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4787-较量 >

第7章

4787-较量-第7章

小说: 4787-较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船长在沙丁鱼中放进一条鲇鱼。由于环境陌生,又生性好动,鲇鱼便四处游动,整个水槽里的水便振动起来,大量的沙丁鱼因此而紧张起来,害怕敌人的攻击而加快了游走的速度,如此这般,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了渔港。    
    后来这个方法就在大西洋沿岸流传开来。    
    吉利作为私有经济成份介入中国汽车行业,打破了原来的行业垄断壁垒,曾给中国的汽车发展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冲击。过去;吉利引发了国内微型轿车的四次大降价,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被人称为中国汽车的“另类”。但是,由于吉利人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就有30万辆吉利车奔走在大江南北。    
    可见,吉利就好像一条“鲇鱼”,通过借腹生子、老板工程、降价风暴、成本控制以及技术模仿等手段,在我国沉闷的汽车市场“四处游动”,创造了一种紧张,激活了原先“死水一潭”的中国汽车市场。


《较量》 吉利创业史中国路吉利车:借腹生子(1)

    据说,李书福小时候玩的车,是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拖拉机都有,做了很多。因为床底下比较凉,泥巴放在下面不容易开裂,他就把它们放在了床底下。他爹发现后,就打他,说床底下是家里放稻谷用的,却被他的泥巴车堆满了。    
    吉利刚准备造车时,找到黄岩县计委,计委说轿车你根本没法造,不上目录就不能上牌也就没人买。李书福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福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    
    当时李书福的想法的确很简单,如果能够建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厂,生产大公司不愿意生产、又是国内老百姓需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让消费者少花钱,就能拥有一辆汽车,这样一定受到市场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李书福造车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国有企业那样的发展模式。他是要利用全球多余的汽车制造资源包括生产线、零配件和大企业的富余人才,利用国企小厂破产倒闭的机遇,通过走全球化配套的路子来发展自己,制造出一些大企业认为利润少、不想干的产品。可见,只要吉利能做到价格比别人低、质量与别人一样,薄利多销,就一定有机会。    
    听到吉利当时要造轿车,许多领导和专家闻讯也来规劝:第一,你造不起汽车;第二,即使你造出来也没有市场;第三,进入汽车业,你将很快被消灭掉。有人就明了地对李书福说:你有钱干别的什么不可以,为何偏偏要瞄着集资金、技术知识和劳动力于一身的轿车工业呢?而且中国这样的工厂已有13家,其生产能力已达100万辆以上,目前的有效需求只不过六七十万辆,你来凑这个热闹,不是要把大把的钱往大海里抛呢?你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然而李书福却不服气:“汽车工业真的就那么了不起吗?许多传统的看法得改过来,汽车不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汽车说起来很复杂,什么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理性客观地看待汽车,它还不就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吗?只要我们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困难,直面竞争,就一定能够成功。不仅能够参与本国的竞争,完全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有些东西不能太迷信,只要用户喜欢,市场需求,不要怕别人说什么。”    
    李书福的话也不无道理。轿车虽是技术难度大、生产要求高的产品,也面临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课题。但作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已经成熟、规范了,把人家成熟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可能是一条捷径。    
    1989年,李书福到深圳,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他拆开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    
    1995年,李书福又特意买了一台奔驰,在他的摩托车厂选了一个小车间,为了不被外界干扰,用窗帘把所有的窗户给裹起来,也学着丰田喜一郎的做法,在昏暗的电灯下一声不响地玩弄起汽车来。他先把整部车的零部件全部坼下来,然后又把它装上去,反反复复地练习。    
    也就是这年,李书福亲自领着两个人到浙江临海去准备生产汽车。那时的临海吉利厂是一片荒地,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桥,只有蚊子。他建了避雷所,造了桥,修了路,光填平850亩地就用了五六百辆汽车,这时依然没有人相信他能生产汽车。尽管如此,李书福还是派人去买了几车的轿车配件,开始用土办法造车,有时侯甚至就拿摩托车零部件、空调冲压板来练手,后来又请来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老师,开始在市场上已有的成熟平台上“改”汽车……    
    但吉利还是受到了行业政策的限制。吉利汽车厂建起来了,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准生证。为了获得生产汽车的许可,吉利惟一的出路就是曲线救国——花钱收购小型汽车厂。这时候,四川德阳一家生产小客车的汽车厂濒临倒闭,吉利投入1;400万元把它收购,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联合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这次机会让吉利死里逃生,吉利靠“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微型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    
    吉利拿微型客车的生产目录在政策上打擦边球。在吉利汽车没有进入国家轿车生产目录的时候,两厢的吉利汽车一直钻着微型客车的空档在销售。    
    1998年8月,吉利推出了第一代豪情车,但其销量并不能令人满意,总共只有几百辆。产品推向市场一年后,吉利继续对这款车进行了多项改进,最明显的就是换上了彩色保险杠,销量有所上升,但不是很明显。可见,开发新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是让人吃惊的是,2001年6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密密麻麻写满224种车辆产品和无数个技术参数的公告里,吉利申报的新产品及改进车型都没有被列入。    
    这意味着,耗资数亿元造出的“豪情”与“美日”换代新车型,理论上都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吉利只能继续生产原有的几款车型,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太可能批准其改进型或第二代产品。乃至有人说,新产品不批,吉利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此收手,吉利又心有不甘。可见,当时困扰吉利最头痛的问题并不是制造、市场以及资金问题,而是来自政策层面的限制。    
    这下靠低价赢取市场的吉利震惊了。    
    针对国家政策,没有靠山的吉利第一个原始的办法就是四处呼吁,希望通过舆论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李书福作为一个往汽车产业投进数亿自有资金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上下联络,甚至表现得不像一个忌讳露富的浙江商人,频频以豪言面对媒体,无形中使自己迅速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    
    “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一块。    
    李书福打了个比方:“马拉松如果只有两三人参加的话,成绩肯定不好。汽车工业也应允许大家参与,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但是因为参加的人多,你追我赶,会跑出成绩来。”汽车工业是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李书福是否在暗示人们,民营企业必须进入这个行业。它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汽车的振兴,是靠政府一手包办,还是引入民间资本,打破行业垄断?    
    李书福甚至放言:“外国人能在中国干汽车,我们自己人却不能干;用国家的钱干汽车,赔了可以债转股接着干;用自己的钱干汽车却不给干,我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    
    此时,市场上对吉利汽车的流言蜚语四起,称吉利汽车没有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的新产品公告,属于“黑户”。此后,又有谣传说,吉利汽车不能卖了。吉利的竞争对手甚至落井下石,拿着报纸到处散发,吉利汽车的销量明显受到影响。    
    针对对手的恶意攻击,吉利急忙解释,《公告》方式其实是《目录》管理改革过渡时期,对汽车的生产企业将是分批公告。再说《公告》是针对新增《目录》部分,并不意味着原《目录》不能使用,吉利作为轻型客车的两厢车市场继续走俏。但刚开发的吉利跑车、三厢车暂时领不到“准生证”。


