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略探-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诸缘起法不过染净,染净二缘,起法之相,都是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显现真性功能作用而已。
3、释“八识王数,相见,种现”
“八识王数,相见种现”,这是列举如来藏,随缘所现的体有四种:一是本识阿赖耶,二是八识心王,三是诸心心所,四是相、见等四分。“种现”即是此四种都是从种子生现行。也即是如来藏随缘受熏而作诸法。
4、述义
在第五重摄相归性唯识,是揽事成理。而此第六转真成事唯识,是揽理成事。此第六门开始转真如成有为事,全理为事。理外无事,理即为事。那是因为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着染缘或者净缘,作种种法。如果随流门,则真随妄;若还源门,则真随净。若约本觉无作大用,则普现色身,为全性之海。此中真如随缘作一切相,所以名为转真成事唯识。
(七)理事俱融唯识
第七,理事俱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解云:不染而染,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也;染而不染门,即染常净,本来真谛,即真如门也。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此中有味,深思当见。经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皆此义也。'14'
1、释“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
此处意思,相当于前一门,即第六门转真成事唯识。即从理出事,如来藏随缘作诸法。
2、释“而其自性,本不生灭”
此相当于第五门摄相归性唯识,即是从事入理,本无有生灭。
3、释“即此理事混融无碍”
此处意思是说,在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是融合第五摄相归性唯识与第六转真成事唯识,而成性相俱融,理事混融无碍。
4、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
二谛即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入如,俗谛出事。融通真俗二谛,而为一心,所以一心即有二谛。一心即是如来藏,真谛即是真如门,俗谛即是生灭门,真如与生灭混融无碍,即是一心、二谛皆无障碍。
5、述义
前一门第六转真成事唯识,是依理成事。而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识,是以理事无碍,事与理融会,来讨论唯识,所以称为理事俱融唯识。也即是说如来藏识(理)随缘而成各种现象(事),而其本性不生不灭,理事混融无碍。这即是在《大乘起信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大乘起信论》中讲一心开二门,一心二谛。法藏大师认为,这二门或二谛之间的圆融无碍,就是理事无碍。真如门和生灭门,真如门为净,为真谛,生灭门为染,为俗谛,二者之间,“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即净之染,为不染而染,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染之净,为染而染,即染常净,本来真谛。这就是华严宗所要阐述的理事无碍的境界。
(八)融事相入唯识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又此品下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是等文,广多无量,如上下经说。'15'
1、释“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锫融,互不相碍”
“谓由理性,圆融无碍”,意思是说,真理遍虚空,尽法界,不守自性,作一切法,周遍无碍。因为理体无碍,所以所起事法,也就无有障碍,而得圆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意思是说事其实都是揽理而事,同时因为法性融通,所以事事也就融通,无有障碍。
2、释“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
“或一入一切”,是指如无量中解一。“一切入一”,是指一中解无量。
3、释“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
这是指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中的经文:“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16'
4、释“上下经”
“上下经”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前后都在说,但是散在诸品当中,而不是集中宣说。如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云:“此清净地宝庄严,一切佛刹悉来入,其地一一微尘中,一切佛刹亦悉入。”'17'又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中云:“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18'
5、述义
在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是讲事与理无碍的关系。而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事事无碍中的相入关系来讨论唯识观。因为依理成事,事因理起,诸事都以同一本体理为基础,由此事事没有自性,因而事事之间,都能融无所碍。即是说一切事法各有力用,法法力用,互相交微。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当一入一切之时,即是一无力,一切有力。当一切入一之时,即是一切无力,而一有力。今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因为真理融通,所以所变诸法,亦随融通。融通诸法,全是真理,融通真理,皆是诸法。圆通普周,深广该贯,包括法界,摄尽始终,所以名为融事相入唯识。
