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由桥建于1894~1896 年,原名费伦茨—尤若夫桥。桥两端石墩上有两对铁塔式建筑,塔尖上有4 只金色神鹰,似在河面上翱翔。这座桥是二次大战后布达佩斯人民修复的第一座桥,因而以“自由”命名。桥西正对着的是盖尔莱特山上的自由女神铜像。
伊丽莎白桥原建于1897~1903 年,单跨度为290 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二次大战中被炸断,1964 年重新修建,全桥呈白色。现在桥上可对开6 辆汽车,是通往旅游胜地巴拉顿湖和邻国奥地利的必经之路。
裴多菲桥初建于1933~1937 年,以匈牙利著名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字命名。二战中也被毁,1950~1952 年修复,1980 年加宽。
阿尔帕德桥于1950 年建成,以匈牙利历史上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命名。
1981 年又进行了加宽。它的西端连接着古布达的巨大立交桥,反映了当代匈牙利的建筑水平。
在6 座公路桥的南北两面,还各有一座铁路桥,是连接匈牙利东西部的两条大动脉。横跨多瑙河上的这8 座大桥,风格各异,为古城布达佩斯增添了姿色。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的象征。
早在1769 年,查理大帝就提出建造勃兰登堡门计划。由当时的宫廷建设总局局长卡尔。朗汉斯负责这一工程。1788 年,开始动工修建。1791 年,勃兰登堡门完工。这座庄严肃穆、巍峨壮丽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国都的威严。
朗汉斯是德国古典主义艺术的最早的代表人之一。他在勃兰登堡门设计上参照了古希腊雅典卫城城门的式样,使之富有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勃兰登堡门高20 米,宽65。5 米,进深11 米,有5 条通道,中间的通道宽于两侧的4 条通道,是专为皇家成员通行而设计的。5 条通道各有6 根高14 米、直径1。73 米的立柱,前后对应。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5 条通道分别隔开。门顶为梯形,正面镶嵌着大型浮雕。门顶的中心最高,安置着一尊驾着四马两轮车的胜利女神铜像。女神右手举起的铁十字架上站着一只展开翅膀的鹰鹫。塑像高6 米,是德国雕塑家沙多夫的精心之作。这是象征当年战争胜利的标志。1756 年至1763 年,普鲁士王国经过7 年战争才最终获得德意志联邦国家的统一。
从1791 年勃兰登堡门建成,到1990 年10 月3 日东西德统一,勃兰登堡门经历了200 年的战火洗礼。1807 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占领普鲁士后,抢走了胜利女神雕像。到1814 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败并在枫丹白露宣告退位后,胜利女神才由德国人从巴黎带回。19 世纪时,德意志帝国崛起,勃兰登堡门成为显示德意志武力的阅兵台。在希特勒法西斯统治时期,勃兰登堡门又成为第三帝国炫耀武力和政治宣传的场所,耀眼的卐字旗悬挂在门楼上。
1945 年,二战炮火将胜利女神雕像毁坏,1958 年重新铜铸时去掉了女神手中的铁十字架和鹰鹫。
二次大战结束后,东西柏林分治,于是勃兰登堡门在经历了凯旋的荣耀和失败的耻辱后,又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1961 年8 月,东德建起柏林墙,柏林墙沿勃兰登堡门左右两侧延伸。1989 年12 月,柏林墙被拆除,勃兰登堡门被包围了整整28 年。1990 年10 月3 日,勃兰登堡门旁边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柏林人在尽情地庆贺德国的统一。
菩提树下大街
菩提树下大街是德国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
它东起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全长1390 米,宽60 米。街两边4 行挺拔的菩提树,像翠绿的长廊,笔直地伸向勃兰登堡门。
菩提树下大街始建于1647 年,最初街道两侧即种满菩提树和核桃树。后因街道扩建,树木多被砍伐,1680 年又重新种上菩提树。到腓特烈大帝在位时,它已成为柏林的一条交通要道。在大街东头的马克思—恩格斯桥桥墩上,耸立着8 座大理石雕像。这些雕像是19 世纪中叶的杰作,刻画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各位女神形象,她们体态婀娜,栩栩如生。1942 年,为了免遭战火破坏,这8 座雕像被拆下来保存在西柏林,1984 年,它们才重新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桥上。
100 多年前,德国诗人海涅曾在菩提树下大街24 号住过。当时他站在马克思—恩格斯桥上俯瞰这条大街,“右侧是巍峨壮观的兵器馆、崭新的卫戍大厅、大学和学院;左侧是皇宫、歌剧院和皇家图书馆”。1945 年,德国法西斯灭亡前的最后血战就发生在这一带,菩提树下大街成为一片废墟。现在的一切,大都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
街东端的一幢巴洛克式建筑,始建于1695 年,用了11 年才建成,最初是作为王家兵器馆。这是菩提树下大街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1945 年在大轰炸中被炸毁,战后用了16 年时间重建,现在已成为德国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有雕塑大师施吕特尔的22 尊阵亡将士头像,为馆内珍品。
在博物馆西侧的一座罗马古城堡式建筑,就是原来的卫戍大厅,建于1817~1818 年,现在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堂。堂内大厅呈长方形,有深色大理石护壁,中央有一个多角形平面水晶玻璃座,燃着“永不熄灭之火”,正面墙壁上刻有“献给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的德文字样。
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代表团常来这里敬献花圈。
与纪念堂遥遥相对的广场上,南面是旧日的皇家图书馆,1895 年,列宁曾在这里阅读沙俄查禁的许多书籍。现在这座图书馆已成为洪堡大学的一座教学楼。洪堡大学创建于1810 年,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这里就读,黑格尔、费尔巴哈、爱因斯坦曾在这里执教。这所大学一直是学者名流荟萃之地。在广场东侧,是著名的德国国家歌剧院,在二次大战中被炮火破坏,1955 年才得以修复。
在菩提树下大街的街心花园前端,有腓特烈大帝铜像。他戎装跃马,手执利剑,英姿勃发。在腓特烈铜像后的一片绿荫中,隐约可见大街西端的勃兰登堡门。
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 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1248 年8 月15 日,科隆大教堂奠基,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842 年9 月4 日,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 月15 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 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 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 米。主体部分就有135 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它至今也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 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 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而至今专家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大教堂内分为5 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 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 万平方米。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 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 吨。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刺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马克思故居
位于德国古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 号的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当时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始建于1727 年。1818 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用了这所房子。同年5 月5 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当年,楼上是马克思一家的住室,楼下是律师事务所。马克思一家在这里住了一年半时间。
1928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近10 万帝国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当时已改为铁器店的马克思故居。以后将其改建成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 年5 月5 日,马克思故居被辟为纪念馆开放。
纪念馆的第一层有4 个展室:第一室,里面为接待室、问讯处;第二、三室,专门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第四室,为电视录像放映室。在第二展室中展出有马克思的出生证书、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婚盟约和结婚证书,还有马克思家庭成员的照片、马克思的英文死亡证书等。
第二层上的第一展室是马克思父母的卧室,马克思就是在卧室后的小套间里出生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文件、手稿,玻璃展台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和有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马克思的毕业论文、博士证书等。第二展室介绍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建立友谊到逝世为止的这段时期的情况。第四、五、六室介绍了马、恩与同时代革命家们的交往、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各国工人政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在第五展室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视着前方。
故居第三层上第一展室介绍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玻璃橱里陈列着《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其中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在世界上只有3 本,还有陈望道根据日文版翻译的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第二展室的展橱里陈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