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03章

谛闲大师遗集-第103章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后念无明也。若得尔者。无明即是常法。非念念灭。既非常故。即如灯焰,前后相因而起。体唯净心也。是故以心收彼,有即非有。故名此净心为空如来藏也。
  问者闻熏习因缘之说,疑情更执。以为既言以熏习因缘,故有迷用。则应即以能熏之前无明,(文中法字。即指前无明言。)作为后无明之体。若是体者,云何说有即非有。而必言其非有,别以净心为体者,何为耶。不知生灭之法,不得为体。今以净心为体者,因其不生不灭故也。若前无明,虽能熏起后念无明。(文中熏他令起之他字,即指后念无明。)而前无明念念自灭,是生灭法。何得即作所熏起者之体耶。今以麦子喻前无明。麦果(即后麦子。)喻后无明。则前麦但能生起后麦。而彼前麦,体自烂坏,归于微尘。譬如今春之麦,(是后麦子。)虽从去秋之麦(是前麦子。)生起。而彼秋麦,于抽芽时,即渐烂坏。岂得即是去秋麦子,自来作今春麦果耶。若得如此。则劫初麦子,今当仍在。既不存在,可知其烂坏久矣。过去无明,亦复如是。但能熏起后无明,而彼自己。不得不灭。何能自作后无明也。若不灭者,无明即是常法。若常法者,众生何能成佛耶。更以灯焰为喻。虽前焰后焰,相因而起。而彼前焰,刹那自灭。当知无明亦尔。念念熏他,念念自灭。故曰体唯净心。所以以体收用,彼即非有。以彼非有,故名此净心为空如来藏也。
  (卯)五遣因果一异疑。
问曰。果时无明,与妄想为一为异。子时无明,与业识为一为异。答曰。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净心不觉,故动。无不觉,即不动。又复若无无明,即无业识。又复动与不觉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异也。又不觉,自是迷闇之义。过去果时无明所熏起,故即以彼果时无明为因也。动者,自是变异之义。由妄想所熏起,故即以彼妄想为因也。是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此是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不异也。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者。无明自是不了知义。从子时无明生,故即以彼子时无明为因。妄想自是浪生分别之义。从业识起,故即以彼业识为因。是故无明妄想不一。复以意识不了境虚故,即妄生分别。若了知虚,即不生妄执分别。又复若无无明,即无妄想。若无妄想,亦无无明。又复二法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是故不异。此是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也。以是义故,二种无明是体。业识妄想是用。二种无明,自互为因果。业识与妄想,亦互为因果。若子果无明互为因者,即是因缘也。妄想与业识互为因者,亦是因缘也。若子时无明起业识者,即是增上缘也。果时无明起妄想者,亦是增上缘也。上来明空如来藏竟。
  此科来意。因上来何因迷妄,乃至能熏为体之疑,虽已破遣。然若于无明业识等不一不异,及其熏习内缘之理,未能了彻。则前数疑,终难释然。故南岳大师彻底悲心,复假设问答以明之。俾得洞知能熏之法,一异因果等义。此义既明,当可恍然彼能熏等,皆是对待而有。皆依此心虚妄建立。故有即非有,体唯净心也。问词可知。夫一切诸法,不能执一。不能执异。执一执异,皆落情见。皆是妄念分别。故若问子无明与业识,果无明与妄想。为一为异者,须知乃是不一不异耳。不一不异者,不可定说一。不可定说异也。何以故下,正明其理。盖约三义以明不异。约二义以明不一。明不异有三义者。一由起义。如文云。不觉(即子无明)故动。(即业识。)无不觉即不动。此就一向而论,以明此起彼即起。此不起彼即不起。起必有由。故不异也。(一向者,一方面也谓由起之义,乃约一方面为言。如曰不觉故动等,皆就不觉方面,以明生起之由是也。)二有无义。如文云若无无明,即无业识。若无业识,即无无明。此就交互而论,以明有即双有。无即俱无。有无相应。故不异也。(约有无论,可交互说。不同由起,只能约一面说。又文中虽无若无业识即无无明两句。然据下明果时无明之文,例知应有。)三同时义。如文云。动与不觉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此就和合而论以明二法同时。起则俱起。不可分别。故不异也。明不一有二义者。一相别义。如文中不觉是迷闇义。动是变异义。此约相状各别。故不一也。二因别义。如文中不觉以过去果时无明熏起为因。动以过去妄想熏起为因。此约起因各别。故不一也。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例此可知。以是义故三句结判。结上文而判其体用也。夫二种无明之与业识等。以不一不异故,不妨强立体用之名。然以望于净心,则实为心性缘起建立之染用。虚妄故有。岂真有体哉。知此则无明有体之疑,可释然矣。二种无明自互为因果两句,承上起下。盖无明与业识等,既有体用对待之义。所以二种无明,自为因果。业识妄想自为因果也。若子果无明下,谓就其自互为因而言,则为同法相生之亲因缘。若就子无明起业识果无明起妄想而言,则为异法相成之增上缘。明其以有此熏习因缘。所以子果无明等,相生相成,而有迷用耳。知此则何因迷妄之理,既得了然。而无明有体,能熏为体,其疑亦可尽袪矣。何以故。吾人清净妙心,无始以来久为无明幻法所障者。因此幻法,互相熏起。有如昨麦能生今麦。今麦复生后麦。当知今麦生时,昨麦已灭。后麦生时,今麦复灭。以其生灭如幻,所以无体,体乃微尘。故以尘收之,有即非有。无明幻法,亦复如是。以其熏习生灭,刹那不停。所以无体,体唯净心。故以心摄之,有即非有。以彼非有,故名此心为空如来藏也。末句总结上文。(校上来原本卷六竟。)
   (丑)二明不空义。分二。(寅)初总立诸科。二随科各释。今初。
