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

第12章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第12章

小说: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会让人嘲笑,而且常会说错话。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多用心,不要以为
开动口舌很简单,心想:“我又没骂人,随便说说有什么关系呢?”有关
系,因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不说是非难”而我们要在此“难”中,把
它转为“不难”,像刚才所说的,有时候要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那要
如何呢?这就要多用心了!


□□□□□□□□□□□□□□□□□□□□□□□□□□□□□□□□
□                                                            □
□              人有二十难之十六──会善知识难                □
□                                                            □
□□□□□□□□□□□□□□□□□□□□□□□□□□□□□□□□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远存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不说是非难。”
 
    我们学佛若能拨开成见,则万事万物无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无
言说”,所谓“言语道断”,是说:“道”绝对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但是只要我们用很单纯的心、很纯真的意去行动,则无一不是佛法。
 
    佛陀曾说“会善知识”难,离是非恶友的确很难,然而要和善知识相
会更加困难。什么叫“善知识”?就是能启发你的良知智慧的人。在你陷
于恼之际,他可以开导你,解除你的心结,能使你从凡夫黑暗的一面,转
向人光明的境界。世间有多少善知识?能劝导化解、圆融人我是非,以降
服我们的烦恼,能把我们的成见分析清楚的善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见不除则善言变恶意                      □
~~~~~~~~~~~~~~~~~~~~~~~~~~~~~~~~~~~~~~~~~~~~~~~~~~~~~~~~~~~~~~~~

    向外寻求善知识确实非常困难,设若找到这么一位善知识,而自己的
心无法断除成见,那么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们还是无法吸收他的知识
与教化,所以说“成见若迷茫,则法界善知识难逢”
 
    人人若能将成见去除,则善知识所说的话,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烦恼
。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实、有迷情;有些
人说话的用意很好,而听者若用妄见的是非心、烦恼心去承受,那么明明
他是一片善心,以爱心给予教导,但是我们却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
为非。我们常常会如此,虽然别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听的人还是会起疑心
,心想他对我有偏见。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谈时,就以为他们是在谈论我
的是非,在毁谤我、中伤我。这就是自我产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见与痴
迷情结,若不能去除妄见,那么再好的佛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也都无法接受
了。所以说,要以天真的本性来面对人间世事,若能如此,即使是鸟叫鸡
啼...一切都是佛法,这些声音也都能启发人心于纯真无邪,因此也都
是佛法呀!
 
    在日本有则故事,是小学教材,用来教育心灵单纯的小孩,故事如下
──

    有位猎人拿枪要打树上的小鸟,有一只蚂蚁,正好在此时咬了他一口
,让猎人在拿枪瞄准时动了一下,因此小鸟得救了!为什么会如此呢?原
来是那之小鸟曾经看过一群蚂蚁,在水里拼命挣扎,正当无路可逃时,这
只小鸟咬了一片叶子丢到水里,让水中的蚂蚁全都得救了!所以当猎人要
打小鸟时,蚂蚁也赶来救他。他们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幼小天真的孩子,让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拥有“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观念,这也是为了要保
持人性的天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众生皆可为善知识                       □
~~~~~~~~~~~~~~~~~~~~~~~~~~~~~~~~~~~~~~~~~~~~~~~~~~~~~~~~~~~~~~~~

    中国也有一则故事──
 
    在晋朝时代,北方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孩叫毛宝,他家境很贫困。
中国大陆的北方,冬天会下雪,气温很低。有一天,毛宝到溪边看人家捕
鱼,鱼网收回来时,里头有一些鱼,以及非常可爱的一只小白龟,渔夫抓
起小白龟惊喜的说:“太好了!难得有白色的龟,瞧他白的发亮,一定很
值钱!”
 
    有人要买他煮来吃,也有人想买他去展览赚钱。于是小孩子对小白龟
生起了一分怜悯心,便请求渔夫把他放了。可是渔夫认为难得抓得到这么
珍贵的白龟,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把他放生。小孩注视著白龟,而小白龟
也抬头望著小孩,眼里充满求救的神情,小孩心里起了无限怜悯,于是就
把身上的外衣脱下,双手捧著高举过头,并且两膝跪地,真诚流露的拜托
渔夫放走小白龟,而他愿意以衣服来抵偿。渔夫看见小孩子这么有善心,
非常感动。尤其在冰天雪地中,他竟把身上唯一比较厚的衣服脱下,这份
赤诚的真情令渔夫佩服。但渔夫却不愿意有任何损失,便把小孩的衣服拿
走,才将白龟给小孩,说:“这只白龟不只是这件衣服的价值,但是你的
赤诚感动了我,所以只好跟你换了。”
 
    小白龟得救了,毛宝很高兴的把他抱在怀里说:“你得救了!虽然我
受寒风透骨的苦,但幸运的换取你的性命,这也是值得呀!”他们像是极
为要好的朋友,小白龟似乎听懂小孩的话,感激的泪流了,并向小孩点点
头,于是小孩很小心的把他抱到江边放生。
 
