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在1931年8月病逝后,内亲朱庭祺便热心介绍毛彦文与熊希龄认识。紧接着,两人在1935年于上海完婚,当时男方六十三岁,女方三十三岁。
洞房花烛之夜,熊希龄得意至极,自撰《定情曲》一首以为纪念。而当时宾客甚多,对熊毛婚礼致贺之诗联,尚有不少脍炙人口者,例如沈尹默贺联云:
且舍鱼取熊,大小姐构通孟子。
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
另外老同盟会员刘成禺以一首打油道贺,诗云:
闺人应惜首飞蓬,燕婉新词老凤雄。
不用丈夫髯发美,更无长鬣话元丰。
熊希龄(1870—1937)
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曾随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民国建立后,历任财政部长、国务总理等职,晚年主要从事教育、慈善以及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并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陆徵祥:外交官变成了神父
陆徵祥
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陆徵祥,有一个嗅觉特别灵敏的鼻子,简直就是气象台。
陆徵祥他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常常出门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但他总会带雨具上学,惹来同学笑话;及至放学后,在回家途中碰到下大雨,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成了落汤鸡,只有陆徵祥因事先准备雨具而没被雨淋。
后来,同学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要带雨具,他神秘地说,他的鼻子能测天气阴晴,故先准备。若遇雨天,同学问雨何时可止,他便出去看一看,深嗅几下后说:“明天中午雨停日出。”第二天果然应验,所以大家称他是“晴雨表”。
陆徵祥从小受洗,是个虔诚基督教徒,早年在俄国担任外交官时,认识了一位在俄国教授贵族法文的比利时姑娘培德。两人一见钟情,经过二年的交往,决定步入礼堂。当时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颇大,加上彼此认识不深,所以异国婚姻并不多见,双方家长得知这项消息,都极力反对,使馆人员更警告陆徵祥:“你这样做,会断送前程。”但陆徵祥宁可放弃做官,也要和培德结婚。后来是驻俄大使特别通融,才让这对异国恋人结成连理。
婚后,陆徵祥剪去发辫,并被调至荷兰担任驻荷公使。平时因国情而无法出来与丈夫一同接见宾客的培德,到了荷兰后,成为能干的女主人,不但安排宴会事宜,还经常与丈夫出席外交官的聚会,对陆徵祥的事业帮助甚大。
由于妻子关系,陆徵祥转而改信天主教,晚年成为一位神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开会商讨战后事宜。当论及德国在中国山东胶州的租借地时,原本趁战乱而出兵占领胶州的日本,竟向大会提出把胶州让与日本的要求。消息传回来后,举国哗然,群情激愤,大众强烈呼吁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切莫在和约上签字,甚至扬言要烧他的房子,威胁他的生命安全。最后陆徵祥在舆论压力下,拒绝签字,退席回国。
陆徵祥(1871—1949)
字子欣,上海人。清末毕业于同文馆,曾任驻外使馆翻译,以及驻荷、俄等国公使。民国建立后,历任外交总长、国务卿等职,并在袁世凯的授意下,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和约。1919年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舆论压力下,拒绝签署和约。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许世英:脱衣舞有助于增加人口
许世英
政坛元老许世英年轻时,与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是好朋友。
当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开府天津时,某年,许世英离京赴津,到督署访晤李国杰,然后两人在书房里高谈阔论起来。
彼时李鸿章正在签押房(时人称之为衙门中的“军机处”),听到他们的谈话声,便问随从是什么人说话这么响亮,随从回答:“是孙少爷与朋友在讲话。”李鸿章于是传孙子进来,问明来客身份,即把许世英召来,行礼如仪后,开始谈论时局朝政。
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败,李鸿章由于代表清政府割地赔款,毁谤集于一身,每每论及时事,便摇首欷嘘不已。许世英见状,即劝道:“方今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而朝中大臣,新旧异词,傅相举措,动关大局,必因招谤而难见用,应该考虑急流勇退。”李鸿章一听愕住,默然无语。
次日,李鸿章对孙子李国杰说:“许世英人小胆大,位微言高,而神清气爽,语音清越,自丹田发出。此人一生将贵寿无极。”
许世英于宣统二年(1910)奉命到欧洲考察司法制度。有一次在巴黎,他被邀请去观赏脱衣舞,观舞未毕,当地记者突然趋前访问,要他发表对脱衣舞的感想。
他踌躇了一下,笑笑说:“这是很好的娱乐,同时可能也有助于增加贵国的人口。”
记者一听,大为满意,翌日,当地报纸刊出中国许代表的谈话,说脱衣舞可增加人口。
