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祸飘然双降
——1956年获奖者:[西班牙]璜·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on Jimenez)
1956年冬,当斯德哥尔摩传来西班牙诗人璜·拉蒙·希梅内斯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的喜讯时,希梅内斯正在波多黎各一家医院的病床前守护着身患癌症的妻子塞诺维亚·坎普鲁比,默默地流着眼泪。当医生把获奖祝贺电报交给希梅内斯时,他接过电报轻轻地念给他的妻子听,然后把电报默默地放在她的手中,坎普鲁比露出一丝欣熨的微笑。然而,三天后,这位微笑的使者竟拂袖永远地离他而去。
人常说,“福不双至,福不单行”。然而对希梅内斯来说,却是福祸飘然双至。当各国的记者都纷纷前来祝贺他,采访他获奖的消息时,希梅内斯强忍住悲痛,只接见了几位来自美国、瑞典、西班牙的记者。他说:“我垦求各位转达那些帮助我获奖的人们的最深切的谢意。我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我的妻子。对于获得这项殊荣,我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由于他的沉疴不起,我无法体会到这种心情。对此,我深深地感到遗憾。”那年,诗人自然没有心情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他的奖状和奖金是由波罗黎各圣胡安大学的校长贝尼泰斯代为领取的。
早在1952年,希梅内斯就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文学史教授推荐,首次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在以后的几年里,在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古尔堡和马丁生的支持下、希梅内斯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诺贝尔委员会的办公桌上。在该年度的四十四名候选人中,著名的作家有翌年获奖的法国作家卡缪、1971年获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以及美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宠德、阿根廷小说家波里斯。在这些候选人中,还有一位希梅内斯的同胞、近七十岁的作家皮达尔。在竞争场上,他们似乎成了棋逢敌手的死对头,皮达尔一再为西班牙官方机构所提名,主要推荐者为西班牙学院以及几乎西班牙全国的大学校长。但瑞典文学院没有将“桂冠”献给这位官方的宠儿,这次的文学奖得主的决断异常迅速,仅经过了二十分钟的讨论,就决定将这195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这种讨论的神速程度,在诺贝尔文学史上,也许是创纪录的。
瑞典文学院授予希梅内斯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的抒情诗——它们为西班牙文学树立了崇高心灵与纯净艺术的典范。”
希梅内斯于1881年12月24日出生在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地区和莫格尔小镇,1896年,十六岁的希梅内斯考进塞维利亚大学法律系。十九岁时,首次出版了诗集《白睡莲》和《紫罗兰色的灵魂》,这些诗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倾向。三十五岁时,他与翻译家诺维亚·坎普鲁比结婚,两人婚后感情笃深,共同合作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几本诗集。他的《新婚诗人的日记》诗集象征着诗人开始摆脱现代主义的影响。希梅内斯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受现代主义影响时期和摆脱现代主义影响时期。这两个时期又以希梅内斯结婚的1916年为界,他的前期作品主要有《悲哀的咏叹调》(1903)、《遥远的花园》(1904)、《牧歌》(1911)等,后期作品主要有《石头与天空》(1918)、 《一致》(1925)、《美》(1923)。在诗歌理论方面,他提出了“纯诗论”的主张,提倡不加修饰和雕琢的“纯粹的诗”。希梅内斯的诗歌和他主张的诗歌理论对西班牙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希梅内斯在妻子死后的两年里一直郁郁苦闷,1958年他终于在九泉之下找到了他炽爱的妻子。
得奖不忘恩师
——1957年获奖者:[法国]亚尔培·加缪(Albert Camus)
1957年10月1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颁给法国作家亚尔培·加缪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他重要的文学作品——它透过明敏与挚忱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
诺贝尔委员会的抉择激起了若干人的惊讶,就象二十年前,底·加尔获奖时一样。那年加尔击败了他的前辈及老师——纪德。如今,年仅四十四岁的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场上,也一举战胜了他的恩师马霍。这位成功者得奖之后第一项表示便是赞扬马霍,称他为整个文学世代的先驱及导师,并多次登门拜访这位前辈和老师。
该年有一大群来自各国的候选人参加竞争。总数约有五十人。在这庞大的竞争队伍中,仅法国就占有九位,颇有一派势在必得的阵势。对加缪的获奖造成威胁的几位强手,他们是1958年获奖的苏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1969年获奖的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贝克特。还有一位加缪的强劲对手是另一位法国作家马霍,他是加缪的前辈与老师。马霍由许多瑞典和法国的文学团体所推荐。他的名字脍炙人口,曾任法国政府情报部长和文化部长,尤其是他最近的一次瑞典之行,受到瑞典国王的接见,他的三部取材于亚洲的小说《征服者》、《人类的人命运》、《王家大道》,在当时影响较大,其中《人类的命运》曾获过龚古尔奖金。马霍几次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均未成功,这次还是败在他的学生手下。
加缪首次被提名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是在1947年,那年他发表的著名小说《鼠疫》引起了世界文坛的注意,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提名他,1949、1954年,直至获奖那年,由此可见加缪在瑞典文学院的重视程度。
加缪于1913年生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一个农业工人家庭。他不到一周岁,父亲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重伤死去。幼小的加缪便在母亲抚养下,依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一直上完大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他就参加了巴比塞领导的反法西斯运动,次年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的成名作品《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这部作品标明加缪的早期创作属于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他曾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生存与外界毫无关系。他发表于1947年的哲理小说《鼠疫》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尽管法西斯势力象“鼠疫”一般流行,但人们最终会将这种鼠疫根除。加缪的其他作品还有小说《堕落》,剧作 《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者》等。