    二十年后,这位小孩已经出人头地,在朝廷官拜将军,经常在战场上
得大功勋,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将军一起带了万余兵马出征。但对方的兵
力很强,把他们团团围住,在九死一生之际,他带著幸存的兵卒突破包围
,逃到了扬子江,那时候有追兵,前面是大将,所有的船,他都让士卒们
先搭了,最后环顾四面,连艘小船都没有了,而后面的追兵已到,他在情
急之下,纵身一跃,跳到江中。
 
    他在湍急的波浪中挣扎,正当危急万分时,有个东西从水下把他托起
来。他不支的昏倒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看见身旁是白茫茫的雪,而自
己正躺在一只很大的白龟背上。他恍然大悟的认出了这只龟,就是二十年
前他所就的那之小白龟。他如同二十年前一样,流著感恩、报恩的眼泪抬
头看著他。这真是不可思议呀!
 
    他上了岸之后,大白龟依依不舍地离开,往河里去了,它不断地向前
游去,但是仍然一在地回头看他,向他点点头,似乎因回报了他的恩德而
深感安慰。
 
    被救的人非常感激,也深深觉得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竟能如此相契,
为何同类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侵扰杀害呢?他万分地感叹,人和动物都
可以有相亲相爱的感情,为什么人们不能彼此敬爱?他由此看开了人生,
于是舍官隐居修行。
 
    佛陀说:“会善知识难”,为什么难?因为很多人喜欢谈是非,以是
非之心待人,常常对人品头论足。有了妄念成见,就有分别心,因此喜欢
这个人,却不喜欢那个人。喜欢这个人就想占有,若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友
好,他就产生醋意瞋心,会产生这样的是非分别,即是来自妄情偏爱。
 
    有些人自己心中充满是非,但却不知自我反省,若有人教导他,他却
偏偏要说别人是在讽刺他。以是非之心来分别人事感情,如此在社会上怎
能遇得善知识?
 
    刚才那两则故事是以纯真的心来看一切事物,所以能和物类有融合的
感情,而很多人却以妄念成见相待,因此和人相处时,也就免不了会彼此
斗争伤害。
 
    我们修行必定要回归纯真的本性,什么样的的人都是好人,我们要以
宽阔的心胸,来迎接所有的人,应缩小自己,去佐护他人,如能做到这样
,那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能教育我们,就连一个精神恍惚的人,所
表现的行为,也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的一切万物形态,
一切声音那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何者不能引导我们见道得法呢?只
要我们大家用心、用纯真正直的心,来面对自然与人群的境界,就能有所
领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孔子尚且不耻下问                       □
~~~~~~~~~~~~~~~~~~~~~~~~~~~~~~~~~~~~~~~~~~~~~~~~~~~~~~~~~~~~~~~~

    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这两句话,就可以知道,要得
到一位益友或良师的确是很难。佛陀说:“会善知识难”,意思就是说,
若希望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好老师,的确实是很难的事。
来到人间,每一个人所要学的实在很多,即使尽一生的时间也学习不完。
 
    孔子虚怀若谷、谦逊好学,凡是对他有所启示的人,即使是小孩子,
他也会甘拜为师;可见贤人、圣人也仍抱著不断学习的心态。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是好学精神。三人同行时,必定就有我的老师;好的人,是引导
我人生的模范;坏的人则是我警惕反省的对象。所以坏人也是我的老师,
因为他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来让我们明显地比较,知道这要做会讨人厌,
这种脾气、行为,让人看了不会欢喜。这是活生生的现身说法,所以要感
激他,但我们更需要自我警惕反省。
 
    好的人我们应该要追随,他的人生所展现的是光明的一面,充满了希
望,让人欢喜,受人群称赞,而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如此,所以说:“三
人行必有我师”。
 
    但凡夫的心态都是自我封闭的,自已为能干;若是自己不好,也会想
:“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我不用看人家是好是坏,也不必去学习”,这就
是凡夫心。我们应时时提起热诚的求知心,天天勤恳不断地去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彼此勉励即互为善知识                     □
~~~~~~~~~~~~~~~~~~~~~~~~~~~~~~~~~~~~~~~~~~~~~~~~~~~~~~~~~~~~~~~~

    回想二十六年前,慈济才只有三十个委员,但是这三十个人有共同的
观念,大家愿意节省日常的生活费,来发挥这分“爱”的功能;由于这三
十人共同一心,互相看齐、勉励与参与,才有慈济这个团体产生。而这二
十六年来,善知识不断地增加。什么叫“善知识”,向慈济的委员便是,
他们一个影响一个,不断地将影响力扩大;他们由于接触佛法、瞭解慈济
后,先改变自己的人生观,然后接著影响周围的人,且以周围的人良好的
回响,来证明自己人生的转变是正确的,也因此能感动家人和周遭亲友,
这就是不断地互为善知识。慈济是个充满了彼此教育、互相鼓励的团体,
到今天已经有数十万的会员遍布全省,可说是相识满天下。慈济的精神表
徵──委员善知识,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