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 >

第4章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第4章

小说: 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声等外境之时,不取行相,防护诸根,修习妙三摩地。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由修习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由此明行圆满,佛获此尊称。
  善逝者,梵语〃修伽陀〃。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善〃,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逝〃。所谓出世之安乐,在《般若摄颂》中说:〃遍满虚空无量殿,彼有无漏福安乐,获此之因智悲运,有情皆抵涅槃城。〃以方便、慈悲、愿力、禅定、神通等无量方式,游戏世间,显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获得殊胜妙逝(善逝)、无退转逝、圆满逝之果。
  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称为善逝或妙逝,宛若潇洒男子,冠若美玉;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永无退逆,已拔我见之根,犹如薪燃灰烬,不可复原,永无退堕轮回之中,如同麻疹病人痊愈,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藉此则称其为〃无退转逝〃。断证究竟之功德,无余圆满获得。犹如宝瓶已满,无法再予增添。此〃圆满〃已超越声闻缘觉,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此即称其为〃无余逝〃或〃圆满逝〃。为何成立此三种逝?因为,心自性光明,暂为客尘所障,欲想彻底清除垢障,就要依靠空性之智。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才能圆满断证功德……诸般道理,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这般理论,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下面讲解利他圆满。
  世间解者,梵语〃路伽憊〃。所谓世间,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无碍明见众生,依何因缘调伏,幻化无边事业此一大悲智慧体相,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佛陀洞察世间有情,谁在衰败、谁在痛苦、谁可调化观照整个世间,待到调化机缘成熟,无一遗漏,毫不拖延,予以度化。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种事业。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即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是〃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无上士梵语是〃阿耨多罗〃。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丈夫,是所调化者,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调御,比如有马车与马匹,驾车人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此即是调御者。如何调伏有情呢?并非如同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宝鬘论》第一品中云:〃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对于极难调化者,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增胜的饮光外道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令其无有疑虑,悉皆调伏。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有无二边等方式,引入中道,达于涅槃,获证不退……则称其为调御丈夫。
  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佛不曾舍弃一位,无余予以调化。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佛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对于不定种姓有情,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槃。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佛导之以五戒、十善之法,渐令引入人天善趣,最终予以调化。佛陀的调化事业,广大无边,乃至虚空未尽之间,事业无尽。此即无上士。在《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用什么方法调伏呢?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
  天人师者,梵语〃舍多提婆摩舍哺〃。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佛陀现生人间,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诫,人天诸众于佛陀座前恭听法要,成为圣道法器,此即天人师。在有情诸趣中,唯有人与天人才能堪受佛法。人与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于四圣谛法中获得解脱。佛陀断证功德圆满,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是无上导师。于自他来讲,无论怎样分析抉择,佛陀的确是殊胜导师,无有能与类比者。对此,应该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佛、薄伽梵者,此二皆是梵语音译。佛,梵语音〃浮图〃或〃布达〃。自他二利圆满究竟的佛,就是薄伽梵。佛显示断证两方面的功德,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两方面功德。佛,是觉悟或增广之义。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圆满。〃觉〃有觉察觉悟两种解义。觉察烦恼,无所能害,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事理,了了分明,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由此二智自他觉行圆满。又因断德圆满、智德圆满、悲德圆满,则称其为佛陀。
  薄伽梵,即出有坏。所谓坏,是〃破坏〃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方广大庄严经》第八品中云:〃于是即入金刚喻定,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魔军。魔王虽遣眷属,百方扰乱,终不可动,只得忧愁而去。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所谓〃有〃是〃具有〃之义,佛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殊胜功德。所谓〃出〃,是〃超出〃之义。佛超出轮回与小乘的暂时涅槃。《瑜伽师地论》中云:〃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因此,佛与薄伽梵之名与义,已总摄上述所有断证功德。

  丙二、(广述因与果)分二:丁一、利他于世间现相;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
  丁一分二:戊一、如何显现;戊二、成办事业。
  戊一、如何显现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
  当细思维,诚敬称颂,忆念功德:诸如来者即是十方三世如来,以利益有情之大悲,积聚无量广大福德,究竟圆满,恒溢无迁,是福等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由无量功德乃能成。〃如是福德浩浩荡荡,等流不绝。所谓等流,在《入阿毗达磨论》中说:〃同类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经中云:〃无漏福德成就应身如来。〃此之福德,是佛于累劫修菩萨行,于利益无边有情的同时,回向有情,不为自己回向获得正报、依报等殊胜福德异熟果。有情世间,是佛陀无穷无尽福德之源泉等流之因,引生无穷无尽福德源源不竭等流之果。
  如来福德等流无尽,引发善根无尽。善根者,善能生妙果,并滋生其它诸善,故谓之根。此佛之善根,并非凡夫众生所修有漏福善之业,凡夫善业,一经异熟果报成熟,则报尽福消,哀然告罄;也并非是声闻缘觉二乘所修善根,最终无余涅槃,达于边际。而是虚空无尽,善根不绝。在世俗中,以利他回向的殊胜方便,擅持善根。在胜义中,以无缘之智,视善根与法界平等一味。就真实义而言,二谛双运,获证智慧金刚身,在智慧金刚身加持下,善根无尽。
  另外,诸佛色身,妙好圆满,是福等流。此福德在果报成熟之后,永无灭尽、永不空耗,善根无尽。而且,依靠佛陀,众生所种善根,亦是永不空耗。《华严经》中云:〃见闻供养佛善根,福报无量递相增。愚痴轮回苦未断,有为法间无空耗。〃
  在《普贤上师教言》中指出,微不足道的善业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只有点滴善根而轻视。经中说,沃乳转轮王往昔变成一贫人时,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新娘,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如果我们以佛作为所缘境,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获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了达其边际。如《贤愚经》中云:〃诸善虽微小,莫想无益轻,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功德藏》亦云:〃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佛陀已获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即使对佛生起点滴信心,犹如水滴入海,永无干涸。称赞佛身常住,正是由于佛陀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广大,福德之果等流不竭;而且尽未来际随顺调化有情,不加功用成为众生福德的滚滚江河、善根的源泉。《无垢经》中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业报差别经》中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此段偈颂,昭示佛陀示现微妙色身,利乐有情。佛身德相具五种圆满:一、安忍庄严;二、福藏根本;三、妙好间饰,众相花敷;四、行境相顺;五、见无违逆。
  安忍庄严一句,申明佛身相好庄严之根本因即是安忍。大凡有情,一见佛陀微妙色身,自然欢喜,敬畏相抱。经中云:〃丑恶之源,谓忿与恨。〃众生之所以感得丑陋身形的果报,其原由就是嗔心忿恨所致。若想感得相好庄严之身,积聚无量功德,必须要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经中云:〃修习安忍当得庄严身。〃寒山禅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不避违缘逆境修习安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之事,生世不绝,佛修习安忍自性,不曾丝毫忿恨,感得妙色之身、金色之躯众生一见,悦意观视,油然心敬,自然亲侍……正是因为修习了无量安忍波罗蜜多之行,佛才圆满了一一相好,庄严无比。此安忍庄严,是从因方面而言的。
  另一方面来说,佛是金刚之躯,坚固之体,力量无比,任何事物不能毁坏此亦是安忍庄严。而且,佛用手擎动三千大千世界,抛向无边刹土之外,三界有情亦无损伤。佛陀不食一餐,安住无量大劫,身体无有疲厌,无有衰损……
  福藏根本者,所谓〃福〃即〃福德〃之义,所谓〃藏根本〃即是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