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

第39章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形势与意义之下,其必能体友邦之善意,依人民之期望,以树立其建国之新猷,可断言也。其必本诸东方之文化,王道之正轨,力图振奋,痛除积弊,刷新庶政,与民更始,亦可预卜也。是以吾辈人民于党府十年暴政之后,今乃得于新政权下而见光明之来临,诚有拨云雾而见天日之感,此一般民众所以应竭诚拥护新政权也。”“今日渝汉之党政府,其躯壳虽为国民党,其灵魂则已变为共产党矣。是以吾辈民众,尤须认清,剿共即须灭党,灭党即须剿共。吾亲爱之民众乎,如欲免除赤祸,复兴中国,其速加入反共战线,而负起神圣之使命来。”“亲人善邻,古有明训,唇亡齿寒,势所必至。日本吾国之仁邻也,吾国唇齿之邦也,党府竟忘亲善之义,而昧唇齿之势,岂不谬哉。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同教,同立国于亚洲之东,相距不过一衣带水之隔,此天然应互相提携之兄弟邦也。”①这里伪政权的性质是非常清楚的。
  2。解放区政权。
  七七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抗战,到1938 年冬已经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解放区,建立了新的政权。这些地区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各个解放区政权,在名义上是隶属于全中国统一的国民政府的地方政权,但实际上不存在隶属关系,只是在施政纲领上不超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允许的范围。各解放区的上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从这一点看是各自分立的。但它们都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之下,各解放区的基本政策是统一的。中共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因此,确定中央代表机关(中① 宋介(新民会中央指导部教化部长):《新民会大纲说明》,1938 年1 月初版,第4—5页,第18、19、20 页。
  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②。因此解放区政权实际上是用共产党的组织和政策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政权。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之下的解放区政权,不论在对敌斗争上还是在国内政治斗争上,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和作用。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当时是中国一部分地区存在的政权,但却是整个新中国的雏型。毛泽东曾说:“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①3。国民党政权。
  由南京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统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掌握着大量军队。它是代表全中国的中央政府,尽管它不能对解放区政府直接发号施令,它是世界各国承认的政府。在抗战期间它的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这个国民政府由国民党内的主要统治集团所把持。“这个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是中国的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这些极少数人所形成的反动阶层,垄断着国民党政府管辖之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切重要的机构。他们将保全自己少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抗日放在第二位。他们也说什么‘民族至上’,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不符合于民族中大多数人民的要求。他们也说什么‘国家至上’,但是他们所指的国家,就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封建法西斯的独裁国家,并不是人民大众的民主国家。因此,他们惧怕人民起来,惧怕民主运动,惧怕认真地动员全民的抗日战争。”②这个政府,不管多么不得人心,在抗战期间仍然坚持着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国家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是这个政权的经济支柱。这个政权在本质上是虚弱的。
  抗战期间中国国土上存在着三种政权,基本上形成一个鼎足而立的局面。三种政权的存在首先表现为各有各的统治区管辖区,同时也表现在它们各自的根本性质不同上面。三者的并存和相互间的矛盾与斗争是抗日战争史的基本内容。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在中国内地以完全的形态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政权的局面,只有抗日战争时期才有。三种政权代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它们的性质不同,作用和命运也就不同。国民党政权和解放区政权之间既统一又对立,关系非常复杂。国民党政权、解放区政权同伪政权之间的关系是敌对关系,但后者对前两者的政策则由“剿共灭党”② 《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1942 年9 月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年11 月版,第124—125 页。① 毛泽东:《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85页。
  ②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45—1046 页。变成只“剿共”不“灭党”。各种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这种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也将是绝后的。