许世英平生不吸烟,不喝酒。某日他与王宠惠闲谈,王宠惠指着手中的雪茄说,自己吸了一辈子的烟,这点星星之火,烧掉好几栋房子与好几部汽车。
许世英闻言接口道:“我从来不吸烟,但至今仍然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
许世英(1872—1964)
字隽人,安徽至德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奉天高等审判厅厅长,后被派往欧美考察司法。民国建立后,出任司法总长,确立律师制度,设置新式法庭。历任内务总长、安徽省长、内阁总理、财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并曾担任驻日大使。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徐锡麟:为革命而花钱当官
徐锡麟
曾经考上举人的徐锡麟,在加入光复会后,为了方便进行反清活动,竟不惜花钱买官,并获得安徽武备学校副校长一职。由于该校校长由安徽巡抚恩铭兼任,他很欣赏徐锡麟的才干,不久便升其为巡警处处长兼巡警学校校长。
秋瑾男装照片因为这层关系,让徐锡麟得以策划枪杀巡抚并举事的革命行动。
鉴湖女侠秋瑾从日本辍学回国后,经徐锡麟的介绍,加入了光复会。由于她对革命抱着高度的热忱,并积极从事妇女运动,因此徐锡麟即将自己创办的大通学堂交给她负责。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们共谋起事,但因提前发动,双双失败,先后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六日(1907年8月14日),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并与清军激战四小时,最后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捕,翌日遭处决。
民国成立后,在其牺牲地安庆大观楼旁修建了纪念楼阁,楼阁柱上悬有黄兴一副对联谓: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安庆民间也流传一联如下:
铁白主义,民族思想,早已与世并臻,未及睹白帜飘扬,地下英灵应不瞑;
只知公仇,安识私恩,胡竟为救所厄,幸尚有群雄继起,天涯芳木俱生春。
徐锡麟(1872—1907)
字伯荪,浙江山阴人。出身富商家庭,早年读书时,喜欢天文、算术。光绪三十年(1904)加入光复会,并与陶成章等创办大通学堂,借以培养、训练革命同志。后与秋瑾在浙江、安徽一带起事反清,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擒,壮烈捐躯。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三部分梁启超:不能与老师同为罪人
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力倡保皇(光绪皇帝),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有过激烈论争,长年处于对立的局面。
梁启超
但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创建后,胡适却称许梁启超为革命的第一功臣。他在日记里写道:“任公(梁启超号)为我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胡适又说:“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17年,康有为伙同张勋进行复辟,把溥仪抬出来当皇帝,身为康有为学生的梁启超却与段祺瑞结合,讨伐复辟;马厂誓师一电,即由梁启超执笔。
当时有人对梁启超说,他的老师康有为正建立新朝,他却草檄声讨,不为老师留丝毫余地,这在师徒情谊上实讲不过去。
梁启超则认为,师徒归师徒,在政治方面,不妨各有其主张。他还说:“我不能与我师同为国家罪人。”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结婚,央请梁启超证婚。由于徐志摩是离婚再娶,陆小曼则是离婚再嫁,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非常不以为然,所以他虽然答应了,但在证婚时,却前所未有地当着满堂宾客,把新郎新娘狠狠训了一顿。
训过之后,他气犹未平,第二天还写一封信给女儿梁令娴,以表达心境。该信内容为: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请。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今把训词稿子寄给你们一看,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即陆小曼)当头一棒,盼望她能有觉悟(原注: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罢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他身后留下的遗墨手迹,据胡适估计,约为三万件,件件都笔锋严整遒劲,绝无轻率苟且落墨的。
为什么会这样?胡适说那是因为梁启超成名太早,自知其片纸只字,都不会被人丢弃,都有人会要收藏,所以即便是张小小的便条,也都慎重其事,笔笔不乱写。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十二岁中秀,十七岁中举,有“神童”之称,后拜康有为为师。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