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

第14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但是他仍以顽强的意志、饱满的激情埋头作曲。他先后创作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 G大调和D大调两首长笛协奏曲、有名的D大调《巴黎交响曲》、具有意大利艺术风格的歌剧《克莱塔之王,伊多曼诺》等不朽之作。

  1781年,二十五岁的莫扎特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里,他可以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尽力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那里有优越的音乐环境,可靠的朋友和众多的知音。他在维也纳整整生活了十年,一直到他逝世。这十年是他音乐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最著名的三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以及气势磅礴的 《朱庇特交响曲》等伟大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里完成的。1782年,他与原来的女友阿洛西娅的妹妹康施坦莎结了婚。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不善于安排生活,莫扎特夫妇很快就陷入了借债度日的困境。然而,贫穷的生活和债务的纠缠,仍没有挫伤他音乐创作的热情。他创作了大量典雅优美的协奏曲和华丽的四重奏乐曲,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举行一次室内音乐会来演奏自已最新的作品。

  1789年春,莫扎特从前的学生卡尔·孛希诺夫斯基亲王邀请他同去柏林谒见普普士的国王莱德里克·威廉。国王亲切地接见了他。并请他担任宫廷乐队的总指挥,年薪三千泰勒尔。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足够他还清欠下的所有债务,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热爱维也纳,更离不开亲朋好友。可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莫扎特越发穷困潦倒,生活几乎濒临绝境。这时他的妻子又患了重病。悲惨生活的煎熬,摧残着他那瘦小虚弱的身驱,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打击,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病魔正日益侵入他的肌肤,他经常感到头晕、神情恍惚。患病的妻子在巴登疗养地所需的费用,在他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务上又增加了数字,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791年7月的一天,忽然有一个不明身份的陌生人前来拜访他,带给他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要他创作一部为死亡者亡灵安魂的弥撒曲,并要求他保密,答应在作品完成时给他一百个金币作为报酬。莫扎特接受了这一委托。贫病交加的莫扎特,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已的生命之火将要熄灭,这部安魂曲权当是为自已所作,于是他不顾病痛,不知疲倦地拼命谱写着,他要赶在自已生命结束之前把它写完。可是,心力交瘁的莫扎特,没能完成这部超凡脱俗的《安魂曲》就英年早逝了,他只在世上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他的学生徐斯迈尔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完成了余下的部分。

  原来,那个神秘的陌生人是维也纳的瓦泽格伯爵派来的。这位伯爵虚伪透顶,他从来没有作过曲,他打算把这部莫扎特作的《安魂曲》冒充为他自己为纪念新近去世的妻子而谱写的作品,届时拿出来公开演奏,所以,他把这件事做得非常秘密,不让任何人知道。

  天才的音乐家莫扎特,在他自己作的《安魂曲》乐曲声中,悲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他的音乐却是不朽的。他创作的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至今仍洋溢着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贝多芬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音乐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写了大小二百五、六十部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奏鸣曲、歌剧、协奏曲、室内乐、合唱以及改编的民歌。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在选候的宫廷里当乐长,父亲约翰在乐团里当高音歌手。贝多芬三岁时,祖父去世,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音乐家,好为家里增加一笔收入,亲自指导他练琴。约翰对儿子很粗暴,见他弹错了,就用小棍敲他的手指、打他的头。小贝多芬往往要在钢琴前连坐四个小时而不能休息。经过三年多的紧张训练之后,他不仅能弹一手好钢琴,还学会了演奏管风琴、小提琴和中提琴。贝多芬八岁时,跟着父母到科隆和荷兰的鹿特丹作了几次巡回表演,初露锋芒。

  因为家里穷,再加上训练和演出,贝多芬念完初小就辍学了,那时他才十岁。可是在艺术上,他却得到了一位好老师——聂费的指教。聂费出身裁缝家庭,有过许多不幸的遭遇,思想激进,富有正义感,他“恨恶劣的候爵比恨强盗更甚”,曾多次抗议贵族对音乐家的侮辱。他这种不向权贵折腰的骨气,对贝多芬倔强、傲岸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贝多芬拜在他门下时,他已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了。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和对位法,教他弹奏大风琴,给他讲解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乐曲,还大力培养他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指点他阅读各国的文学名著,使贝多芬不仅在音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1787年,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贸然登门拜访久负盛名的莫扎特,莫扎特立刻喜欢上了这位青年,一口答应给他上课。之后,他又跟维也纳的音乐家申克、阿希莱希兹贝格、萨莱列、弗斯特等人学习交响曲、四重奏和歌剧的创作方法,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岁那年,贝多芬永远告别了家乡,在维也纳定居下来,直到去世。来到维也纳之后,他通过瓦尔特斯坦伯爵介绍信的帮助,投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门下,当了他的仆役。随后,他又结识了许多贵族,于是演奏活动也日见频繁。贝多芬的演奏技艺高超,别具一格;他的音乐语言,时而如惊涛拍浪,时而似流水浮云,极为自然流畅。听众听他演奏,好象心头被投进了一团火,不由得为之感奋激动,拍案叫绝。贝多芬尽管才气横溢、声名大噪,可是屈辱的仆役身份和处境,却是令他难以忍受的,他曾因不愿装模作样地给贵族行礼而被一个名叫鲁道夫的公爵痛骂一顿,还有些贵族公然剽窃他的作品。更使他气愤的是,他所钟爱的朱丽叶·琪查尔迪小姐的父亲嫌他出身低贱,硬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些侮辱、嘲弄和打击,几乎把贝多芬逼疯了。他的性情变得很粗暴,身体越来越坏。更大的不幸又接踵而至:他的听力逐渐衰退了。他虽然竭力医治挽救,可是都没有效果,经医生检查,确诊他患的是当时无法治愈的神经性耳聋症。他曾以极其悲观的心情给弟弟写了一封“遗书”,表示了他濒于绝望的心情。这时他才三十一岁。

