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

第20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猓顾挡⒉幻鹜鲇⒐前咽锥记ǖ交⒍偃ダ┐蠊曳段В叭税愕挠⒐幕右愿隆U庹迷な玖舜笥⒌酃滴拦接沟奈蠢辞榭觯浞窒允玖讼舨苫怯哪奶厣头欠驳姆泶桃帐酢�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八千英镑的奖金全都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好开玩笑的萧伯纳又对颁发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老爷们开了一个玩笑,意思是告诉他们:慈善事业应先从本国开始!

  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继承了从阿里斯托芬到斯威夫特讽刺文学的优秀传统。在这个基础上,萧伯纳又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讽刺剧,它们或是辩论社会问题,或是发表新颖见解,在机智幽默的语言外衣下,给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萧伯纳活了九十四岁,其中从事戏剧创作的生涯长达五十八年,共写了五十三个剧本,其数量之多在欧洲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时间之长也是独步古今的。

  天才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才华横溢,旷世稀有,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的。卓别林在艺术领域内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在世界影坛上被誉为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和舞蹈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卓别林从小聪明伶俐,两岁就学唱歌跳舞,母亲每次演出都把他带到剧院,让他站在舞台两侧的条幕后。有一天,母亲正在台上演唱,忽然噪子哑了,唱不出声,观众立即哄了起来。在一片混乱声中,舞台管事一眼瞧见站在条幕后的小卓别林,便急中生智让他代替母亲演下去。不到五岁的卓别林走上舞台唱了起来,他唱得好极了,剧场里响起一片掌声和喝彩声,这是卓别林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情景。

  卓别林虽然天资聪颖,可是他的童年时代却是非常悲惨的。他的母亲因患精神病被送进了疯人院,根据法院裁决,两个孩子应由父亲抚养,可后母对他俩充满敌意,视若仇人,使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苦酒。后来不久,父亲又因酗酒过度而离开了人世,使卓别林十一岁就成了孤儿。然而,贫穷、饥饿以及亲人病、死所造成的种种痛苦和磨难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卓别林十二岁时被一个戏班的老板看中,就跟随戏班,从伦敦到外省,到处巡回演出,过着漂泊无定,闯荡江湖的生活。后来,他还曾在一个马戏团里当过一阵子杂技演员,并于1907年被卡尔诺剧团录用专演滑稽哑剧。在卡尔诺剧团工作期间,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他的节目保持了古典幽默剧的优良传统,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令人发笑的忧郁和让人流泪的笑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的那种独特的哑剧风格。

  这时,卓别林的经济状况已大有好转,但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滴酒不沾。他的最大嗜好就是读书,他如饥似渴地啃着莎士比亚、狄更斯、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甚至还涉猎医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他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在演出的空隙,甚至在化装室里,也会不顾一切地埋头读书。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使卓别林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文学艺术的素养。几年之后,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子,得到了出国演出的资格。1909年春,他在巴黎的演出引起了法国观众的注意,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称他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1910年和1912年,他又先后两次到美国演出,名气越来越大。

  卓别林在纽约演出时,引起了好莱坞制片商的注意。1913年,他和启斯东制片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根据合同,卓别林从1914年1月起,每周要主演一部“启斯东喜剧片”。片子很短,一般放映15分钟,类似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当时的电影业还处于幼年时代。拍摄一部电影没有什么计划,更没有脚本,要想打破千篇一律的公式,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仅在一年之内,卓别林就主演了三十五部短片,其中二十一部是他自编、自导的。在第二部影片《威尼斯赛车记》中,卓别林初次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出现,不过还没有拿手杖。到第四部影片《在阵雨之间》里,夏尔洛头戴小圆礼帽,留着小刷胡子,手拿文明棍,脚登大皮鞋,摆着两条肥裤腿,一拐一拐迈着鸭子步的完整形象才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

  夏尔洛这个形象,是卓别林从自已的亲身经历中,从他所熟悉的各种类型的穷人中,概括提炼而成的。他在夏尔洛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天才和热情,只要一化好装,穿上那身衣服,再一挥动那根手杖,他便立即感到实有其人,沉浸在角色之中,各种笑料和噱头便油然而生,层出不穷了。卓别林很快轰动了全球,成了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空前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千百万人民忍饥挨饿,惨遭屠杀。作为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在这严峻的时刻,他决心用自己的电影来揭露、抨击残害人民的各种邪恶势力。

