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2-再说长江-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欣,来自金沙江畔的漂流队员。当他被选中进入密封仓突破虎跳峡时,已经有8名队友在这里牺牲。
在几分钟里,杨欣用生命对话亿万年的长江。这位23岁的年轻人第一次真正感悟了这条他原本十分熟悉的大江。
1986年9月19日下午3点,杨欣和另一名队友钻出了密封仓。2个多月后,漂流队抵达长江入海口。以10条生命为代价,人类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长江漂流活动。
漂流结束后,杨欣重新回到了长江源头,在中华民族母亲河起步的地方,面对着生生不息的大江源流,杨欣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被激发。从此,他留在了这里,成了保护长江源的第一批志愿者。
这一待,就是20年。
在那一张张充满时尚和活力的面孔的背后是长江20年巨变孕育的新的生活。
20年,对长江只是一个瞬间,对中国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重庆直辖、浦东开发。从20年前开始的转折改变了城市、改变了乡村、改变了生活、改变了观念。
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亲历者。
200万年前,人类出现在长江流域。从那时起,先民们依偎着这条大河生生不息。仿佛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流淌在天地间的长江泽披万里。土地、粮食,涛涛江水年复一年地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各种需要。
在《话说长江》的影像里,一个个火热的场景被记录下来,它们是20年来中国发展、变迁的时代印记:
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
林立的烟囱是高速发展的标志;
鱼跃歌飞的场景是丰收的喜悦;
大片的湿地更是成了耕种最好的选择。
这是母亲河20年的给予,长江流域以不到中国1/5的面积养育了中国1/3的人口,生产了中国1/3的粮食,创造了中国1/3的财富。长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正在形成的第六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更是中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1998年,一场洪水席卷了长江流域,突如其来的灾害冲破了大部分堤防设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损失。水覆盖下的土地曾经是湖泊和湿地,它们都是天然的泄洪区。
“98”洪水退去后的第6年,“江湖连通”工程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动工了。对长江来说,这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人们要把一部分土地还给湖泊,还给长江。
东湖,中国最大的城市湖,它和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湖泊让武汉有了“百湖之市”的美称。这些湖泊原来大多与长江、汉江相通,它们就像江河的肺叶一样调蓄水位,吸收洪水或者补充水量。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生活,湖泊变成了鱼塘、耕地、房屋和城市。“百湖之市”周围星罗棋布的湖泊今天只剩下20多个。东湖,也镶嵌在林立的高楼之中。
1998年洪水来到时,失去泄洪通道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就成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江湖连通”工程在湖泊和长江之间留下一段段人工河道,这是人和自然对话的桥梁。就像分别已久的伴侣重新携手,湖泊里的水在数十年后重新流回了长江。
“上善若水”,这是水流的声音,这是天籁的声音。
苍茫天地间,水是万物的成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于水。这种晶莹剔透的物质有着望不到边的玄机和奇妙。
长江,拥有中国40%的淡水资源,对一个民族来说,它是赖以生存的命脉。
2005年4月16日,中国所有和长江有关的专家和管理者都齐聚武汉。
这是一次以“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长江”为命题的论坛,一份有关长江健康体征的指标诞生了。一个个数据明确地把什么是健康的长江揭示出来。对有亿万年生命的长江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长江水资源总量巨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局部破坏严重,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等等,等等。这是数字背后的长江,是20年来创造了发展奇迹的长江。
大家把世界上唯一一条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叫淇淇。淇淇的一生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水池中度过,长江里,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它的同类基本灭绝。
2002年,淇淇离开这个世界,它也许是人类最后看到的白鳍豚。水生所博物馆的展厅里,淇淇成了一个标本,用这种方式,它和我们不再分离。
水生所的标本室里,陈列着长江流域已知的300多种鱼类标本。它们中的一些,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是一条各种生命组成的大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亿万年来,演变、进化、消亡,自然用自己的法则主宰着万物生灵。直到今天,人类都无法预计物种非正常消亡的后果。消失的长江生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无法估量。
2005年4月,洞庭湖休渔的季节。宁静的晨曦中,洞庭水殖股份公司总经理罗祖亮和员工一起把500万尾优质鱼苗投放到了洞庭湖。这样的活动每年一次,已有3年。
在儿时的记忆里,罗祖亮眼中的洞庭湖鱼虾满仓。年复一年的过渡捕捞如今已经造成湖里近3%的鱼类灭绝、10%的鱼类濒危。
被投放的一尾尾鱼苗带着人们的希望和恢复种群的使命开始生命的历程。这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补偿。
相距1000多千米的长江下游,河豚养殖户郑金良正把自己繁殖的河豚鱼苗打包,准备投放长江。
郑金良(江阴河豚养殖户):小时候,这种鱼不值钱,是长江里面最多的一种鱼。从2000年就几乎没有了,长江里的河豚价格最高的时候,种鱼是6。5万两条。
