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一年签一次婚约 >

第24章

一年签一次婚约-第24章

小说: 一年签一次婚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过马路,刚回来您肯定不适应。不止一个人有过这方面的体会。

    在美国,交通状况比较奇怪: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开车的往往都是请
行人先走,然后他才走。这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道路是大家的,人人平等,都
有使用权。由于汽车处于优势,行人处于弱势,所以优势者理应请弱势者先行。

    相比之下,咱们中国对汽车比较看重,进而对汽车里头的人也就高看一眼,
认为只要进了那个壳子,就都是人物,不是人物他早在地面灰头土脸,用脚走路
了。于是,中国在交通上因地制宜,正好跟西方反过来,是人让车,而不是车让
人。中国的物质值钱,西方的生命值钱。因此,在中国没有交通标志的路段,作
为个人,您就得勇敢,机警,硬着头皮往前闯,这样才能穿过汽车和自行车的汹
涌潮流,抵达安全的彼岸。

    一般说来,国内汽车虽然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但司机的脚还是知道深浅的,
遇到情况自然会十分麻利地踩闸。这里有个度,就看谁抢先,如果您抢先,汽车
不得已,就得让你一把。反之亦然。当然有时掌握不好,人和车也容易碰到一起,
这就比较危险,不危险也麻烦。有一回在北京听音乐会,散场后车水马龙,人头
攒动,我仍沉浸于高雅的艺术感受中不能自拔,突然腿部一疼,就被一个硬东西
顶住了,那硬东西不是枪——国内对枪械管制很严,比美国强多了,而是辆小轿
车。小轿车没事人似的,继续往前顶。情急中,我梆梆敲了两下,车这才站住,
从里边钻出个漂亮小伙儿,高傲地指责:

    “敲什么敲?这是车,不是锣。”

    我哭丧着脸,把受伤的腿指给他看:“这是肉,不是铁。”

    再比如“女士优先”这种西方绅士风范,也不必总想着体现它。

    我有一位朋友,在英国工作过一段,工作单位不是小农场,小作坊,是牛津,
是研究院,因此熏陶得格外绅士。回国后,一天中午,我朋友去机关食堂吃饭,
见一陌生女同志要进门,他就让她先进,并帮忙把那个力量很大的弹簧门扶住,
免得撞人。女同志进门时,我朋友以为她能说声“谢谢”,就提前把“不客气”
这句话准备好了,不料却没机会说出来,因为女同志袅袅婷婷已经走远了,只留
下些微的香水味儿于饭菜气息中不协调地浮动。但那弹簧门把在手里竟无法放开,
因为进进出出的人太多,有女同志,也有男同志,不分性别,不分职务,大家都
愿意被优先,我朋友能者多劳,只好辛苦点儿。一些就餐者非常机灵,远远瞧出
苗头,特意快跑两步,赶上前来,和大队人马一起通过。最后,总算有人注意到
了我朋友的窘境。那人特别喜欢思考问题,见我朋友总在那儿弄门,就皱眉说,
“你们总务科真是的,找个钩子一挂多省事,何至于派个专人?”

    还有说话,也很重要。

    回国后,与人相见,言谈上一定要多加小心。如果你说话不注意,总爱夹洋
文,国内老乡就会比较烦。“今天,我Wife的心情不是很Happy ,天气也不Nice,
真他妈Shit!”听听,这像好人说的话吗?坏人也不愿这么说话。比如一碗米饭,
盘锦大米,小站大米,总归是中国大米煮出来的,白白净净,清新可口,你老兄
就稳稳当当端起碗,好好吃呗,偏不!偏要掺点儿牛油,再掺点儿威士忌,掺点
儿可乐,掺点儿“起司”——那种臭脚丫子味儿的,遭不遭罪呀您?

    有些回国人员说话夹英文,究其因,是对自己的外部特征不放心,生怕别人
不识货,就随时提醒大家,我可是在“米国”呆过的呀,千万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好比买了一件名贵衣服,有意无意的,总把那个牌子展露出来,看见的人越多越
觉得这件衣服没白买。现在有一种西装,制作者体察世情,洞悉人心,索性把商
标从隐蔽的衬里拆下来,缝在最显眼的袖口,左一针,右一针,缝得特别结实,
袖子穿坏了商标也掉不了。穿着这种西装在街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旦出了国,小
住那么一段,回来后,都可能有夹着洋文说话的心理倾向。

    老实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也犯过错误。所幸我比较留神,一旦发现乡亲
们的脸色不大好看,立刻醒悟,悬崖勒马,及时改了过来。

    /* 47 */第三队第49节 回国须知(2 )

    但说句公道话,有些回国人员说话夹英文,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惯性使然,
一时煞不住车,所以仍像在海外那样,时不时就来一句。那也不行,您虽无那个
动机,客观上却有那个效果,听起来仍像是在炫耀。所以,要竭力控制自己,每
天早晨醒来,最好先用咱们的母语大喊三声:我不说英文!我不说英文!!我不
说英文!!!喊完出了门,定能受益无穷。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
履,李下不整冠,说话别把英文夹里边。

    在现阶段中国,从感觉上讲,英文的炫耀性似乎最大,其他语种的炫耀度依
国家的具体情况渐次递减直至消失。倘若你说话时夹一两句泰文、缅文、老挝文
或者朝鲜文,则不但不会有张扬之感,反而可能显得平易近人,质朴可爱。苏联
是超级大国那会儿,俄文一度显得盛气凌人,苏联黄了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中
国人说汉语,夹一两句“欧钦哈拉绍”,肯定比夹Very good 风险小。