《较量》 吉利创业史中国路吉利车:借腹生子(2)

    在一段艰难呼吁公平竞争、重建市场机制的日子里,吉利的不公遭遇一时成为社会难以回避的焦点,吉利通过这种方式也赢得了部分消费者、媒体和部分官员的怜悯和支持。    
    吉利的生死之路就是设法获得“准生证”。    
    在整个产业政策没有任何松动的时候,能拿到生产牌照,哪怕是仅仅一款生产牌照,是吉利的心愿。    
    获得“准生证”的路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直接申报。看起来李书福对此信心十足:“虽然因为产业政策的限制,现在申报新车有困难,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能够成功。”事实上留给吉利的时间并不多,李书福需要的是只争朝夕,而不是坐待形势逆转。剩下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与手握“准生证”的国有汽车企业寻求合作。像安徽奇瑞一样,把20%的股份白白让渡给上汽集团,获得了它所需要的“准生证”    
    迫于出路问题,吉利很早就开始积极寻找投靠者,前前后后与国内外的一些汽车集团都进行过接触。    
    据说,吉利也希望能够获得上汽的青睐。在北京召开的汽车高峰会上有一个细节,当时是主持人在台上向李书福介绍上海通用原总经理陈虹,李书福长时间握着陈虹的手,客气地说:“我一直在问别人谁是陈虹,我可是天天都想见你。”遗憾的是,迎接他的仅仅是礼节性的微笑,而不是商业上的热忱。其实,上汽集团麾下已有柳州五菱,自是没有收编吉利的必要。    
    吉利也邀请美国通用方面的人士到厂来过三次,他们看过之后没有表态。    
    李书福又亲自出马到过长春一汽,一汽对吉利的态度与上汽类似。    
    吉利以前的一位高层黯然:我们太小了,没有谁愿意要我们。当时寻求投靠的吉利并没有多少推销自己的本钱。看来,吉利即使要傍“大款”,也难找到合适买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利与东风牵上了线,双方的谈判也有了些名目:按照初步意向,神龙汽车提供各种零部件以及半成品,同时负责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吉利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新车将不采用富康或吉利品牌。在这个协议里,吉利什么都得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