是也。是故观依他性时,亦得除其分别执情。故可径依耳。所以终不得径依第三性修者。以第三性,并非离前二性别有。前云除分别除依他,并非除彼二性,乃除其病。若其病未除,自恃根利识深,谓我已知分别依他,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便可径观第三性者。不知即此径观第三性之一念,便是妄想。便成邪执。何以故。舍流觅水,非真水故。是故但能谛观分别及依他性,除其执情,任运自得证真实性。所谓息波入水是也。知此则无论如何根利识深,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其理可明矣。前破大乘人执中,已具明径依真实性修之过。今更为之简示。大师垂诫之意深矣。行人须三复此言,不可躐等也,又复下,是明虽不可越次,然不妨并学。如初修观时,了达妄执之实,当体即空。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即依他性。了达因缘生法,亦唯心现。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真实性。是谓三番并学。亦可为修真实性之助力。故曰资成第三番。由此益知念佛法门之妙矣。不必辨三性次第。三性三无性,举一念而全收。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即空即假即中,纵横自在。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真最胜方便也。
  (子)四简妄执须除。
问曰。既言真实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实。答曰。执二无以为真实性者,即须除之。故曰无无性。妄智分别净心,谓为可观者。亦须息此分别异相,示其无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无真性。但除此等于真性上横执之真,非谓除灭真如之体。
  上云。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不得意者,将谓真性岂可除耶。故出此文以简示之。须知言真实性者。但以分别之妄,显其是真。以依他之虚,显其是实耳。实则真即一切真。实即一切实。盖净心离一切相,本绝对待。净心即一切法,不可分别。由是义故。因其执无以为性,执性别有真,故曰无无方是性。此除其执彼二无之念也。又曰无真方是性。此除其执有异真之念也。但因真性上,不可起执。才有横执,真即成妄。故须除遣。非谓除灭真如之体也。岂但真实性无可除。即分别依他,亦心体之相用。复何可除。前云除灭三性,皆是除其妄执。所谓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也,不可误会。
   (壬)二约幻喻。分三。(癸)初标章。二正说。三例结。今初。
复更有譬喻,能显三性止观二门。今当说之。
  此部大乘止观。乃南岳大师,下化众生上成佛道之书。所以称为曲授心要者。因此是明心见性,甚深法要,赅括如来一代时教。今为迷途众生说之,若不巧设方便,曲曲指授,何能了解。是以上来先令知得清净自心,以为依止修行之本,故初明止观依止。又因众生正在迷中。若不定境,以为观心方便,从何入手。故次开一心为三自性,而明止观境界。更复说明三自性修行体状,以示如何证入三无性,复其清净自心。即此三明止观体状是也。我大师亦已委曲详明,发挥尽致矣。然而三性无际,举一全收。其中真妄互融,性相不碍之处,幽深微妙。诚恐久在迷途之人,虽闻法说,犹难晓了。故更说此譬喻显之。务令行者洞然于观止二门体状。则依之进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此善巧方便,真大师彻底悲心也。
  (癸)二正说。又三。(子)初喻观门。二喻止门。三止观合辨。今初。
譬如手巾。本来无兔。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唯一净心,自性离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兔现。依他性法,亦复如是。妄熏真性,现六道相也。愚小无知,谓兔为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迷妄,执虚为实。是故经言。一切法如幻。此喻三性观门也。
  此喻三性以明观也。初,以巾喻净心。以巾本无兔,喻心本离相。是为真实性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性离相,故为真实也。次,以现兔喻现六道相。以兔依幻现,喻相依妄熏而现。是为依他性法。三,以执兔为实,喻执虚相为实。以愚小无知,喻意识迷妄。是为分别性法。如斯譬喻,显明极矣。是故下,引如来藏经为证。一切法谓五阴六尘等。是皆依熏所现,故曰如幻。此明缘起之法,皆是幻有也。如理观察真实本有如巾。依他全假如幻兔。分别全空,如执幻兔为实。是为观门。故结之曰,此喻三性观门也。
  (子)二喻三无性止门。
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虚无实。无相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诸法依心似有,唯是虚状,无实相性也。若知虚兔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来不生。无生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虚相唯是真心。心所现相,有即非有,自性无生也。若知手巾本来是有,不将无兔以为手巾。无性性智,亦复如是。能知净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无为真实性。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
  此喻三无性以明止也。初,能知兔依巾有,唯虚无实。喻能知诸法心现,无实相性。是为无相性智。无实相性者。谓分别性所执,唯是虚状而无实也。次,能知唯是一巾,实本不生,有即非有。喻能知唯是净心,虚相非有,自性无生。是为无生性智。自性无生者,自性中本无生灭也。三,能知巾是本有,不将无兔以为巾。喻能知净心本有,不执二性之无以为心。是为无性性智。须知修观时,了达三自性是一心之缘起,便是三无性智。即以此三智,遣除三自性之病。病除即入三无性而无止矣。故曰,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盖三智为能照,三自性为所照。三智为能显,三谛为所显。三谛者,即三无性是。以无相性智,观照□计所执,当体即空,而入无相性。即显真谛理也。以无生性智,观照依他性虚,有即非有,而入无生性。即显俗谛理也。以无性性智,观照性体本有。不因无相无生,方有真实。如即兔是巾,何必无兔方为有巾也。则入无性性,而显中谛理矣。所谓一中一切中。即二边便是中道,无假无空而非中也。南岳此喻,通身吐露。真善巧哉。
  (子)止观合辨。
是故若欲舍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
  修观为缘起有门。修止为解脱空门。空有二门,偏即成病。必须并修。以是之故,今复止观合辨也。合辨义有三重。重重深入。初义中,若不修止,即不能证入三无性。故欲舍离世谛,了脱生死者,当修止门。若不修观,即不能解知三性。故欲建立世谛,广度众生者,当修观门。此中先止后观者。明由定生慧,自度乃能度他也。世谛即是俗谛。次义中,谓由一心建立三自性,便是世谛缘起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度众生。故当修观。泯三性入三无性,便是真谛常寂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了生死。故当修止。三义中,谓修观不但知俗谛,且知真即是俗。修止不但知真谛,且知俗即是真。即者,不二之义。真俗相即,便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中道第一义谛。所谓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终日随缘,复终日不变。是之谓妙法莲花。以是义故下结成。谓如上来所举之义,必须止观并运,以解知三性。证入三无性也。若于法说未明者,便须依幻喻以通达之。
  (癸)三例结。
如幻喻能通达三性三无性。其余梦,化,影,像,水月,阳焰,干城,饿鬼等喻。但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喻三无性也。
  初谓,凡依实起虚,执虚为实等法,悉可譬喻三性。可由幻喻,类推而知。如心之现梦,山之化云,灯下见影,镜中现像,以及水中之月,旷野之阳焰,海上之乾闼婆城,谓树橛为饿鬼等,皆可为喻。其所依之实,可喻真实性。所起之虚,可喻依他性。执虚为实,则喻分别性也。次谓,若以依实起虚之影像等,偏喻依他性者。则即就依他而辨三性,亦得。盖虚相当体,原是实所变现,如本识中净分。即可喻真实性。虚相随执,转而成为妄境,如本识中染分。即可喻分别性。末复谓,此等诸喻,既通喻三性,即可喻三无性。次第无相者。如先除分别执实,入无相性,即是无相相。次除依他执虚,入无生性,即是无生相。更除真性上横执之真,入无性性,即是无性相也。
   (壬)三约梦喻。
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于梦中心现诸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于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盖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