  第十二章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与国共两党世界战略的变化1939 年9 月欧洲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两大战场,一个是欧洲战场(包括北非),一个是中国、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场。苏德战争爆发后,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态势,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大战的态势。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东西两大战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三次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抗日战争关系极大,对国共两党的世界战略有很大影响。而这些又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密切相关。下面做一些考察。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世界战略的变化先说中国国民党。
  1939 年9 月9 日,欧洲战争刚爆发之后,蒋介石在第一届第四次国民参政会开幕词中说:“中日战争问题,就是世界问题,而且是世界最大的问题,须知今日世界的战乱,完全是由日本侵略中国,破坏国际公约,扰乱世界和平的强暴行为所引起的。”
  “中日战争就是世界战争的起点,亦就是世界战局的重心。”按蒋介石所说,欧洲战争是中日战争引起的,中日战争是世界战局的重心。中日战争的战略地位在欧洲战争之上。
  1939 年11 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抗战的目的,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现在欧战既起,促进远东问题解决的中国抗战,已与促进世界问题解决的欧洲战争,在东亚、西欧同时并进。我们已经获得一个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的基础。”“我们今天只有一心一意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中国更必然得到独立自由与平等。我所说抗战到底的真意,也就是如此。”①蒋介石在这里表述了他的政略战略思想,即中国抗日战争与欧洲战争“同时并进”,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中国持久抗战就是要等待这种“自然机运”的到来。“因此,我们的战略亦就是要使中国抗战能达到与世界战争同时结束的目的。”②1941 年12 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月15 日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五届第九次中央全会开幕词中说:“敌国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我中国抗战与世界反侵略战争业已联成一片。”1942 年10 月22 日,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大会开会,蒋介石在会上致词说:1941 年12 月8 日敌寇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我国接着就对日寇宣战,同时对德意宣战,从此我国就与世界上拥护和平正义的盟邦,并肩作战;我从前所预测的中日战争必将与世界战争联结起来,也于此实现。这一年来内外局势的变迁,就以这一件大事为契机而发展”。“世界上所有欧亚美非各战场,完全是利害成败绝对一致”。蒋介石国民党对太平洋战争极为重视。蒋把这个战争的爆发看作他的预见的实现,他的战略政略的成功。按他所说,欧亚美非各战场的利害成败是“绝对一致”的。
  上述蒋介石的政略战略思想成为国民党人士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观点和结论。何应钦论述说:“由于领袖坚持‘抗战到底’,不为日本诱和谋略① 蒋介石:《中国抗战与国际形势——说明抗战到底的意义》,台湾版《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6,第577、578 页。
  ② 蒋介石:《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同上,第425、426 页。
  所动,日本乃进军越南,企图彻底切断中国国际补给线,迫使中国屈服。中国改由滇缅公路输入军用物资,仍未屈服。而日本却因进军越南,引起美国禁止石油输往日本,遭到经济制裁。日本如无石油供应,则其凡需石油作动力之生产与战争工具,皆将成为废铁,必然丧失持续作战能力。日、美谈判,日本拒绝自中国撤兵,不愿放弃在华夺得之利益,必须继续对华作战。而继续作战非有石油供应不可,因此决心夺取南洋战略资源。日本为谋‘南进’战略翼侧安全,须先击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故于民国三十年(1941)十二月八日,奇袭珍珠港,发动所谓‘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从此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由孤军奋斗,演为联合盟邦,共同击败日本,获得最后胜利。”①根据上面的材料,蒋介石等论述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欧洲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抗日战争引起的,是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战略方针的结果。第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战局的重心”,其战略地位比欧洲战场更为重要。第三,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侵略战争结为一体,在战争中中国的利害成败与其他对德、日、意作战国家的利害成败“绝对一致”。第四,“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持久抗战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以上四点,第一、二两点是过分夸大的。第三、四两点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在中日战争中,蒋介石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坚持持久抗战以等待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之解决而解决的“自然机运”。他对欧洲战争、太平洋战争的论述,往往是从他的战略政略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的。因此他的论点有的是不正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在全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和之后,蒋介石一直企望美、英、苏干涉、抑制日本侵略,以致把他们(或其一)拉入战争。因此蒋介石等人把欧洲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看成蒋的战略政略的成功,是有其理由的。而这一点与抗战时期蒋集团的命运的关系是巨大的。① 何应钦:《抗日御侮·序》,见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一卷序言部分,台湾1978 年4 月版,第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