(九)全事相即唯识
第九,全事相即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谓依理之事,事无别事。理既无此彼之异,令事亦一即一切。上经云: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广如经文说。'19'
1、述义
在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相入,从用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而此第九全事相即唯识,是从相即,从体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也即是说,事法是依赖于理体而存在,不是离开理体而另有事法。而理体是唯一的,不变的,没有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的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理体所缘起的事相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而可以互相融合:一事就是一切事,不离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事,不离一事。是以观此事事,相即无碍,名为全事相即唯识。
(十)帝网无碍唯识
第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云: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门,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令彼事相如是无碍。广如上下文说。'20'
1、述义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是从相入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境界。第九全事即真唯识,是从相即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但第八、第九所展现的事事无碍,只是一重义,而事事无碍境界,义极深奥,所以最后建立此第十帝网无碍唯识门,从相即与相入全面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重重无尽。如同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珠宝的因陀罗网,此网上的无数珠宝,每一珠都可以显现其他一切宝珠的影像。如此一一宝珠,又一一互现,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也是如此,一事含摄一切事,一切事中,每一事又含摄一切事,如此无穷无尽,所以名为帝网无碍唯识。当知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都是因为此一心或者说如来藏,法性圆融相通的原因,从而令彼所缘起的种种事相可能相即相入相融无碍。此际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所展现的正是一心或者说如来藏的自性。至此三祖法藏已经将“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中的“三界唯心”的思想阐释得非常清楚了。
三、十重唯识解析
上文中就“十重唯识”原文文本进行了必要的注解与阐释,此处,我们则要对“十重唯识”相关思想学说的背景及其理论方法,以及“十重唯识”所欲展现的华严思想学说,来进行必要地剖析与探讨。
(一)十重唯识的思想背景——真与妄、空与有的调和
在佛法中,起源于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有关第一义谛,为空为有。以及“三界唯心”当中“一心”为真为妄的争论由来已久。华严宗是中国宗派佛教中成立较晚的一个宗派,那么华严宗作为宗派佛教的集大成之一的宗派佛教,法藏大师必然会对有关第一义谛为空为有的争论,以及“一心”为真为妄的争论,作出本宗的论断与阐释。而作为集中论述华严宗“三界唯心”思想,在展现华严宗对于“一心”界定与阐释同时,也是展现着华严宗对于第一义谛判断。
首先我们来说明华严宗对于“三界唯心”中“一心”的界定诠释。实际上,在上文对“唯心”追究中,我们已经说明,佛法中提出“三界唯心”的这个观法时,着重或者说其关注点是对于人、法二执破除,而后对于“三界唯心”这个实相谛的证得。在以《十地经论》为代表的早期佛教中,对于“一心”的界定可以分为三类,即:真心、妄心、真妄和合心。在早期佛教中,这三类心的表述,其终旨与目的都是为说破除我执而证第一义谛。所以这三类表述只是角度或维度的不同,三者并没有说根本的分歧。但在后期的佛教发展过程,由于心识学说的发展,因为各个学派的理论体系,对于“一心”的界定,牵涉到第一义谛为空为有的不同,也就是对于价值取向的最终性质确定,所以才有初期大乘空宗与有宗之争。以致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东土以来,这种困惑也一直存于中国佛教之中。而华严宗是中国宗派佛教中,较晚的一个宗派,那么华严宗要想创宗立说,则必须对此之前思想学说之中种种争论,作出正面的解释与回答。然后才有可能创立自宗的思想学说。所以华严宗,无论是在其教判,还是在义理上,都有着调和此前学派争论的成份,以此同时展现华严宗本宗的思想学说。那么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诠释中“三界唯心”,就必须作出正面的解答。但是通过上文对于“三界唯心,但是心作”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法藏大师之前,即是法藏大师的老师智俨法师,对于“一心”还是有过明确地说明,但到法藏大师这儿,他对于“一心”界定与判释有一种回归原始的味道,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法藏大师思想,虽然继承智俨法师的思想,以及受到《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思想的影响,但法藏大师并没有明确说明华严宗中对“三界唯心”中“一心”的界定,判释为“真妄和合”一类,而是把这种思想隐含在“十重唯识”,特别是后三重唯识当中。法藏大师在十重唯识中所要展现的重点,好像不是“心识学说”,而是“法界缘起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