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驱暗复明曙光论 >

第5章

驱暗复明曙光论-第5章

小说: 驱暗复明曙光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的对立。中观空见就是在破除唯识等一切有见的基础上建立的正见。
  说“唯识”是中观的对立面,这不是我凭空乱说,而是整个佛教思想界均持这种认识。在寂天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说:
  “世有两种人,
  瑜伽与普通,
  普通人所见,
  被瑜伽见破,
  瑜伽有劣胜,
  层层上破下。”
  意思说对真理的认识,有普通人的认识和修止观的瑜伽师的认识,普通人的认识被瑜伽师的认识所否定,而瑜伽师中也因智慧的差别,所见有层次高低的不同,上一个层次的认识否定或胜过下一个层次的认识,层层否定,层层上升,逐步趋于完善,接近真理。《入菩萨行论》已有台湾僧人释如石译的汉文本,前有偈颂,后附散文。现录于下:
  一、偈颂:
  “世见二种人,
  瑜伽师一般,
  一般世间师,
  前者所论破,
  复因慧差别,
  层层更超胜”;
  二、散文:“从经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抉择二谛的人,已得禅定的悟空瑜伽师和一般瑜伽师。其中一般瑜伽师的观点,被通达无自性的悟空瑜伽师所论破,而悟空的世间瑜伽师,因慧力等功德差别,又被更高层次的凡圣瑜伽师所超胜,如中观师胜唯识师,定深者胜定浅者,乃至二地菩萨胜初地菩萨等等”。
  但藏文原意是“层层上破下”。在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通常说法是“四见阶梯论”。
  “四见”为毗婆沙见、经部见、唯识见、中观见。阶梯论就是说佛教各派知见,从小乘毗婆沙见到大乘最高中观见,四见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形如阶梯,在否定下一层的基础上,上升到高一层,层层否定,层层升高。
  即所谓“其上上之智见,以下下为阶梯”。意思是不理解下一个层次的,就理解不了上一个层次。
  如不理解小乘二部物自性实有,就无法理解唯识的境空识有;
  不理解唯识的境空识有,就无法理解中观的境识相对,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道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否定前者的思想产物。
  人类思想认识,从浅到深,从低到高,层层否定,层层上升。这和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完全不谋而合,是哲学领域的真知灼见,说唯识见是中观见的“反面教材”,于情于理有何不通?

  所谓于情,于理。于理方面,暂置一旁,因这有唯识一系的专家,会就此问题跟您进行平心静气的探讨。于情方面,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对汉传佛教信众的感情伤害!如果说您在说法时如此讲,自然毫无问题,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看法嘛,但如果将所说印刷成书出版,尤其还印成汉文,那么不容置疑,会伤害汉传佛教的信众。玄奘大师不仅是唯识宗的创始人,更是广大汉传佛教的信众,乃至其他汉传佛教宗派学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唯识系的专家就此问题和我平心静气地探讨也好,刀兵相见的论战也好,我都随时欢迎,并将予以奉陪。
  对玄奘大师,就其戒行、发心、学问和翻译《大般若经》等对整个佛教的贡献而讲,我从内心产生的敬仰之情,起自理性而远远胜过一般的汉传佛教徒。有这样为佛教献身的大善知识不仅是汉传佛教的骄傲,也是大乘佛教的骄傲。
  但这就像我们藏传佛教崇拜无著、世亲的其光辉论著,而不同意他们的唯识论观点一样,我们敬仰唐僧光辉业绩的同时也不同意他讲的法相唯识见。
  这是理性的抉择,不属于任何人的“感情问题”。
  因为谈唯识和中观的思想对立,这是哲学问题,“破唯识见而立其宗”,这是中观宗的一贯宗旨,不是我藏传佛教的宗派偏见。
  龙树以下中观学派,都对唯识见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例如月称在《入中论》第六章中以53颂的篇数批判了唯识宗。
  而世亲的唯识原理《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合起来才有50颂。如说:
  “无色不应执有心,有心不应执无色”,
  “佛说外境悉非有,唯见变为种种事,
  是于贪著妙色者,为遮色故非了义”。
  “佛说此是不了义,此非了义理亦成”。
  又如寂天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以五十多颂的篇数批判了唯识论的自证分和境空识有等观点,说:
  “无识若能知,
  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
  无境则无识。”
  又汉传佛教三论宗立破显二门,说:
  “破邪则下拯沉沦,
  显正则上弘大法”,
  说“邪执纷论,约之为四,
  一、破斥有实我之外道,
  二、破斥执著法实有之毗昙,
  三、破斥执宗见为正理之成实,
  四、破斥堕于有所得见的大乘”。
  这所谓“堕于有所得见的大乘”就指的是大乘有宗唯识。
  以上这些印度的中观著作和汉传佛教三论宗的著作也有伤于“汉传佛教信众”的感情吗?
  又,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论是典型的主观(这个问题后面论证)唯心主义。半个世纪以来唯物主义者把宗教和唯心主义划等号,进行批判,至今从未间断,是否也伤害了汉传佛教信众和如你一样的“学人”们的感情而表示愤愤不平呢?
  印度中观宗的著作有一部分也译成了汉文,三论宗的观点也见于各种历史资料,批判唯心主义的哲学著作的汉文更是多如牛毛。为什么唯有我批判唯识见的书用汉文出版,“有伤于感情”、“有损于唯识师的形象”呢?我觉得这不符合事实,汉传佛教信众的认识不至于落后到分不清是非的程度吧?不至于把“唯心”“唯物”看作感情问题吧?