    当然国内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回国人员也得留一手。有一
回,我和内地一个朋友去香港。夜里他外出跑步锻炼,回到旅馆楼层,警卫见他
穿得单薄,而且气喘吁吁的,就怀疑了,扣在那里,说什么也不让动弹,还直往
他身后张望,仿佛他身后还有更可疑的迹象。我当时从房间出来,正好赶上,就
用普通话替朋友求情。由于普通话太普通,警卫他尽管听得懂,却不屑一顾,他
用粤语跟你嚷嚷,那眼睛鹰似的,扫来扫去。估计当时,我的样子特别像歹人,
里应外合的歹人。后来我急了,咕噜噜说了串英语。我说先生你可要当心,你拦
的这人不是别人,而是贵店的高尚客人,你们老板知道了会炒你鱿鱼的。我的英
语不大标准,在美国时总被人正音,但在香港那回还是管用的,起码旅馆那个警
卫认为我说的挺像英语。我这边刚一发音,他那边就觉出自己不对了,只是脸上
绷得太紧,不好意思马上微笑,就又绷了一小会儿,然后把我们奉为上宾。

    以上说的是前两年的情况,现在别说回国人员,总在中国呆着的人员,有时
说话也爱夹英文了。但是,他夹可以,你夹还是不行。他夹是爱学习的表现,你
夹仍旧有炫耀之嫌,谁让你是从发达国家回来的人员了。当然,这种现象是有失
公平的,好在天下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再添上一两件也无碍大局。

    那么,为什么国内一些人员也喜欢上了中英文夹杂的表达方式?这说明,我
们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一体化的倾向已经随处可见,西方影响与日
俱增,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了。对此,回国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
多听多看多想,以便早日跟上国内生活的节奏。

    刚到美国时,对于西方一些做法,比如登门推销;有奖竞猜;大街上逢人便
递产品说明书;随报纸发送广告;性商店鳞次栉比,灯火通明;应召女郎花枝招
展;圆珠笔和打火机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等等,我感到很开眼界,觉得美
国这一趟真是不白来,否则上哪儿见到这么多的新鲜事?回国后,我绘声绘色,
详细说给大家,越细越好——人民有权了解全部的真实情况。不料乡亲们噗哧一
笑:“这些算什么呀,中国早有了,刘齐你不要避重就轻,应该‘交代’点儿更
厉害的。”当你描述外国时,无论你说得多么彻底,大家仍然觉得你不够坦白,
肯定还有更来劲的你舍不得讲,或者不敢讲。不知这是什么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这几年国内发展真是日新月异,都快跟西方同步了。西方好的东西学得快,
不好的东西学得也快,总之是学得快。“硬件”方面学得尤其快。“硬件”也好
学,一拿,就拿过来了。所以,顺便说一句,尚在西方一时回不来的游子,你们
不要想家,至少不要想家里的那个“外壳”,因为那个“外壳”变得越来越像西
方。

    同样,没去过美国的人也不要觉得有什么欠缺,因为出不出国意义不大了,
国内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期五、赛百味、万宝路、硬石、百威、
超级市场、高速公路、进口大片、盗版光盘……而且现在,国内有许多模仿能力
很强的人,也会像美国佬那样摊手耸肩,挤眉弄眼,说OK白白,还有酷,还有嗯
哼。谈起好莱坞、NBA 、辛普森、麦当娜、英超、意甲、黑客、雅皮、吧蝇、网
虫、伟哥、辣妹……不少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绝对比您懂的多。天晓得他们
是从哪儿获悉的这些玩艺儿?您在海外打工、求学,每天头顶压力,忙得要死,
正坟还哭不过来呢,哪还有闲心哭那乱坟岗子?

    当然,分别多年,国内人员并不掌握您的无知,他们会盲目地、自以为合乎
逻辑地认为,还是您这种远来的和尚最会念经。于是,经常拿出某某问题,诚恳
地征询您的看法。有时,为了一两个冷僻的、无关宏旨的细节,人们还会争辩起
来,双方斗牛般怒目相向,互不服气,都想在海外人士面前显得更有海外知识。
最后,一定会恭恭敬敬,请您裁决。对此,您千万不要飘飘然。不要以为一有人
请教,您的学问就大了,就可以胡说八道了。要慎重,要面带深浅莫测的笑容,
尽可能模棱两可地回答问题,譬如:“这件事应该从两方面看……”或者,“你
说的那个的确不假,但美国现在又有新发展了……”等等,如此方能避免漏馅,
增加人们对您的尊敬度。

    尽管国内变化很大,但是您会敏锐地发现,您的周围,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
意之处。比如空气质量、卫生条件、大声喧哗的习惯,等等,都会令您感到头疼。
我认识一位从加拿大回来的女士,她说回国后,最委屈的是她的肺:“哎呀那个
空气哟,啧啧,简直啊,啧啧……”少顷,又说,她的眼睛也委屈:“哎呀餐馆
那个小姐哟,端汤的时候,那根大拇指头,就那么泡在碗里,啧啧,也不嫌烫。”
接着,她还十分留恋地谈到多伦多和渥太华,并着意比较了中加两国服装的耐脏
度,“在我们那儿,一件白衬衫穿一个礼拜领子都不黑,在中国半天不到就脏死
了。”

    她那天比较倒楣,恰好赶上一位火气很大、说话很噎人的先生。该先生开始
很安静,突然就爆发了,厉声质问说,“既然‘你们那儿’那么好,干嘛上我们
中国来?赶紧回去吧。”女士一下子怔住了,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差错。

    这个事例很有代表性,值得回国人员深长思之。

    我们中国有许多自尊心特强的人士,你若不慎遇到他们,并傻乎乎地在他们
面前臭显摆,你就极有可能遭到迎头痛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