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唯识通论 >

第6章

唯识通论-第6章

小说: 唯识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應知。如是外法非有故,境但識變故,唯識之義理善安立
        。又如二十唯識攝大乘等,皆廣顯斯義。此述略義未廣宣說
        ,詳待中篇。

            顯識性相中又分二:一者顯相,二者顯性。顯相者,一
        顯能變,如成唯識論二卷以往,說三能變,成立八識七識,
        備明相應諸心所等,乃至第七卷中辨心意八種異同皆是也。
        二顯所變,即

        

        380頁

        

        如同卷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頌以下,乃至十因四緣五果廣
        顯識變因果,及一切有情生死相續十二有支異熟感赴等,皆
        是也。顯性者,一說三性,二釋三無性,三結歸唯識實性。
        如八卷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諸頌以往,乃至此諸法勝義亦
        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等諸頌釋所明是也。唯識一
        宗從法相出,故說識性依三性明,復以唯識攝彼三性,故論
        說言: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
              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
              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
              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
              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三不離心等。        
        

            諸識性相若有若無若假若實,隨應即是三性攝也。餘義
        宏廣,如論自明,恐繁且止。

            觀行唯識者,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成唯識論九卷十卷
        唯識行位具廣宣說。玆略言者,諸菩薩等最初發心求住唯識
        ,乃至成佛畢究證淨,位既懸殊,能觀所觀智境亦異。初資
        糧位但樂多聞,於唯識教深心信解﹔次加行位起四尋思四如
        實智,已能修觀而未證得;於見道位真現觀中,唯識始證﹔
        修習位中,修有差別:初四別證,五地合觀,七地長時,八
        地任撸辆烤刮唬m不更修,念念具能緣真俗識。於資糧
        位,應知即以唯識拢桃詾樗墸月勊苫鄱鵀槟芫墸浑m
        未現觀斷伏煩惱所知二種,然信此故,亦能少分伏除二麤現
        行。於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如次能觀能取所取唯識無
        境,乃至觀空識亦都無。最後見道證無所得。故說頌言:

        

        381頁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
              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樱
              無所得。        
        

        修唯識觀雖通諸位,然加行位從假入真,功夫次第最為明著
        。故諸學者,應於此位特尋求也。然即於此而得一義,觀唯
        識者於彼最後當捨此唯識,乃能得證真唯識。亦猶之修空觀
        者,空亦復空,乃能得證如實真空,是知菩薩造論乃至佛說
        種種施設,皆唯方便,都非究竟。唯為遣執,非詮實相。真
        勝義中,性離言故,非空不空無識非識,識且難名何唯不唯
        ,故觀唯識應於此義諦審研幾,庶於真道能速悟入。我佛說
        言,法譬於筏,豈不然歟?否則藥反增病,可哀也已。又復
        應知,法不孤起,道不能單行;戒定慧三大有漸次。唯識者
        佛法法門之一門,慧學者六度萬行之一學。苟無餘法增上資
        長,真唯識觀豈能修證?況加行道中,依明得明增印順無間
        四三摩地,乃發四種尋思實智乃得漸次入見道中,故知真智
        依定起也。而定及慧,又依戒起。菩薩大戒,以菩提為因,
        以大悲為建立。是故資糧位中,必於福德智慧,善備無邊,
        而後加行乃可引發。修真唯識者,安可知此忘彼,不慇求也
        。唯識所明略述如是,於彼正義當應審求,於所未明當詳他
        宗。博大會通,是在智者。

        

                  六、唯識與餘宗之異同及其對佛法之關係

        

        382頁

        

            唯識所明遮無外境顯有內心,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非
        有非空,義符法相。故瑜伽唯識,自昔咸皆混為一談。至我
        竟師,乃明其非是。大論序十義對觀,真實序六事顯別,大
        小廣狹,本原不侔也。今略言其異,亦有三端:一者瑜伽之
        教普被三乘,戒定慧三,修行證果無不備明﹔唯識之教,為
        大乘說,於三學中唯專於慧,獨詳於境,行果俱略,是為廣
        狹不同也。二者,瑜伽說俗諦事,三科平列,有十善巧;唯
        識獨詳一識,總攝三科。平等總攝,義又不同。瑜伽唯識俱
        明三性,於三性中俱詳依他,然真實品論依他起自性,謂從
        眾緣所生自性;攝大乘論則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
        諸識,一以一切有為為依他起,一以識言顯依他起,亦此義
        也。三者世尊設教二諦盡之,勝義諦中一法不立,唯說一空
        ;世俗諦中萬法俱顯,非唯一識﹔故瑜伽言,三科齊引,四
        諦並張,是如實說。唯識遣境,表唯一心,是密意說。權實
        不同,其異三也。然拢苑簭V應病施方,人地時機種種不同
        ,故諸經中多隨順教。瑜伽大論,總抉拢裕痪駬穹种校
        廣抉擇。至于唯識,時經二百年,人歷十數輩,於諸論議尤
        更研詳。緣性緣生,又深抉擇。故所立義,彌更精邃。由是
        應知如實說中多隨順說,密意說中多如實說。斯於佛法大有
        功歟。又瑜伽說行,發心證果俱廣開顯;然唯識遣境,加行
        位中由凡入拢顬樯钋校^行瑜伽何能少此。是又此學有特
        勝也。本宗不同,略述如是。

