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居笔记 >

第17章

山居笔记-第17章

小说: 山居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汾县有一个叫田树楷的人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外
面经商,一直到他长大,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依稀听说,父亲走的是西北一路,因
此就下了一个大决心,到陕西、甘肃一带苦苦寻找、打听。整整找了三年,最后在
酒泉街头遇到一个山西老人,竟是他从未见面的父亲;
    阳曲县的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
他可能在宜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木彦
]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成
了乞丐。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
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
余年杳无音讯,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东寻找,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
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他,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
    不难想象,这一类真实的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讲下去,而一切走西口、闯全国
的山西商人,心头都埋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重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拖牵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
们要走出一个好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四

    义无返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在商业领域尤其如此。  
    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有关。这种素质,特别适合于
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也可称之为商业人格。我接触的材料不多,只是朦胧感到
,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质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引人注目--
    其一,坦然从商。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这种
心态,在我们中国长久未能普及。士、农、工、商,是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定位序列
,商人处于末位,虽不无钱财却地位卑贱,与仕途官场几乎绝缘。为此,许多人即
便做了商人也竭力打扮成“儒商”,发了财则急忙办学,让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
人。在这一点上最有趣的是安徽商人,本来徽商也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商业势力,完
全可与山西商人南北抗衡(由此想到我对安徽也一直有误会,把它看成是南方的贫
困省份,容以后有机会专门说说安徽的事情),但徽州民风又十分重视科举,使一
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唯谷。这种情景在山
西没有出现,小孩子读几年书就去学生意了,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最后连雍正皇
帝也认为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与别处不同,竟是: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
,第四读书(见雍正二年对刘于义奏书的[石朱]批)。在这种独特的心理环境中
,山西商人对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其二,目光远大。山西商人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因此经商时很少有空
间框范,而这正是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本质差异。整个中国版图都在视野之内,
谈论天南海北就像谈论街坊邻里,这种在地理空间上的优势,使山西商人最能发现
各个地区在贸易上的强项和弱项,潜力和障碍,然后像下一盘围棋一样把它一一走
通。你看,当康熙皇帝开始实行满蒙友好政府、停息边陲战火之后,山西商人反应
最早,很快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面向蒙古、新疆乃至西伯利亚的庞大商队组建起
来,光“大盛魁”的商队就栓有骆驼十万头,这是何等的眼光。商队带出关的商品
必须向华北、华中、华南各地采购,因而他们又把整个中国的物产特色和运输网络
掌握在手中。又如,清代南方诸商业中以盐业赚钱最多,但盐业由政府实行专卖,
许可证都捏在两淮盐商手上,山西商人本难插足,但他们不着急,只在两淮盐商资
金紧缺的时候给予慷慨的借贷,条件是稍稍让给他们一点盐业经营权。久而久之,
两淮盐业便越来越多地被山西商人所控制。可见山西商人始终凝视着全国商业大格
局,不允许自己在哪个重要块面上有缺漏,不管这些块面处地多远,原先与自己有
没有关系。人们可以称赞他们“随机应变”,但对“机”的发现,正由于视野的开
阔,目光的敏锐。当然,最能显现山西商人目光的莫过于一系列票号的建立了,他
们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对于商业的重要,于是就把东南西北的金融命脉梳理通畅
,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财流通主宰者的地位上。这种种作为,都是大手笔
,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想,拥有如此的气概和谋略,大概
与三晋文明的深厚蕴藏、表里山河的自然陶冶有关,我们只能抬头仰望了。
