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经常地说他们是绝妙的、天才的,等等。可是面对着普鲁斯特,我们却常
常要表现出某种慷慨。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大概可以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
几乎看不到借鉴,也看不到模仿——所有的模仿都不会成功。再也找不到比
他更为自信从容、旁若无人的精神巨人了。他只在自己的世界中遨游,这差
不多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中外古今的作家中,谁具有如此的极端色
彩?
这不仅是一种实验,不,这完全不是实验——他将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
如数地押在了一部长长的著作上、一场无声无响的劳作上。他没有渴望与这
种劳作精神相去甚远的酬谢和犒赏,无论它来自哪个方向,他都全无兴趣。
就是这种罕见之至的纯粹性,才使一部长卷具有某种无从想象的洁净和
丰富华丽感。
作为一个生命,他那种独特的、细致入微的感知是任何人都无法重复、
都要叹为观止的。我们常常在普鲁斯特惊人的发现和描叙面前感叹:人哪,
像他这样敏感多情,才不枉为一个人!
我们不知何时失去了这些——一个人至为宝贵的东西,它们永远地失去
了。。
叶芝
我想象着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情感生活,还有他作为一个艺术家
的日常状态。文字的栅栏不断地阻碍我走近,我只能透过那些缝隙去注视他
衰老的身影。我看到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生动面庞,他的开阔的微凸的
额头。
他反对抽象的说教,而主张从感性生活的深处汲取艺术形象。他超人的
想象力、真挚动人的渴求,都一再地打动我。他做为一个诗人的全部生活,
那么真实而内在。他曾在长达15 年的时间里追求爱慕着一个女人,她就是毕
生献身于民族自治运动的爱尔兰女活动家毛特·岗。叶芝的这些诗句令人热
泪潸潸:“为那无望的热爱宽恕我吧/我虽已年过四十九岁/却无儿无女,两
手空空,仅有书一本。。”
仅仅是这几句简单的吟唱,就可以打开我们全部的想象,让我们去翘首
遥望。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32_1。bmp}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生于一个画师家庭。代表
作有抒情诗《白鸟》、《世界的玫瑰》、《盘旋的楼梯》、《拜占庭》、诗
剧《心愿之乡》、《胡里痕的凯瑟琳》等。 192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哈代
今天看,他那些长篇小说所描叙的故事都不太新鲜了。可以想象在当时
也不见得会是什么传奇。可是它们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不能消失,即便经过
了遥远的传递也还是存在。的确,极少有一个作家会像哈代一样常读常新,
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咀嚼。那些看似陈旧的、被多次讲述过的故事,竟能
在刚刚成长起来的一茬读者中找到知音;它可以不断变幻,闪耀出新的光彩。
有一种作品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这一类作品总是极少的。一般而
言,时过境迁,作家当年的感动会变得老旧,至多是有一些古董气让人留恋。
它们不可能继续向外生长,长出新的东西。它甚至不具有弹性,在外力的作
用下也不会增加长度和宽度。
而哈代以《苔丝》为代表的长篇小说既有迷人的古典气,又会随着时光
而新生。我想象它的奥秘——可能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感悟力特别、并且又十
分强大的人。他能让笔下的一丝一绺都根植于土地,从中一点一点长出,而
且让其永远都不离开那块不大的原土。这样风雨飘摇之后,一个个季节度过,
新的一茬收获还会重新来临。我想他在当时绝不追求时新,而是自主性特别
强的一个作家,坚持从脚踏的土地上发现永恒的诗意。大地的斑斓被他重现
了,这种色彩浓烈充盈,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34_1。bmp}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其父是石匠,一生住在农村,
爱好音乐,对哈代有重要影响。哈代26 岁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为《德伯家
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远不会被岁月冲淡。面对这样的巨幅画卷,我不由得想起密茨凯维支的诗
句:“好一片田野,/五谷为之着色!。。”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36_1。bmp}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自幼父母相继去世。曾学
医,后创作剧本,获得较大反响。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和《月
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也颇具特色。
毛姆
他的作品很好读——但好读的却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很理解大众读
者,尽可能写得机巧,这自然损伤了自己的艺术。他如果不这样做呢?以他
的才力会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吗?
