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性论真谛译 >

第3章

佛性论真谛译-第3章

小说: 佛性论真谛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何由色等而得比知。瓶亦如是。知先来未曾证见。云何见色能比知瓶。是则由证量故有比量。此义不成。证既不成。比譬圣言等量皆失。又有过失。因果无差别故。比智不成。若汝谓自性生五唯等自性为因。五唯为果。因中已有果。果时亦有因。至五唯时。自性终不失。五唯自性即并本有故。自性五唯其体则一。若尔因果无差。云何说五唯能比知自性。此即自体以比自体。义何谓乎。复次破鞞世师义。应知。若汝谓瓶等与色等异者。云何得证若离色等诸德。是物可证者。应知石女有儿用炎水浴。被龟毛衣著兔角屣。戴空华鬘。入闼婆城。共化女戏。是等亦应可证。若此不可证者。瓶等亦尔。色等既无。瓶云何有。如瓶一切诸量亦皆不成。如是自性悉不可得。故知诸法一切皆空。复次为破僧佉执应知。若汝说因中有果故。诸量不成。如诸法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因果一体故。汝谓自性因中即有果。诸法中即有自性故得比知。若尔因果为一为异。若一者。一体无有异故。不可相比。若汝说因果不一者则自违汝义。若因中定有于果。即成二失。一者以因即果。则失于因。自性一故。只得是果。云何有因。二者若已有果。因则何用。本由因生。果既已有。何复用因。若汝说是因有故自性不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自性处所无故。若汝说由密空处故。云何无处所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密空处并未有故。密者谓四大四尘八物。空者谓空大声尘二物。如此五大五尘二处。并未有者。自性云何得立。自性未变异时。五唯五大。并未有故。空大是空处。四大是密处。二处昔未有时。汝立自性。为在何处。若汝说先自性未有空密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生因违本故。若变异前未有空密。则无因用。当变异时。始有空密。方有因用者。是则变异。应能生自性。若汝说是时此二未有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因不成就故。何物为先耶。若汝谓无物先自性者。是义不然。自性无住处故。若无处所。则违汝圣言故。迦毗罗仙为阿修利婆罗门说。昔初唯有一暗冥。此中但有智由处所。既无法。引圣言即自相违。自性及我并不成就。复以何譬得立自性。若汝说第三是其譬喻者。亦复不然。何以故。有二过失故。一者自失本义。二者因性不成。若汝说无异即是譬者。是义不然。第三不成故。若汝说由无异故。第三得成者。是亦不然。但有数故。若汝说数有。即乖义本。若汝所说义本若有数。数即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数灭时义亦坏故。变异与自性。则为无异。如不如并皆不立。自性及变异。无差别故。则因与果为一。并亦不成。若汝说若因果一者。则无言语故。汝难亦无。若因果异者。一义不然。何以故。有三过失故。一自违汝义。二成自颠倒。三言语无因。一自违义本者云何。如此今我取汝义还难汝。汝为信为不信。汝若信我难。汝义即坏。若不信我难者。汝难亦非难。何以知然。由我难故。汝语义得成者。我义亦立。汝所立义。是何时中。为在我难前。为后。为俱时。若在前者。我未有难汝对破谁。若在我难后。我义已成。汝义那立。若俱时者。则无能所。如江海水一时和合。云何辩异。汝我二义便无差别。即成我义。二自颠倒者。汝取生义。难我显义。此非难处。若我立生义。汝可以三时为难。难我生者。不离三时故。若三时不立。是生不成可尔。显义者。由道理故立。若有道理。则三时无异。若无道理。则不能显义。是故不成。不由三时故。是故难生。须依三时。今所难者。须依道理。汝将时节。难道理义故。自成颠倒。三言语无因者。言语由义得成。若无义者。语言不立。因果一体。异义不成。故无语言。若汝说是因是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无常过故。果既无常。因亦应尔。若因无常。则违汝义本。汝因是常。果是无常。果色等变异不可得故。若汝说由色所比故。非不可得者。义亦不然所比无有故。并如前破。证量不成故。比量亦不成。未有空密处故。因无住所。故不得成。若汝说若无可比。比量亦得成。如比有四句。一有比无。二无比有。三有比有。四无比无者。是义不然石女儿兔角等。并应可比。色等可证。非可证。此义何用。是因无道理故。不可得成。若汝说如邻虚空尘。以果比因。自性亦尔者。是义不然。以邻虚不成故。因果异故。离色等尘。不可得故。故譬不得成立。若汝说取非证。比非所证。如地下水。不可知见。比自性我亦如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汝能因石女儿。比龟毛者。我则信汝。因邻虚尘得比自性。若汝说如灯自成。比量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离色等八物。灯不可见故。如邻虚尘。离色等亦不可得。所比自性亦不可得故知无自性。若汝说忆知有故。故证量比量并成。若无证比。复何所忆者。是义不然。若离三种知。外方有忆知。证比不成故。三种知者。一异境知。二能别知。三一知。异境知者如人见瓶。后时忆衣。此非谓忆。汝义亦尔。色即异物。已见色时。便忆于瓶。故义不可。二能别知者。譬如张即见瓶。王即后忆者。无有是处。汝义亦尔。觉能取境。我能忆知此两别类不同。是觉前见。我后忆知。无是义故。三一知者。如人正看瓶时。不得生忆。若有忆知。则二过失。一者两知一时不得俱起。以心是一故。心取色时。不得取声。二者根正对境未舍。那复得忆余境。汝觉亦尔。唯是一知。无念念灭。从变异初。至解脱前际。恒是一故。是忆知中。无有忆知。若翻此三知。忆知得成。谓境界同类。能知同类。知念念灭。不得一时。备此三义。忆知得成。汝忆知不成。故证比等量亦不得成。以是缘故。自性义坏。若汝说忆知由自性。所以得成一异。有无等造。初念取境。则备三义。一境二人三智。并一时俱有。至第二念时。前三已灭。后三续起。前后同类。是为一义。前后各一。亦是一义。前无后有。是为异义。前能生后。是其有义。前灭后生。是其无义。备此诸义。故有忆知。由自性故。忆知得成者。内曰。若尔我大欢喜。翻成我义。有何损失。我今由此义故。说无自性。譬如前种能生后谷。此前后谷。不一不二。不有不无。若一者。则无前后。若异者。则前谷后豆。故无一异。自性不有不无者。因灭果生故。因灭故不有。果生故不无。因时未有果故。不可说有。果生时必由因故。不可说无。以是义故。因果忆知并得成就。故说无自性。如谷前后。不一不异。能作种种诸事。忆知亦尔。前后不一不异。故能忆知种种诸境。若汝闻忆知。若是无常。云何修习者。答曰。已无常故。则有修习。譬如劫波婆种子。种植于地。以佉陀罗汁。而溉灌之。后时出生芽茎枝叶。是其自相无有异色。唯果熟时。即成佉陀罗色。为相红赤异。劫波婆自相本色。如是心者。作法非法。是法次第前心熏习后心。如是方便熏习不失故不一异。至果熟时。苦乐等果。即各显现。是故从无自性心诸业得生。如劫波种子。后同佉陀罗色。若作此执。有自性心。是名忆知。或有人说寿者。亦是忆知。若作此执。即无忆知心及寿者。有自性故。则无忘失。若汝说有忘失者。有二过失。一者忆知。若有自性。则无忘失。若有忘失。则无忆知。如此忘失。为有自性。为无自性。若有自性。与忆知性为相违不。若不相违。于一物中。便应一时俱有忆忘两心并起。若相违者。但有自性忘失。则无忆知。忆知既无。何所忘失。若汝说是知先生后灭故说忘失。若尔者自性则不成。若有忆知。自性作具无用。忆知恒有故。若汝说由作具故得成者。则无自性。有过失故。若作者与具一体。则无忆知。知恒有故。若知无者。心或时无。则无自性。心或时有。则无忆知。若无忆知。心则应灭。若汝说有别物故。心得是常者。证知之时。应不忆知。即以证知。当忆知处。是故不失忆知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物常住。则无数习。同类相似。乃可数习。若无自性。似义可成。若有自性。即应恒守一物一事故无相似。无相似故。则无数习。无数习故。则无忆知。若汝立自性忆知者。比量等并不成就。以一体故。一切疑心应是决智。欲即离欲。偷即是施即妇是母是觉。若与自性不异。为当先有。为当后有。若先有者。所觉既无。觉何所觉。若后有者。则因中果义即自坏。若汝说本有者。所觉何物。若言我是所觉者。是义不然。以证比二量我不可得故物若是有不离二量所得。譬如五尘五根。五尘者智不重生故。是名证量。比量者智重生故。先见识生。后比知有根。以识不离根故。如先见烟。后知有火。我者则不尔不如色等可证。过根境故。不如诸根可比。无有相应事故故我非所觉。是故觉若在前。则不成觉。故知一切法如实无自性。唯真实空。是其体性

