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38真实三国之孔明 >

第7章

38真实三国之孔明-第7章

小说: 38真实三国之孔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我真有点不想写了。为什么呢,三国志是信史无疑,基本可靠,但是过于简单,无此役的记载。晋书呢,内容详细,但是可靠性比起来三国志就大打折扣。无可靠的一手史料,让人怎么写下去呢? 
  我们先看看后人对这两部史书的评价: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以上评价可以看出,晋书是很不可靠的,三国志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三国的蓝本,那么这场上邽之役如何去写呢?            
十五:第一次较量     
  考虑了一下,我决定不偏不倚,将裴注三国和晋书所载都说上,让网友们掌握主动权吧! 
  先说裴注吧,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王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基本上就是这个轮廓了,但是我说明几点: 
  1:诸葛亮采取的是围点打援的战术,后来被解放军大力吸收采纳,成为很流行的战术。 
  2:其实司马懿一开始就不想出来打,可是被两员小将贾栩魏平所笑,说他畏蜀如虎,老司脸红脖子粗,有点挂不住,才兵分两路,出来打。这段史实是汉晋春秋所载,我老觉得不可靠,不过也说得过去,以前司马懿没来时候,曹真统帅时并不怕诸葛亮,众将是正常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倒也不落下风,象司马懿这样的新统帅如此不敢出战倒也头一次碰到。 
  3:败后,司马懿立即大大地埋怨了部下,用现在的话说一定是:“你们看,我说不让打吧,非不听俺的,这下吃亏了吧。”但据载,危急时候还是贾栩魏平这俩小将保护了他,所以也没有追究责任。 
  4:从此役过后,司马懿就再也没有出过营寨与蜀军交战的行动了,他看透了局势,知道蜀国粮食供应是中心问题,自已只要向乌龟学习那就万无一失。面对诸葛亮这种人精,何必自找苦吃呢? 
  再说晋书所载吧: 
  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合、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合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也说明几点如下: 
  1:无张郃被射杀木门道的记录,张郃当时为老司部下,追杀令是一定会出于主帅之手的,却未见任何记录,此有不可信之一。 
  2:亮望尘宵遁,有些不真实吧。孔明看到司马懿部队的烟尘就跑了,不太对吧。 
  3:还是宵遁,如果总是宵遁,那么司马懿强大到如此地步,为何在五丈原却说什么也不出战呢? 
  4:张郃之死是确定无疑的,而这一段上说“追击,破之,俘斩万计。”,那么分明是完胜了,张郃是不是没有死于诸葛亮之手,而是死于别的什么情况呢? 
  5:由这一小段就可以看出晋书的质量,实在是太差劲了。房玄岭看来只是个编书委员会的象征性的领导,全不管实际业务的管理。与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相比确实是低一个档次的。 
  纽约时报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传媒,国共两党对之都非常敏感,如果挨了骂就非常恼怒,但是如果时报上有对之赞扬的,就好象小学生得了100分一样,高兴不已。而纽约时报的风格是非常突出的,就是一个新闻或观点,总是有两种相对立的看法文章在同时出现,做到公正客观。所以我们写历史,看三国不如采取这种写法,将两种对立的观点都写出来,朋友们你们自已判断吧。 
  而关于张郃的死,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一种说是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究后,司马懿本不想追,但张郃不乐意,主动要求带兵追,司马懿不得已给他下了令。二种是张郃觉得诸葛亮肯定有计,不愿意追,司马懿非要他带兵追,分明是想借刀杀人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史料无从追查,实在是没法考明了。只好说结果,二种情况归为一个后果,张郃在木门道这个狭窄的地方,被诸葛亮丑老婆发明的机关枪射中右膝,导致他的死。呵呵,硕果仅存的大将死于妇人之手,那么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仅仅射中了膝盖就能导致这位大将的死亡吗?难道这膝盖是张郃的命门不成? 
  有两个解释:第一种可能是此箭箭头有毒,这是孟获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黄阿丑和孟获要了张郃的老命。第二种可能是由于医疗的不发达,此箭射入关节中,导致伤口感染,消毒不及时,从而要了老张的命。 
