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2-再说长江-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浦西迁到浦东,当时,陈支左已经在美国沃顿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2年,在美国普华永道工作了两年的陈支左回到中国,他选择的工作单位恰巧就是他一直认为和自己很有缘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这次回来,陈支左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陈支左担当着新产品开发部门的领导工作。
2005年,孩子们的母亲也从美国回到浦东,进入中国银行工作。
王平(陈支左妻子):他打电话回来,说决定去上海工作了,说在上海遇到了很好的机遇,很想在那定居下来。当时我觉得特别吃惊,不是说好了回北京吗,怎么去上海了呢?
陈支左(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开发部副总监):一方面我家就在长江边上,应该算中游,安徽的巢湖,长江也可以说把我也连接到巢湖去了。坐船可以回家,从上海坐船,可以坐到巢湖的。
2002年,回国过春节的陈支左听说上海要建成世界金融中心,他还看到很多金融企业、证券公司已经在浦东建立了分支机构,精于金融专业的他发现了用武之地。
十几年来,浦东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20多万。走在浦东街头的,有很多像陈支左一样的人,他们脚步匆匆,充满朝气,20年前上海人自信的笑容,又写在了他们脸上,只是他们中更多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少外国人携家带口落户浦东,还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他们都是“浦东人”。
众多跨国公司的介入,为浦东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世界医药巨头纷纷抢滩张江高科技园区,他们投入在每公顷土地上的资金超过1800万美元。由于借鉴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在张江,总投资超过12亿美元的60个高科技项目几乎全部都是知识密集型。
2005年,背靠6380千米长江的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4千3百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而在10年前,上海港还是世界港口中的无名之辈。
每天的落日余晖中,当“东方明珠”塔率先亮起灯光,整个黄浦江两岸一片璀璨。如果没有1990年浦东大开发,灯火暗淡的浦江东岸一定难以呼应对岸的明亮耀眼。在海关的钟声里,浦东一天天亮起来了。
因为天不亮就要赶很远的路去上班,在轮渡公司工作了几十年的唐恩林,每天早晨都要靠5个小闹钟叫醒。他很得意,退休前从来没有迟到过。
唐恩林(上海市轮渡公司退休职工):我那个时候搞机舱工作。我们不开的话,对面厂里上班的连早饭什么的都没有。他们早班食堂都跟我们船走,去开饭什么的都跟我们走。我们船第一渡过去了,浦东那时候还很暗的。
唐恩林记不得几十年间在浦西和浦东之间往返了多少次,但清楚地记得那时江面上的情形。
唐恩林:我最早的时候就坐这个船模式样的船,人多的时候,上面这个地方都在黄浦江水里面开,人多啊。
1990年浦东确定大开发时,穿过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连通两岸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轮渡。直到1991年11月19日,5万吨巨轮可以自由通航的南浦大桥横空出世,历史性地把浦东和浦西缝合在了一起。
1993年9月,杨浦大桥落成,还是斜拉桥,桥中心离水面比南浦大桥又高出了两米。
杨浦大桥落成仅仅半年多,1994年4月1日,黄浦江上第三座斜拉桥开工,3年后徐浦大桥正式通车。
当决定在黄浦江上修建第四座大桥时,这4座桥梁的总设计师开始考虑,是否还要再建一座斜拉桥?
林元培(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设计上费功夫、施工上费功夫、研究上费功夫,这个桥不但是交通工具,它要体现出人文景观。这些建筑上的要求是非常钢性的,一座刚挺的桥,和比较柔和的桥,放在一起,我觉得很合适。
2002年12月13日,世界第一拱桥卢浦大桥还在建设,上海当选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千米的黄浦江两岸,随后被确定为世界博览会会址。
包括中国最大的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在内,总共2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将成为未来各个国家的展馆。
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在整个世博园区中间将近两三千米长范围内,同时一下子喷雾以后,在15分钟之内可以让周边地区温度降下来,在黄浦江边上将形成一道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景观。所有的建筑因为底层是架空的,所有的人都会沉浸在这片清凉世界中间。
还在当生产车间的船厂飞机库,已经出现在世博会总体规划三维方案中。
吴志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4年后浦江两岸5。28平方千米的未来在他的想象中日益丰富和完善。
按照设计,2010年,江南造船厂的旧船台将会被改建成一个露天的大型下沉式演艺场,185天的世博会举行期间,这里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央舞台,超过1000场的大型演出在这个下沉式船台上轮番上演。
520平方千米的浦东,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发区,有人把它的从无到有说成是“一个时代在田埂上起飞”。
2001年10月20日晚,上海APEC会议期间,黄浦江两岸在礼花中展现着这座国际化都市灿烂的景观。