《月亮和六便士》是雅俗共赏的书,却并不让艺术家过分地挑剔。在这
本书中,他对艺术家和他们的劳作有透彻的理解,这种理解本身就让人感动。
但是真正令人刮目相看的,大概还是他更长的一部书:《人性的枷锁》。
他写这部书时不太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想好好地写写自己。他很少
在过去的写作中表现过如此的淳朴,如此的沉着。当然也显得琐细、冗长,
特别是用今天的眼光看。但只要耐住性子读完就会发现,它是庄重沉稳的、
有深度的。这部书越往后越好。它写得太长了,艺术上多少有些平庸气。好
像老牛拉车,尽管缓慢,但毕竟负载的东西很多。
比起以前那些机灵的短篇,他的一二部好长篇使其稍稍超越了自己。
萨特
他一直主张介入和干预,贴近现实,所以一度很对中国作家的口味。不
过比起一般作家来,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活得更真实,有一副称得上天才的
不凡的头脑。大概一个作家有了这样的本钱,然后再力主干预生活,就显得
更可信更有价值,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的戏剧比小说更为成功,我想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外向的艺术家和社
会活动家,戏剧这种形式更合适一些,更容易直接面对广大民众。他们是他
特殊需要的。
他有极高的艺术才能吗?这往往令人怀疑。他是一个综合体:艺术的,
哲学的,社会学的,诸方面的综合。他最突出的方面或许不是才华,而是敏
感与聪慧,是介入社会生活的巨大勇气和激情,是一份真实有力的人生。
这就构成了他的艺术品格,使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
萨特比任何作家哲学家都更具有“当代性”。理解他离不开那个时代,
他是与时代紧紧结合和互助的思想艺术巨人。我们也许难以独立考察他的学
术和艺术成就,因为这种独立剖析会弄伤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肌体。他是那个
季节里茂长的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旁边还长有差不多的另一株树:波伏瓦,
即被他称为“河狸”的非凡女人。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39_1。bmp}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幼年丧父。二战中他应征入
伍,曾被德军俘虏,获释后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他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
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代表作为小说《恶心》、剧本《群蝇》等。1964 年瑞典
文学院决定授与他诺贝尔文学奖,被他谢绝。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0_1。bmp}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作家。生于医生家庭。代表作
为《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以魔幻现实主
义手法著称,80 年代来在世界文坛有重大影响。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短时间内风靡了中国。他的确是迷人的,新时期十年中的影响超过了
所有外国作家。他经营那个世界的独特性令人梦牵魂绕。他最让人着迷的作
品除了一些中短篇,就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一部书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创作,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他在那个大奖之后仍然能够
沉下心来写出一部真正的杰作。这种现象几乎是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所有好作品、真正有魔力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刻苦奋斗中、在
压抑的气氛中写出来的。一旦缺少了这种环境,一个人就失去了力量。而在
马尔克斯那儿,这个神话被打破了。这是他特别令人钦佩的方面之一。
他的作品太迷人,太有趣。他感动人的,并非是某种人格的力量,不是
他的心灵。他是伟大的匠人,但不是伟大的诗人。始终站在他前方那座山巅
上的,大概是托尔斯泰一族。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生命。这种人在一个
民族里是绝不会出现太多的。他古怪的程度完全比得上美国的贝娄,虽然他
们之间差异甚大。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2_1。bmp}
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作家。父亲是一位法官,母亲
是小学教员。两次被迫侨居、流亡国外,多次担任外交官。代表作为《总统
先生》、《玉米人》。196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斯图里亚斯
我读过的《总统先生》和其它一些中短篇,都没有特别惊讶的感觉。但
《玉米人》一书却能彻底征服读者。书的前1/3 写得特别好,从《查洛·戈
多伊上校》一章完成之后,就松弛了。前1/3 有难以抵御的磁力,牢牢地将
人吸住。
我们一般这样认为:一部书有一半写松了,失了心力,那么整部书都不
会是优秀的。可是到了《玉米人》这儿就不适用了。因为这是一部奇书,因
为它的前1/3 写得太好了,简直如有神助。
我们可以想象那片怪异的土地以及它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尽管这一切都
是陌生的,可是由于作家把这些传递得准确逼真,我们把握起来有时真是得
心应手。在我所读过的众多的拉美小说中,《玉米人》前1/3 的篇幅给予的,
已经超过了其它拉美作品的总和。
我觉得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
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
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当他稍稍偏离了这种感觉时,就只有依
靠一开始形成的那种推力的惯性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松弛的、维持下来
的2/3。这当然是可惜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44_1。bmp}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一个有英国血统
的医生家庭。童年受英国家庭教师教育,读了大量欧美文学名著。一战后随
家移居欧洲,就读于剑桥大学。1921 年回阿根廷,在图书馆工作,同时进行
文学创作。 1941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以其超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赢得世界声誉。曾任国立图书馆馆长。
博尔赫斯
这是教导小说家的人,而不能用来指导诗人。他是一本大书,但不是一
个足踏大地的行吟者。他热衷于迷宫,在穿行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他是依
靠读书、修养和知识获得成功的一个范例。他总是出色地操作,并在其间掩
藏了小小的激动。
他常常使一些匠人望而生畏。他关心人的状况,也关心人的灵魂,但比
起他的操作和实验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