            般若明空,當下即是。唯識說空,唯空所執。故掌珍唯
        識,亙諍是非;兩宗不同,於焉明著

        

        383頁

        

        。詳其所以略有二端:若彼空言顯實性者,一就勝義說,是
        故俱空;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故,不可施設同異差別故。一就
        世諦說,有相無相事不同故,有用無用功能別故;龜毛兔角
        不同羊毛牛角故﹔依他幻有,遍計空無,故此二法有無非一
        。彼此兩宗,由此說異。若彼空言唯遣執者,一就觀行說,
        是故空有亦復空空,不落二邊,不執有無,遣相觀空直入實
        際;故般若言,有深妙用。一就法相說,俗諦三性空有各殊
        ,是故說有空不空﹔勝義無相,言詮路絕,是故說言非空不
        空﹔法相唯識,至符事理。兩宗不同此其由也。乃若聞空言
        而惡取,聞識言謬執,自不達於本宗,奚足論於同異,遮而
        破之,互所宜也。

            小宗之義法有我無,唯識說言我法俱空,半滿之教自爾
        差殊。三科假實,在小多諍﹔其在唯識,依他如幻,亦自不
        同。然此俱大小之分,非但唯識。若就緣生說二異者,則阿
        賴耶識,曰所知依;末那思量,為染淨依;所緣識變,都無
        外境﹔三界虛妄,唯心所作;殊勝無邊,緣生至理。彼此判
        若霄壤矣。又心相應法不相應行;無為法等,或增或減,說
        假說實,亦多不同。緣生緣起,立義亦異。俱詳諸論,更不
        詳談。

            上述唯識與諸宗異義已竟,然四囗陀南為內法通義,二
        空無我為大乘通義,三性八識為法相唯識通義。異者自異,
        同者仍同,語不摺冢闶欠鸱ā韧庵郑瑥浾渺洞恕

            或佛問曰:唯識之義多由道理建立,展轉破立,全懀
        辯,此與西方哲學有何異乎?又西方

        

        384頁

        

        哲學亦有唯心論,彼此之殊,究為何等?曰:唯識之義,雖
        多由道理建立,然此道理多本拢粤浚释凭科涓荆藢W
        乃從實證得來也。而諸哲學,全不如是,都不外於凡情遍計
        ,妄所分別,方法不同,此其一也。又彼則汎爾空談,無關
        實際,此則加行見道,切身受用,期證涅槃。故一不免於世
        間戲論,一則正是還滅資糧。用無用別,此其二也。復次加
        行道中修唯識觀唯遣外境,外境遣已亦遣內識,真見道中非
        空不空,無識非識,真唯識境於斯始證。是故執有真實唯識
        可唯,亦是法執。故唯識言,唯遮不執。而彼則堅持固執,
        究竟興諍。執不執殊,不同三也。以是觀之兩家不侔,如白
        與黑。若其立說之差殊,問睿獯穑N種歧異,略如佛法
        非宗教非哲學中辯,此不更詳也。至乃西方唯心論者既哲學
        之一派,自與佛法唯識不同,以彼同出於遍計無用,有執故
        。又彼學內容但知六識,八識境界昧焉不明,於是始則撥無
        本伲^復遁辭逃責,謂諸境界始存自心,自不見時存於他
        心,俱不見時存於上帝之心,展轉支離,復又同於宗教之迷
        信矣。辨此是非於中篇明。此外宗教則執有主宰,科學則專
        逐外物,與此學異,更不待言。諸有以唯識作哲學科學講者
        ,信亦太事牽強矣。雖然世間真實,道理真實,苟不摺恚
        有益於事,佛不摺篱g,菩薩種智於五明處求,如彼能自守
        範圍不妄談勝義,則固無事與之興諍也。

            已辨與餘宗異同,次明此學與佛法之關係。如上言之,
        唯識之學最後晚出,時經二百載,人歷十數輩,甚深抉擇,
        最為殊勝。則其於佛法之關係,可不難明也。蓋佛法有二諦
        :一曰世諦義

        

        385頁

        

        ,說緣生;一曰第一義諦,詮表法性。然法性理,不離緣生
        ,緣生不明,法性即難安立。是故經言,諸法從緣生,自無
        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相,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
        相,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而掌珍立量,真性有為空宗,
        以緣生故為因,以如幻為喻。即此可知,若昧緣生,即難明
        法性矣。即此雖言一切佛法建立於緣生可也。然明此緣生義
        ,最深最精,莫唯識若。建立賴耶種子,諸法有其真因;即
        此遣除無因不平等因。建立唯心,而諸法展轉互不相離;即
        此眾生各一宇宙,因果感赴,流轉還滅不相攙雜,不斷不常
        ,不異不一。因果義成,法性義立。即此而遣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