  您在书中讲:“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得清是什么样的‘理’。”
  你好像认为自六祖后的禅宗:——“轻视经教”、“不学经论”,二者“所得之理”大有问题。
  试言之一:“轻视经教”、“不学经论”。禅宗有句“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意谓各专其职,而禅师自有其分工所在,禅宗各大成就者哪一个不是经论精通,持戒精严?!那一个不是在浑厚的基础之上去禅师处再求进步?!

  可惜您的辨解是苍白无力的,请看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黄卓越主篇《中国佛教大观》,黄忏华所著《佛教各宗大意》等书中所记载的情况:“南宗提倡,不假文字经典,不向心外求佛,不以造寺、布施、供奉为功德”。
  “临济赵州一家……倾向于非理心主义方面。认为不是从文字中求理解,而合自发地产生出一种聪明?”
  “东山法门,首次标出不立文字,顿入法界,以心传心”。
  “他们师承着重于口说,不重文字”。“南岳一系禅要,不起心造恶修善,不为修道学法成佛所拘,任运自在”。
  “传统佛教视作神圣权威的东西,他们却当做对谈的话柄,使权威贬值神圣无光,据说李翱问石头门徒惟俨:‘如何是戒、定、慧’俨答‘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希迁也以‘定慧’为‘奴婢’。有僧问‘如何是三宝?’,怀让法嗣总印答:‘禾、麦、豆’。义玄……他倡导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骂辱诸小儿。
  禅宗发展到公然提倡呵佛骂祖,非经毁行的程度,使佛教的传统面貌完全丧失了。
  禅宗反对偶像,轻蔑教条的风气,至此达到顶?!
  清凉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口号。
  认为当时禅宗弊端很多,挽救的最好办法是实行禅教统一”。
  “道信、弘忍以来,即使禅宗领袖,也往往离寺别居茅岩,戒律荡然”。
  “视修定学慧蔑如也,既不需控制自我官能(根),也不必改变对外界(尘)的观念”。
  “过去的禅师一般都住在寺院中,是要尊重戒律的。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怀海所承南岳禅法,却是善恶都不思量(只要不思量,善恶都可以作)这就于寺院戒规不相合了”。
  “丹霞烧佛,德鉴说十二部经教为系驴橛,文殊菩萨为担尸汉,释迦老子是干尸橛。南泉斩猫,俱胝削脂等等。从上述史料所提供的情况来看虽然不能说所有禅宗但至少有那么一些派别,不仅“轻视经教”,而且发展到了排斥三藏、诋毁佛经、蔑视戒定慧三学的程度;您说,“哪一个不是经论精通,持戒精严”?
  戒定慧三学变成为无用的“闲家具”、“奴婢”;
  佛教徒皈依对象稀世珍宝成了不值钱的“禾、麦、豆”;
  “不必要控制官能”,美色香味可任意享用,只需不思量,杀盗淫妄都可以作;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变成了被反对的教条,呵佛骂祖,非经毁行,戒律荡然,烧佛像取暖,杀生斩猫,等等。
  这都是“精通经论”持戒谨严的表现吗?还说什么哪一个?简直是一群一帮了!

  二,所得之理。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与禅宗所讲之理当然一致,但有“比量”、“现量”“世俗义谛”、“胜义谛”之别。“比量境上的思维分别”与“现量境‘上的现观庄严境界不可混乱到一起。经言:“佛出现于世,以大事因缘,即开示众生入佛知见”。此开示众生入佛知见之“佛知见”想来不是开示众生入“学经论而所得之理”吧?

  是的。经论中讲的“知见”是抽象观念,人和佛的知见是具体的“存在”,再笨的人也不会把“原子”的概念和物质的“原子”当做一个东西。
  但如果没有物理学原子理论的指导,不掌握原子技术是否就能认识物质的原子,开发利用原子能呢?
  如果佛经在所谓开发“佛的知见”方面,连理论指导作用都没有的话,佛的出世有何作用?
  佛的所谓“开示”,如果不是讲经说法的开示,凭什么开示的呢?说什么“捻花微笑”,佛陀不是哑巴,为什么用哑巴的动作开示呢?难道哑巴的表情传情达意的交流作用胜过语言文字的功能吗?
  佛经中所说的“非语言境”,只是说明具体的存在不是语言词汇所表达的抽象观念,二者具有“名”和“实”的不同,并不是说动物表情胜过语言功能,也不是说语言在认识事物中起不了作用。
  如果是那样的话,人应该象动物学习了。
  佛说“般若”是渡江的行为“文字般若”如“舟船”。可是有些愚人,未过江之前就把舟船给扔掉了。
  轻视经教,所谓“不假经典”的盲禅就像那未过江就扔掉舟船的愚人行为。
  您认为上面所说的那种近乎疯癫的所作所为符合三藏经典中所说的“理”吗?

  您在书中又说“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作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背理的邪说,智者须细审明察。”
  禅宗的莫名其妙地又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如果不是把菩提心……”)!这种“违经背理的邪说”怎么能放在禅宗的头上呢?按照您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如果释迦牟尼和宗喀巴讲‘缘起性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