授奖仪式举行那天,加缪携妻出席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宫举行的盛大庆祝会和有瑞典国王和皇亲国戚参加的宴会,并发表了一篇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的演讲。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年轻的获奖者在领到奖状和奖金不到三年,因一次意外的车祸事故而亡命。
褒贬不一的获奖人
——1958年获奖者:[苏俄]波利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
瑞典文学院将 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颁给苏俄作家波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这件事立即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政治风波。帕斯捷尔纳克起先决定去斯德歌尔摩领奖,后来却在该国政府的压迫下宣布“自愿”拒绝受奖。巴斯捷尔纳克何许人也,这场风波的由来如何,话还得从头说起。
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2月10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上层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有声望的犹太画家、哲学家,母亲是钢琴家,他的家庭是莫斯科当时一个有名的艺术中心,帕斯捷尔纳克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十月革命前,他已经出版了两本抒情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1914)和《在街垒上》(1917),他早年参加过未来派文学团体。获奖那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原因是他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齐瓦哥医生》。这部小说由于表现出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的怀疑和反感,遭到国内舆论的严厉批评,当时的苏联 《新世界》杂志编辑部拒绝发表。不久,帕斯捷尔纳克将它弄到国外,1957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不久、英、法、德、瑞典等许多国家翻印了这部作品,当这部小说流入苏联时,苏联文学界对其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批判。
与之相反,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奥斯特林对此书表现出异常的兴趣,他拿 《齐瓦哥医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说它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贯穿于全书,毫无空洞的政治宣传的痕迹”。他还说:“凭着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引证,强烈的地方色彩,以及直率的心理,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学创造力在苏俄尚未绝迹。我真难以相信,苏俄竟会禁止在它的诞生地出版。”一褒一贬,泾渭分明,差距竞然有天壤之别!
这部引起争论的 《齐瓦哥医生》,虽然是获奖人的杰作,可瑞典文学院所发布的赞辞中并未提及它,其评语这样写道:“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苏俄作家波利斯·帕斯捷尔内克,由于他在当代诗以及伟大的俄罗斯小说传统两方面之卓越的成就”。
帕斯捷尔纳克第一次被提名是在1946年,被英国人所推荐。次年,一位研究斯拉夫文学的专家送上第一份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这样写道:“这位被提名的苏俄作家,在最具慧眼的西方批评家眼中,是苏俄的一位重要作家。在当代苏俄作家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位最没有本国气质、最 ‘西方化’的作家——因此,他屡遭官方机构的斥责。”人们对这位获奖人褒贬不一。
帕氏在颁奖仪式举行之前,用法文发表了一份简短的电报给瑞典文学院:“由于考虑到我们社会对此奖的看法,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而我也不配荣获此项奖。请你们不必误会,并接受我本人自愿的拒绝。”尽管帕斯捷尔纳克拒绝领奖,但他的名字仍列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之中。那年的文学奖奖金按规定存入诺贝尔的基金中。
帕斯捷尔纳克1960年5月30日在家中去世。“隐逸派”领袖受青睐
——1959年获奖者:[意大利]萨瓦多尔·夸齐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
1959年,意大利“隐逸派”诗歌流派的领袖人物萨瓦多尔·夸齐莫多终于以“由于他的抒情诗以高贵的热情表现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悲剧经历”而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
意大利自1934年皮蓝德娄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四分之一世纪以来,这个号称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被冷落了二十五年之久。夸齐莫多的获奖,被意大利人民称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文艺复兴”。美国纽约《时报》刊出一篇由波拉爵士执笔的文章,他称夸齐莫多为二次大战期间崛起的少数重要诗人之一,他使意大利“诗的语言得以复生”。
夸齐莫多于1901年8月20日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锡拉库萨附近的蒙迪克镇,父亲是一个铁路上的小职员。夸齐莫多有一个酷爱诗歌的姑母,幼年时就领他读但丁的《神曲》,15岁时开始写作诗歌。1929年,夸齐莫多在佛多伦萨结识了“隐逸派”诗人蒙塔莱和翁加雷蒂,并成为当时进步刊特
《索拉里亚》的撰稿人,193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水与土》,受到各方面的热烈赞扬。诗集以清新的格调、丰富的感情和用象征性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