这座和金茂大厦并列获得浦东开放十年建设金奖的建筑,是被称为“东方之光”的大型日晷针。日晷是中国古代的记时工具。
在日晷针指向的遥远太空,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5号”拍摄到了夜色中的长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点来自长江口,我们知道,浦东,上海乃至长江,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巨变。
《再说长江》 第四部分第三十二集 江海交汇的地方(1)
今天的长江入海口,沙洲还在向大海延伸,沧海桑田的奇观将继续呈现,长江口的绿洲也会随之蔓延。
2005年6月23日,在由上海吴淞口开往崇明岛的轮渡上,我们为乘客播放了20年前《话说长江》中崇明岛的镜头,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在镜头里出现过的人。
记者:我们现在会在前面的电视上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带,如果你是崇明岛的人,或者20年前去过崇明岛,或者现在生活在崇明岛,希望看完之后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20多年过去了,一些乘客还能认出当年的崇明岛。
乘客:现在长江农场上还有两个奶牛场,一场在场部的西面,二场在场部的东面。
我们播放的画面里没有乘客认识的人,但他们提供了不少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来到当年长江农场的第一奶牛场,现在的上海牛奶集团至江鲜奶有限公司,找到了最熟悉过去情况的老场长。
殷国安(原长江奶牛一场场长):这是范明官。
范明官:是我,肯定是我,我这边还有颗痣。
20多年前,范明官还是个刚参加工作的挤奶工,现在已成为奶牛队队长。范明官出生在上海闵行县农村,1980年奶牛场招工时来到了崇明岛。老场长叫来范明官,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20多年前在《话说长江》中的影像。
范明官:我在这里4年挤奶,10年人工授精,10年队长,一共24年。
范明官1986年与场里同是挤奶工的徐亚兰结婚,现在,他19岁的女儿在南京财经大学读书,妻子是奶牛场的仓库保管员。
当年工人们手工挤奶的场面早已被机械化挤奶所替代,如今,这里生产的鲜奶全部供给上海光明乳业集团,供应上海乃至全国。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这是20年前在长江口拍摄的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崇明岛的影像。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江苏省江阴一带。由于江水携带泥沙的淤积,入海口的南北两岸缓慢增长,江心的沙洲逐渐形成了崇明岛和后来出现的长兴岛、横沙岛。崇明岛把长江口分为两部分,北支水道最窄处只有2。4千米;南支水道最窄处8。3千米,最宽处60千米,是长江入海口的主要水道。
多年来,连通崇明岛与长江南北两岸的交通工具是船。近些年,现代化的高速船促进了崇明岛与外界的物资和人口流动,现在岛上的户籍人口70万,其中有近5万人在岛外谋生,又有6万多外来人口在崇明岛上工作生活。崇明岛每年因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新增土地约两万亩,现在的全岛面积为1411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三大岛。
崇明是上海市管辖的一个县,县城设在有10万人口的城桥镇。镇上的步行街虽然不像南京路那样人群熙攘,但是光顾这里的居民和游客依然可以伴随着海风和流行音乐享受着江中小城的热闹与悠闲。
今天的崇明岛人大都是垦荒者的后代,自宋朝以后,江苏常熟、句容等地的居民相继来到岛上捕鱼、晒盐、垦荒,成为岛上的先民。
崇明岛居民:我们的祖上是从句容迁到崇明来的。现在八代都是崇明人了。
还有一些居民是在1949年以后上岛的,他们当中有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有移民垦荒者。
崇明岛居民:我是1949年解放崇明的时候过来的,是海门那个地方移过来的。
崇明岛居民:我是1960年到崇明来围垦的。
崇明岛是一座年轻的岛屿,最早的两个沙洲——东沙和西沙出现在唐朝,北宋时新增了姚刘沙,元朝以后沙洲数量不断增加并相互连接成岛。明末清初,崇明岛已成为长100千米、宽20千米的大岛。
历经1300多年,长江大浪淘沙、东海海潮推拥,若沉若浮的崇明岛才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崇明岛为东海瀛洲。那时岛上的土质盐分降低,农业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主要产业。崇明岛上大规模的围垦是从1959年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为了解决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问题,动员10万人到崇明岛和沿海滩涂围垦。
早年围垦都是靠人工挑泥完成的。岛内的多处大堤,是一次次围垦造田的纪录。
1968年,上海市普陀区17所中学的17个毕业生来到崇明岛落户,之后又有22万上海知青陆续来到崇明岛,成为当时围垦造田和农业生产的主力。从1956年到1984年,崇明岛共围垦土地612569亩,超过全岛总面积的1/3,崇明岛成为上海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不断被围垦的崇明岛上,自然的演变并没有停止。长江携带泥沙淤积而成的滩涂,很快就会长出芦苇等野生植物,并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的生物链。科学家把这一地貌叫作湿地。东滩位于崇明岛的最东端,面积200多平方千米,是长江口唯一一块保持了自然本色的滩涂湿地,成为数百种鸟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东滩湿地也吸引了岛上居民的目光。1989年,在崇明岛最东端,一个新的村庄——瀛东村出现了。十几年过去了,瀛东村在当年的芦苇滩上建起了果园和鱼塘,家家住进了统一建造的别墅式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