《再说长江》 第四部分第三十三集 生生不息(2)
每年一次,郑金良都会往长江里投放160多万尾河豚鱼苗。
投放鱼苗的第四年,郑金良在长江里发现了自己过去投放的河豚,在生生不息的江水里,它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族群。
郑金良:开始的时候我就这样讲,一旦繁殖成功一定要放入长江,不要说给社会做贡献,保守一点说,就算为我自己的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在狭长水槽里游动的鱼,虽然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却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水槽位于炼钢车间的出水口,水源来自于生产排放的废水。这是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炼钢车间内独有的一道风景。作为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鱼类对水质的变化最为敏感。代表着人类,鱼儿监督着炼钢车间水处理、排放的质量。
2000年,兴澄公司总经理俞亚朋考察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巴顿钢厂。德国同行对莱茵河的行为深深触动了他,对母亲河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关爱。
俞亚朋(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去看了以后他们告诉我,炼钢的循环水处理以后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那我就问你有没有多余的水排放呢?他说有的时候也有。那我就问你就这样排放吗?他说不行,他说还要等温度降低了以后才能排。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说鱼儿受不了。就这一句话使我非常震惊。
回国后,俞亚朋关闭了每年带来巨额收益但污染严重的老厂,在长江边的新厂区里,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设备日夜工作。废水经过鱼儿的检验后,才能排入长江。
莱茵河,欧洲第三大河,全流域覆盖了9个国家。20世纪50年代末期,莱茵河水质开始变坏。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河里的鱼类几乎完全消失。这20年正是欧洲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工业时代!创造了巨大财富的莱茵河,也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面对渐渐失去活力的母亲河,莱茵河畔的居民开始反思自己,他们愧对这条自然和历史同样厚重的大河。从那时起,莱茵河的子民开始改变从前的习惯和观念、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河。30年过去了,莱茵河水质在慢慢地恢复着,但要完全回到从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老楼前树立着一座雕像,他就是这里的创办者——林一山。
蔡其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五任主任。相隔20年,两代对长江有着共同情感的长江水利人,却有着不同的治江思路。人水和谐相处、保持长江的健康活力是蔡其华面对的新的课题。
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时时刻刻了解长江的健康状况、测量长江的体征数据、寻找保护长江的办法,这些就是蔡其华每天重要的工作内容。
蔡其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应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我们提健康长江,不仅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长远的利益;不仅看重人类当代的即得利益,更看重大自然长远的为人类造福的追求。
从空中鸟瞰长江源头,如发辫甩开的水系,就像贲张的血管,生机无限。在长江入海口,水流会在最新形成的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沟痕。在它的两端,长江无尽相似,这是生命的足迹。
从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开始,长江经过6380千米的里程、5400多米的跌宕,一路汇集几十条大河,从西到东横贯中国,成为孕育伟大民族的生命之河。
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从这里开始,向南流淌了亿万年的汉江地理定势就此改变,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所在。
当黄河渐渐失去活力的时候,一项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此展开。从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源地引水,南水北调工程将让长江之水流入黄河古道、滋润着大半个中国。
长江源头第一所小学沱沱河小学的学生们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和同龄人相比,这里的孩子们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责任。他们的脚下,就是长江的源头净土。
每年春天,崇明岛陈家镇中心小学的孩子都会到临近海边的土地上植树。长江最后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在大江入海前,为它种下了最后一抹绿色。
这是长江边常见的景象,其中的欢乐只有江边人才能体会,这份幸福是长江的恩赐。
武汉市民:今天水温8度,气温最低是零下2度。/生活在长江边这么好的水域,是我最大的幸福。/我曾经骑自行车2002年到格尔木,走过沱沱河,在长江的最上游我也游过一次泳。/在长江里游了泳,到任何的河里游泳都不怕。/我们在长江的怀抱里感受母亲河的关怀,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是一幅完整的长江水系图。行走在大地上的江河网络宛如人体的经络,水,就是它流淌的气血。经络、血管支撑着认知和情感,长江,同样具有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这,是江水孕育的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新的情感和认知。
十几年来,卓玛每天都会到这里为长江祈福,她的脚下是长江流经的第一块湿地。卓玛希望和她共饮一江水的人们都能掬起从雪山流下的源头净水。带着长江子民的祝福,水就这样流经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