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 >

第1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第1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成就的文学之一。它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阿拉伯文学最初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的文学。在伊斯兰帝国完成开疆拓土后,它变成帝国境内各民族用阿拉伯语创作的文学。在近代阿拉伯各国相继独立以后,阿拉伯文学既是阿拉伯民族的文学,又是阿拉伯各个国家的文学。

  阿拉伯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用阿拉伯语写作的文学,但在近代,在个别地区,如曾受原法国统治的国家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出现了部分用法语写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应属于阿拉伯文学范畴。

  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阿拉伯文学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其古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是:一、贾希利叶时期或前伊斯兰时期(475—622);二、伊斯兰初创期或拉希德时期(622—661)、三、伍麦叶时期(661—750);四、阿拔斯时期(750—1258);五、蒙古和土耳其统治时期 (1258—1798)。以上为古代文学时期。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界一般定在拿破仑入侵埃及的1798年。广义的现代文学时期实际上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对这三个时期,阿拉伯文学史家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时间划分。不过一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9年作为近、现代文学分期的界限。本书基本上是把近代、现代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来写的,基本上未包括第二次世界后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阿拔斯时期的文学,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有许多非阿拉伯人,特别是波斯人,用阿拉伯语进行创作。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到底属于阿拉伯文学还是波斯文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阿拉伯文学史家一般都把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算作阿拉伯文学。欧美的东方学者也是按此处理的。因为按“多民族国家”的理论,既然在政治上已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一部分,那么,它的文学也似应属于这个帝国的文学的范畴。不过这的确是个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的问题。

  阿拉伯文学十分丰富,此书只有十万字的容量。若写成文学史纲式,可以面面俱到,但只能蜻蜓点水,难以突出重点。经过斟酌,采取了相对突出各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方法,但这样就使有些本来应论述的内容也不得不被“挤”掉了。例如,在贾希利叶时期应将悬诗作者全作介绍,但只介绍一、二;在伊斯兰初创期应增加《圣训》和各种演说词等,也省略了;在伍麦叶时期应增加一些散文方面的内容,也压缩了。最令人遗憾的是阿拔斯时期,很多大诗人如穆台纳比等,不少散文家、著述家,都没有详述,这个时期的传奇故事如《安塔拉传奇》等都未涉及。在这一时期本来还有重要的安达鲁西亚文学,也未能提到。至于土耳其统治时代,尽管是一个文学衰落时期,但在散文文学方面,包括游记文学、记史文学、传奇故事等都有很高的成就,但这一时期基本上割舍了。所以读者朋友若要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学,还须通过别的一些别的文学史书补充材料。

  本书中引用的某些译文,根据统一体例,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有关译者表示感谢和歉意。

  以这样的形式和规模写阿拉伯文学史,对著者来说是一种尝试。在体例安排上,史料运用上,论述详略上,文字处理上,观点阐述上,必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和阿拉伯文学研究界朋友不吝提出批评指正。

  内容简介

  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阿拉伯文学的书。它将向读者展示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学在十六个世纪里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读者将会发现,阿拉伯文学宝库中,除 《一千零一夜》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发光的东西。曾经对阿拉伯文学感到陌生的朋友,可以将此书作为一个向导,沿着贾希利叶时期——伊斯兰初初期——伍麦时时期——阿拔斯时期——近代复兴时期这条道路,逐渐走入和流览这个宝库,也许他们会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贾希利叶时期的文学

  阿拉伯民族的古代文学遗产,保留至今的,是贾希利叶时期的部分诗歌和少量散文,如演说词、故事、格言等。这些都是口耳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最后被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所以有些被称作这一时期的文学遗产,其真实性受到某些文学史家,甚至包括近代埃及文学家塔哈·候赛因等的怀疑。所谓“贾希利叶”就是“蒙昧”的意思。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出现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蒙昧”时期,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那时还没找到正教、真主和先知,人们在精神和信仰上,在社会物质生活上,都处于贫乏甚至原始的状态,即蒙昧状态。其实,那个时期的文化并非真正是浑沌一片,毫无建树。就文学特别是诗歌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成就、很辉煌的时代。著名的“悬诗”就产生在这个时期,直到今天,它们仍是阿拉伯诗人的几乎不可企及的典范。

  早期诗歌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最重视的是诗歌。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诗歌,是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地区纳季德(内志)、希贾兹(汉志)等地的部落诗人创作出来的。这些诗人当时在部落内部享有很高的的地位,他们被视作部落的“先知”。在和平的时候,他们充当部落的领袖,在战争时期又是能征惯战且会鼓舞士气的英雄。他们有时甚至比部落领袖还有权威,说出话就能得到贯彻执行,他们的话几乎等于法律,不但对个人,而旦对整个部落都是这样。一个部落若出现了一个能言善辩、诗才泉涌的诗人,这个部落就像拥有了奇珍异宝,全体成员都为之欢呼,为之骄傲,在别的部落面前似乎也多了几分威风。

  蒙昧诗歌的主要题材包括下列几种:颂赞、矜夸、讽刺、悲悼和描写。

  颂赞诗是最受部落欢迎的诗歌。这种诗歌以歌颂部落光荣历史和骁勇的英雄,特别是部落的首领和骑士们为主。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行为,更是入诗的内容。对部落首领的歌赞,最初是自然感情的流露,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但后来渐渐变成阿谀奉承和献媚讨好。歌功颂德变成了取悦首领、获得特殊好处的手段。比较有名的颂赞诗人有纳比厄、祖海尔和艾尔萨等。

  矜夸诗和颂赞诗比较相近。这类诗一般从突出叙述部落光荣历史开始,引出诗人由此而生的自豪与骄傲。出身、行

  为、品德也是矜夸诗的主要内容。这种诗,好使用夸大张扬的言词,以达到令人羡慕或令人畏惧的目的。从事矜夸诗创作的,几乎各部落都有。大凡成为部落诗人的,都是矜夸诗的好手。

  讽刺诗在蒙昧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当时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对抗,除了刀剑相见外,平时都会进行口头攻击,利用辛辣的讽刺,长自己志气,灭对方威风。这种诗歌以揭对方之短、现对方之丑为主,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讽刺挖苦,极尽其能事。部落之间发生领土方面的争端时,讽刺诗也能派上用场,褒一方,贬一方,使被贬的一方受到羞辱和震慑,不敢轻举妄动。

  悼诗一般是为部落的烈士而编的,除了歌赞部落的英雄烈士外,还有激励部落成员为死去的亲友报仇雪恨。

  抒情诗人穆海勒希勒 (?一531)流畅、细腻和平易的诗歌,代表了蒙昧时期诗歌的一种类型,一个发展阶段——长诗形成的阶段。他本是一位部族首领,为给被杀害的兄弟报仇,与敌对部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被俘,囚禁而死。他的诗歌多数是悼念在伯苏斯战役中被杀害的兄弟库莱布的,诗中充满哀绝之声,也有对敌人的威胁与恫吓。有的文学史家认为,他能把女性的柔弱与高贵尊严的丈夫气概结合起来。不过他的诗中更多的是前者。他在诗中不断描绘死者高贵的身影,呼号哭泣,感情流溢,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蕴。他以“正义”的名义,诅咒敌人,但他的“正义的惩处”,最后却是要让对方部族“变成孤儿寡妇”。

  流浪诗人尚法拉 (?一510)是贾希利叶时期最奇特的一位诗人,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