  我个人怀疑,张郃之死仍然是司马懿的手脚,司马懿感到张郃作为一代老将,非常有经验,又极忠于曹氏,很可能是他将来的潜在的对手,不如借诸葛亮之手解决掉。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司马懿内心对孔明是不怕的,他在荆州防区时候就认真研究了魏蜀之间的战略局势,只怕那时他就清楚地看到了最后的结局,只要死守,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最终的胜利绝对属于魏国,这是大势,魏明帝这位皇帝得一个明字绝不是浪得虚名,他胜过其父曹丕很多,虽然诸葛亮死后他大兴土木,传后时又出败笔。如果明帝能活大岁数,司马一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建立晋朝的。            
十六 第一次较量 续完     
  “在對陣時從未敗過,可否請教是否真有此事?”其实,看历史不必这么绝对化的,我们应该想到,第一次北伐时,不是没有攻城也被魏国打败了吗?你可能会说,那是老马不听话的事,但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主帅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不能被感情所左右,应该承认诸葛亮在与魏对阵时失败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仍然谢谢浪子牛牛朋友一直支持我,这是我完成此篇臭长文章的动力之一,现在我把这第四次北伐写完。 
  其实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完了,这一篇主要是写写李严的事,说起来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论题,因为诸多网友们对此是各执一词,史料呢,是完全缺乏,于是想象与推测成为大家最有力的武器。 
  我就只说说我的理解吧,从上次我对李严的评价来看,李严面对这个不太喜欢的位置,心情是不太痛快的。而且运粮这个差事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所以李严有时候不怎么以全副精力去做,也是可能的。三国志上与此相关的,可见于李严传,只有短短两段,加上裴注也不长。 
  李严原来是南阳人,在刘表手下做官,曹操来了以后,跑到刘璋处,刘璋待他很好,做了成都令,应该是首都的一个不小的官。刘备打刘璋时,刘璋委任他为护军,在绵竹大曲的故乡驻兵,结果李严不发一兵投降了刘备,绵竹是成都的门户,李严成了刘备的大功臣,刘备也重用了李严。在刘备死之前这段时间,李严很果断地以五千之兵平了万人的马贼作乱,又挡住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作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物。所以刘备死时,把他放在永安独当一面,负责对东吴的防守。 
  随后,李严到了江州(重庆)作了市长市委书记,倒也挺乐意,干得不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而且诸葛亮对他也是很器重的,可见三国志原文。但两个人的关系不好出现在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国时,诸葛亮带兵在洋县一线防守,害怕防线没有纵深,太单薄,于是又令李严带江州驻军二万人到汉中当预备队。李严是什么态度呢,诸葛亮在后来向阿斗上的表上有这么的叙述:“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可见,李严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这个人权力欲望比较强,是个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物,表上还有这么一句:“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很清楚,李严与诸葛亮讨价还价,说司马懿自已在防区里都能开府,有用人的权利,让我到汉中也可以,得让我也自已开府,召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江州时是个头,有实权。而到了汉中,虽然魏国军队因下大雨没攻成,但诸葛亮显然想让他在汉中久驻,汉中自然没有在后方重庆舒服,还没有实权,于是李严更加不乐意。诸葛亮为了安其心,就以其子李丰接他的班,到重庆当官。大臣们都不乐意,认为诸葛亮对李严太好了,偏心眼。 
  李严看到儿子接了自己的班,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在汉中驻下来,诸葛亮让他负责运粮,李严心里还是不痛快,于是很多网友这么说,蜀道难,诸葛亮这是故意让李严出错误,好收拾他。我的同志们,运粮这件事前后诸葛亮做过,蒋琬做过,都做得很好,足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