次明不空如来藏者。就中有二种差别。一明具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第一明染净二法中,初明净法。次明染法。初明净法中,复有二种差别。一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
  二种差别者。初明染净二法,是约体具之用以明。二明藏体一异,是约具用之体以明。一异者。以用从体则一。是为理法界。以体从用则异。是为事法界。实有即不空义。无漏性功德法,是明具足净性。出障净法,是名具足净事也。余如下科广明。
  (寅)二随科各释。即为二。(卯)初明具染净法。二明藏体一异。初中二。辰初明净法。二明染法。初又二。巳初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今初。
第一具无漏性功德者。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恒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净心具有此性净法,故名不空。
  即此净心者,谓即是吾人一念介尔之心。此之心体,性净不改。故曰净心。此一句统贯下文。平等者不二之义。因其不二,是为一味。既曰一味,故无差别。此二句约性体言。而复下约性用言。而复者。谓此心体,虽常平等,复常差别。过恒沙数,正明差别之义。无漏犹言不漏失。明其始终不变也。性功德法,犹言性净功德。依此性净之法,以自度度他。故曰功德。所谓下引起信论,以释性具过恒沙无漏功德法之义。自性二字标体。大智慧等三句,明体具之性德。大智慧者。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句是翻无明迷闇。故曰大智慧光明义。此句翻虚妄情见。故曰真实识知义。第三句翻无常,苦,无我,不净。故曰常乐我净义。(常乐我净,为佛果四德。)如是等无量无边句,明性净之法,不可殚述,故以此句括之。上来诸义,皆此心本具之性德。故曰唯是一心具有。一心具有者。所谓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是也。以上释义之文,详见起信论。故曰如起信论广明。末二句。结显上来所言,乃约心体具足净性,以明不空也。
  (巳)二明具足出障净法。分二。(午)初明果性惟心所具。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今初。
第二具出障净德者。即此净心,体具性净功德,故能摄持净业熏习之力。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此义云何。以因地加行般若智业,熏于三种智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果德三种大智慧也。复以因地五波罗蜜等一切种行,熏于相好之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相好报也。然此果德之法,虽有相别,而体是一心。心体具此德故,名为不空。不就其心体义,明不空也。何以故。以心体平等,非空不空故。
  障者,烦恼业报三障也。众生未有修德。为三障所障,而不能出,故净德不显。然虽未显,而实本具。故曰具出障净德。即此净心三句。言因其体具净德之性,故能摄持净熏之力。若非性具,即不能摄。净业者,一切出世功德皆是。如听大乘止观,亦净业也。由熏力故两句。言此体具之净德,非藉净业熏习之力,虽曰本具,用亦不显。此义云何下,正明熏显之义。因地者。凡未证究竟觉果以前诸位次,皆名因地。因者修因也。加行者精进之义。犹言加功修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汉双举,故曰般若智业。如闻法如看经,皆智业也。三种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众生尚未熏显,故但曰智性。必以智业熏之,令其生起智用,是谓起用显现。若智用显现,即是般若波罗蜜也。此即如来果德上三种大智慧,成为自受用报身者是也。五波罗蜜者。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因般若上已言之,兹故但举其五。在因地为五度,到果位方名波罗蜜。波罗蜜之义,翻为所作成辨。亦翻彼岸到。今系就因地之加行而言,故曰因地五波罗蜜。言五则不止一种,故曰等也。此之五度,为成就一切种智之功行。故曰一切种行。而对上智业言之乃是福业。能熏众生性具之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故曰熏于相好之性。迨至熏令用显,即是如来相好之报,成为他受用,及胜劣应身是也。夫智福二性,因熏显用而成果德,名为出障。然此果德,虽有智福二相之别。而智福之性体,则唯是一心。以心体具此出障果德故,名为不空。勿因体是一心之言,误认为系就心体明其不空也。以心体平等,无所谓空不空故。又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是增上缘体具性净功德为因,成如来智慧相好为果,是为亲因缘。
  (午)明能熏亦唯心所具。
问曰。能熏净业。为从心起。为心外别有净法,以为能熏耶。答曰。能熏之法,悉是一心所作。此义云何。谓所闻教法,悉是诸佛菩萨心作。诸佛心,菩萨心,众生心是一。故教法即不在心外也。复以此教熏心解性,性依教熏以起解用,故解复是心作也。以解熏心行性,性依解熏以起行用,故行复是心作也。以行熏心果性,性依行熏起于果德,故果复是一心作也。以此言之。一心为教,乃至一心为果,更无异法也。以是义故。心体在凡之时,本具解行果德之性。但未为诸佛真如用法所熏,故解等未显用也。若本无解等之性者,设复熏之,德用终不显现也。如世真金。本有器朴之性,乃至具有成器精妙之性。但未得椎锻而加,故器朴等用不现。后加以钳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