  可是,为音乐而献身的信念,又燃起了他生活的烈火。弹琴不方便了,他就转而专门从事创作。1804年,贝多芬的第一个创作丰收年来到了。这一年,他接连完成了三部作品:《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和歌剧《菲台里奥》。《英雄交响曲》就是《第三交响曲》。这是一部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颂歌,形式新颖,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已经超出了前辈大师所达到的高度,突出地显示了贝多芬的作曲才能。他本打算把这部乐曲献给曾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了英雄角色的拿破仑,可是当他听到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以后,怒不可遏地涂去了原来的献词,把纸张都划破了。

  1808年,贝多芬写成了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这也是一首英雄的颂歌,但这首颂歌里的英雄却是欧洲人民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集体英雄。这部交响曲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简练,显示了他成熟的浪漫主义风格。后世许多浪漫主义音乐作品都曾接受过这部作品的直接影响。写完《命运交响曲》之后他又写成了《田园交响曲》即《第六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交响乐。因为这部交响乐的第四乐章中用席勒的诗《欢乐颂》写了一部合唱,所以又叫《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一种深沉而荒漠的意境,好似黑暗笼罩着一切。那些坚持“共和理想”的人们,在欧洲出现封建复辟的形势下感到迷惘、苦闷,没有出路。第二乐章:新的音乐形象出现了,人们毅然奋起,力图摆脱苦难与绝望,追求幸福与欢乐。然而这时还是一种茫然的追求,人们并不知道幸福与欢乐隐藏在哪里。第三乐章:人们继续在梦幻、沉思与期望中摸索前进。最后,仿佛历尽了艰辛与苦难,欢乐的主题终于在第四乐章出现了。

  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上空乌云翻滚,暴雨倾泻,五十六岁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雷电交加的时刻溘然长逝了。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通过自已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讴歌了广大民众反抗专制统治和抵制外敌的渴望。他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对自由和光明的执着追求,对正义斗争的热情赞颂。鲜明的民主主义精神,犹如作品的灵魂,渗透在了音乐形象之中。

  启蒙领袖伏尔泰和雕刻艺术家乌敦

  伏尔泰 (1694——1778)原名弗朗索亚·玛丽·阿卢埃,是十八世纪声望最高的启蒙作家。他在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占有的地位无疑是一个领袖和导师。他登上历史舞台早于百科全书派和卢梭,而且活动时间很长,横亘了整个十八世纪的四分之三;他活动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他参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他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政论家;他的文学创作也是多方面的,不论悲剧、喜剧、史诗,还是哲理小说,都很多产,博马舍编辑出版的第一个伏尔泰全集,就有七十卷之多;他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整个欧洲都倾听他的声音,被视为当时思想界的泰斗。但是他一生主要的精力是从事悲剧的写作,他自己还亲自参加演出。在他十五个悲剧剧本中,最著名的是《俄狄浦斯王》、《布鲁特》、《查伊尔》、《凯撒之死》等。

  《俄狄浦斯王》完全根据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剧的题材写成。剧中的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高尚、富有智慧的人,他竭力逃避神的不详预言,但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神的捉弄,犯了弑父娶母之罪。剧本对神恶意地愚弄人,造成悲剧的命运提出了抗议。《布鲁特》取材于古罗马共和派与贵族的政治斗争,主人公布鲁特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的儿子受人引诱,与被放逐的国王勾结,背叛了罗马,共和派因为布鲁特对国家的功绩而委托他来审处自己的儿子,他大义灭亲判处了儿子的死刑。剧本贯穿了为反对专制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理想精神。《凯撒之死》是在莎士经亚的《尤里斯·凯撒》一剧的影响下写成的,描写罗马历史上布鲁特等人合谋杀死凯撒的故事。在这里,凯撒是一个专制统治者,而他的对立面则被写成是忠于共和的人物。

  《查伊尔》的故事背景是十字军东征时代东方的耶路萨冷,主人公苏丹奥洛斯马勒和女俘虏查伊尔相爱,但后来查伊尔发现自己是一个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教规不容许她嫁给伊斯兰教的苏丹,而奥洛斯马勒又怀疑她另有所爱,便出于嫉妒杀死了查伊尔。剧本通过爱情故事的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