  1917年1月,他拍成了第一部社会讽刺片《安乐街》,对恶霸的凶残和清教徒的伪善作了无情的谴责和辛辣的嘲笑。接着又拍了《移民》、《狗的生涯》、《夏尔洛从军记》、《寻子遇仙记》、《巴黎一妇人》等一系列社会讽刺片。从《移民》起,卓别林改变了过去那种即兴的创作方法,开始严肃认真地编写剧本,每一个镜头都要拍十几次乃至几十次。为了拍好《移民》,他一连工作了一百个小时,四天四夜没有合眼,离开摄影棚时已是东倒西歪、筋疲力尽了。

  卓别林早期作品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是《淘金记》(1925)。这部电影描写了1898年美国发生的疯狂的淘金热潮。在冰天雪地、人迹罕见的阿拉斯加荒原,成千上万寻找金矿的探险者,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许多迫于生活、铤而走险的淘金人,不是葬身在风雪之中,就是丧命于虎狼之口;真正发现金矿成为暴发户的,仅是极个别的幸运儿而已。影片的艺术手法极其出色,其中的夏尔洛饱餐大皮鞋和跳小面包舞,已成为世界喜剧表演艺术的经典小品。这部电影原是无声的,有声电影发明后,卓别林两次为它配上对白和音乐,并亲自担任解说,可见它在卓别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淘金记》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的成熟作品奠定了基础。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狠毒的资本家却用棉花铺路,把麦子烧掉,把牛奶倒进河海……这时已成为百万富翁的卓别林,还时刻牢记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始终同情和关怀老百姓的疾苦,一直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失业,这个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攸关的问题记挂心上。为了反映生活真实,卓别林努力追求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他几乎付出了全部精力和全部财产去拍摄《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这两部揭示资产阶级的丑恶、反映三十年代美国人民生活的电影。这两部思想内容深刻、演技精湛的电影一上映,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同时也遭到反动派的猛烈攻击。夏尔洛挥动红布的镜头被指责为“宣传共产主义”;在法西斯统治的德国和意大利,影片被禁映;还有一些反动报刊对卓别林进行了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然而,由于各国观众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卓别林对敌人的挑衅毫不畏惧,他信心百倍,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十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1936年,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1938年希特勒出兵吞并奥地利……所有这一切都使卓别林异常愤慨。他夜以断日编写剧本,1939年春,《大独裁者》的电影剧本在报上发表了。在这部作品中,卓别林大胆地塑造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形象,尖锐地讽刺和无情地鞭挞了战争狂人。他说:“我拍摄《大独裁者》是因为我痛恨独裁者,我要大家嘲笑他。”《大独裁者》的剧本一发表,立即震惊全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却气急败坏,对卓别林进行恫吓。卓别林还不断收到匿名信,信上扬言要杀死他。可是他成威武不屈,在私人警卫队保护下,于1939年9月正式开拍《大独裁者》。

  1940年4月15日,《大独裁者》在纽约首次公映。这时希特勒正席卷欧洲大陆,疯狂叫嚣要吞并全世界。就在大独裁者凶焰万丈的时候,卓别林不畏强暴,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勇敢地投身于当时国际政治半争的旋涡,用自己的艺术向法西斯开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还值得一提的是,卓别林的母亲是犹太人,以前卓别林从未承认过这个事实。但是在希特勒疯狂迫害和屠杀犹太人时,他立即挺身而出,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来痛斥希特勒,这又是何等勇敢高尚的行为!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对白片,观众初次从银幕上听到了卓别林的声音。他通过影射希特勒的托明尼亚总统兴格尔歇斯底里的叫嚣,进一步刻画了这个法西斯头子贪婪狂暴的形象。

  1949年,他开始编写一部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电影剧本《凡尔杜先生》。剧本写好后,检查机关认为这样的电影应当禁映,并指责作者“抨击了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经过了干修改,剧本才勉强通过。1947年4月《凡尔杜先生》终于公映了。当时,美国政府正大搞原子弹讹诈,极右势力鼓吹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而这部影片却给了战争贩子当头一棒,敌人怎能放过它的作者?从这时起,对卓别林的迫害达到新的高潮。

  卓别林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还保持着英国的口音和生活情趣。象他这样一个知名人士,居然不肯承认美国生活高于一切,居然不愿做美国公民,在一些大人先生们看来,这简直不能令人容忍。这当然也成了他们攻击卓别林的佐证。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约翰·伦金要求驱逐卓别林,并禁映他的一切影片;共和党议员哈莱。凯恩攻击卓别林犯了“叛国罪”,也要求把他驱逐出境;好莱坞中的一些败类竞也提出判处卓别林死刑的要求。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问全世界控诉他所遭受的迫害。

  1949年,“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传讯卓别林,卓别林拒绝出庭。他在给该委员会的复电中说:“我不是共产党员,我只是个和平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