    其三,讲究信义。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开大局面,往往出自于结队成帮的群体
行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个人冒险。只要稍一涉猎山西的商业史料,便立即会看到
一批又一批的所谓“联号”。或是兄弟,或是父子,或是朋友,或是乡邻,组合成
一个有分有合、互通有无的集团势力,大模大样地铺展开去,不仅气势压人,而且
呼应灵活、左右逢源,成一种商业大气候。其实山西商人即便对联号系统之外的商
家,也会尽力帮衬。其他商家借了巨款而终于无力偿还,借出的商家便大方地一笔
勾销,这样的事情在山西商人间所在多有,不足为奇。便如我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史
料:有一家商号欠了另一家商号白银六万两,到后来实在还不出了,借入方的老板
就到借出方的老板那里磕了个头,说明困境,借出方的老板就挥一挥手,算了事了
;一个店欠了另一个店千元现洋,还不出,借出店为了照顾借入店的自尊心,就让
它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萝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山西人机智而不小心眼
,厚实而不排他,不愿意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弃义,这很可称之为“大商人心态”
,在西方商家中虽然也有,但不如山西坚实。不仅如此,他们在具体的商业行为上
也特别讲究信誉,否则那些专营银两汇兑、资金存放的山西票号,怎么能取得全国
各地百姓长达百余年的信任呢?如所周之,当时我国的金融信托事业并没有多少社
会公证机制和监督机制,即便失信也几乎不存在惩处机制,因此一切全都依赖信誉
和道义。金融信托事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和道义的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山
西商人长久地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竟能给远远近近的异乡人一种极其稳定的可靠感
,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商业同行互间的道义和商业行为本身的道义加在一起
,使山西商人给中国商业文明增添了不少人格意义上的光彩,也为主攻思想史上历
时千年的“义利之辩”(例如很多人习惯地认为只要经商必然见利忘义)增加了新
的思考方位。
    其四,严于管理。山西商人最发迹的年代,朝廷对商业、金融业的管理基本上
处于无政府状态,例如众多的票号就从来不必向官府登记、领执照、纳税,也基本
上不受法律约束,面对如许的自由,厚重的山西商人却很少有随心所欲地放纵习气
,而是加紧制订行业规范和经营守则,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在无序中求得有序,
因为他们明白,一切无序的行为至多得力于一时,不能立业于长久。我曾恭敬地读
过上世纪许多山西商家的“号规”,不仅严密、切实,而且充满智慧,即便从现代
管理科学的眼光去看也很有价值,足可证明在当时山西商人的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
批真正的管理专家,而其中像日升昌票号总经理雷履泰这样的人则完全可以称之为
商业管理大师而雄视一代。历史地来看,他们制订和执行的许多规则正是他们的事
业立百年而不衰的秘诀所在。例如不少山西大商家在内部机制上改变了一般的雇佣
关系,把财东和总经理的关系纳入规范,总经理负有经营管理的全责,财东老板除
发现总经理有积私肥己的行为可以撤换外,平时不能随便地颐指气使;职员须订立
从业契约,并划出明确等级,收入悬殊,定期考察升迁;数字不小的高级职员与财
东共享股份,到期分红,使整个商行上上下下在利益上休戚与共、情同一家;总号
对于遍布全国的分号容易失控,因此进一步制定分号的报账规则、分号职工的书信
、汇款、省亲规则……凡此种种,使许多山西商号的日常运作越来越正常,一代巨
贾也就分得出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不必为已有产业搞得精疲力竭了。
    以上几个方面,不知道是否大体勾勒出山西商人的商业人格?不管怎么说,有
了这几个方面,当年走西口的小伙子们也就像模像样的做成了大生意,掸一掸身上
的尘土,堂堂正正地走进了一代中国富豪的行列。
    何谓山西商人?我的回答是: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回来在一个十分强健的人
格水平上。
    然而,一切逻辑概括总带有“提纯”后的片面性,实际上,只要再往深处窥探
,山西商人的人格结构中还有脆弱的一面,他们人数再多,在整个中国还是一个稀
罕的群落;他们敢作敢为,却也经常遇到自信的边界。他们奋斗了那么多年,却从
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能代表他们说话的思想家。他们的行为缺少高层理性力量的支撑
,他们的成就没有被赋予雄辩的历史理由。严密的哲学思维、精微的学术头脑似乎
一直在躲避着他们。他们已经有力的改变了中国社会,但社会改革家们却一心注目
于政治,把他们冷落在一边。说到底,他们只能靠钱财发言,但钱财的发音又是那
样缺少道义力量,究竟能产生多少精神效果呢?而没有外在的精神效果,他们也就
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即便在商务上再成功也难于抵达人生的大安祥。是时代
,是历史,是环境,使这些商业实务上的成功者没有能成为历史意志的觉悟者。一
群缺少扳依的强人,一拨精神贫乏的富豪,一批在根本性的大问题上不大能掌握得
住的掌柜。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农村,他们那在前后左右找到的参照物只有
旧式家庭的深宅大院,因此,他们的人生规范中不得不融化进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
彩。当他们成功发迹而执掌一大门户时,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是他们可追摹的唯一范
本。于是他们的商业人格不能不自相矛盾乃至自相分裂,有时还会逐步走到自身优
势的反面,做出与创业时判若两人的行为。在我看来,这一切,正是山西商人在风
光百年后终于困顿、迷乱、内耗、败落的内在原因。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几家票号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人事纠纷,可能会使
我们对山西商人人格构成的另一面有较多的感性了解。
    最大的纠纷发生在上文提到过的日升昌总经理雷履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