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居笔记 >

第9章

山居笔记-第9章

小说: 山居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许多痛苦,而从宏观来说却并不太坏。
    不。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
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
。且不说多数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创造,即便是我们在上文中评价最高的那几位
,也无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第一流人才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受到
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的最严重侵害。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
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
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
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再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消蚀,这正像
不管有的人如何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毫无疑问,最
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
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
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
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些高贵者确实是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
划分本来就属于“术”的范畴而无关乎“道”,也可以说本来就属于高贵的领域之
外的存在。
    由此我又想到,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
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地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
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而终究又低下头来,
我向一些远年的灵魂祭奠。为它们大多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那些我很熟悉
的地方,更为它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余秋雨《山居笔记》
                 苏东坡突围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
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
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
,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
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
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
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
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
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
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
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
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
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
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
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
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
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
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
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
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
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
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
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
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
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
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
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
,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
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
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
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
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
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
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
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
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
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
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
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
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
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
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
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
出来。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
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
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
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
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护苏东坡,
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
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
大狱。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
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的耳目和
喉舌。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
话,别人无法声辨,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
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曲
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
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
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
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
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想到,正
是苏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
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
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
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
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
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专业户”,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发
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
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没想到他竟
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都是官员,我又
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皇帝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
个人的职。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
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
时事之言”。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没发现问题,舒亶却苦口婆心地
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
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