  佛性论破执分第二中破大乘见品第三

复次为破大乘中学有偏执者应知。若汝说一切有皆由俗谛。一切无。皆由真谛应作此问。善友何者是真实。何者是俗谛。答曰。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为真实。于无自性法中。说有自性。是名俗谛。以于无中假说有故。问曰。是执无有自性。为当依世俗言故有。为当唯是语言。若依世俗言。有此执者。此执则不可说。何以故。执是无故。若此执唯是语言。则无所诠世俗语言不成就故。若不成就。是世俗者。是义不然。又若汝谓于无自性中。执有自性。是名为俗。若执有者。云何是无。答曰。为颠倒品类故。故无中说有。乃至于无常乐。我等诸法说言皆有。常等诸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如此执者。为四倒摄。是故虽执是有。而得是无。问曰。如此颠倒为有为无。若是有者。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义不然。若是无者。此执颠倒亦不得成。若无性中。执有自性为俗谛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二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有非无故。真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者。无人法故。不可说有。显二空故。不可说无。俗谛亦尔。分别性故。不可说有。依他性故。不可说无。复次真谛不定。有无人法。无不无二。空有不有。俗谛亦尔。分别性故。非决定无。依他性故。非决定有


佛性论卷第一
佛性论卷第二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显体分第三中三因品第一

复次佛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者。二空所现真如。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故称应得。加行因者。谓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罗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后法身。是名加行因。圆满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圆满。及果圆满。因圆满者。谓福慧行。果圆满者。谓智断恩德。此三因前一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记曰。住自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以上。穷有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

  佛性论显体分第三中三性品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