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醉步男 作者:[日] 小林泰三 >

第23章

醉步男 作者:[日] 小林泰三-第23章

小说: 醉步男 作者:[日] 小林泰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幻象。”

  最先对因果律提出质疑的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他在《人类天性论》中指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因果关系,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甚至也无法证明它确实存在。我们只知道,有些现象似乎总是——或者几乎总是——紧跟着另一个现象,我们也就因此推断第一个现象引起了第二个现象。可是,这只是基于对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期盼:“因和果的想法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它告诉我们,这些物体在过去所有的情况下,一直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有涉及到因果的推理,都不过是从习惯而来的,而非来自别的任何东西”。

  考虑到因果律对于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核心意义,休谟的这一发现对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远的。事实上,人类的全部理论体系都建筑于逻辑的基础之上,而逻辑的最经典形式莫过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

  若P,则Q
  P
  所以Q

  显然,在本质上,三段论仅仅是“因为……所以……”的一种严格形式,而“因为……所以……”也无非因果律的形式表现。因此可以说,如果因果律不能成立,那么我们人类的全部科学理论也就随之不能成立了。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人类也无法超越因果律而存在。小林泰三借小竹田之口指出,“如果缺少了(因果律)这种幻象,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就算是我,虽然可以在时间中任意来去,但如果抛开时间的前后关系和因果联系,我也根本无法进行思考”,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因果律是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共生的,尽管它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规律,但它却是我们人类惟一得以认识世界的手段。一旦意识到这一点,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有某种智慧生物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方式存在,它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完全不会受到因果律的束缚,那么这种智慧生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显然,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答案。因为即使真的存在这种生物,它也是我们人类完全无法理解的、无法沟通的。所以我相信,外星生物一定存在,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随便说一说,在至今我所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没有看到任何一篇小说能够描写出与人类存在根本差异的异智慧。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人类与异智慧之间存在的无法克服的隔阂。我读过的唯一一本比较有这种感觉的小说,似乎只有一本《索拉利斯星》而已。

  ● 补记

  作为译者,我感觉小林泰三的理工科硕士学位绝对不是白拿的。他的小说充斥着缜密的分析和尖端的理论,实在无愧于“日本当代硬科幻大师”的称号。然而这样带来的一大难题就是,翻译他的文章也成了一件极累人的事情。以《醉步男》为例,我不得不恶补量子力学、相对论、内在时间意识许多方面的知识;而他的另一个短篇集《看海的人》甚至比《醉步男》更加晦涩艰深,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隐含着相当复杂的计算,着实让人头疼万分。不过话说回来,硬科幻的魅力不正是体现在这艰涩复杂的计算之中么。

  ● 附:波函数

  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在静态的层面上,所有的物质都由质子、中子、电子之类的粒子构成。但在动态层面上,在具体计算粒子运动的时候,量子力学又不把它们看成粒子,而是把它们看成波来进行计算。基于这种看法而得到的计算结果,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得相当好,而且无论是对粒子本身的性质的预测,还是对粒子运动方式的预测,都得到了大量实验结果的证实。在这一基础上,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更加古怪的理论,他们认为粒子在没有接受任何观察的情况下都以波的形式存在,只有在接受观察的时候,才会以粒子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理论虽然说得是微观粒子,但却很容易推广到宏观层面。“薛定谔的猫”就是推广的一种方式,假设有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里有一只猫和一颗放射性粒子。粒子的半衰期为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在一个小时以内,这颗粒子发出放射线的几率恰好是50%。此外,盒子里还有一个监测放射线的装置,一旦监测到放射线,就会放出毒气来把猫杀死。那么一个小时之后打开盒子,看到死猫或者活猫的几率各是50%。但不管是哪一种状态,至少在打开箱子前就已经决定下来了。
  然而这些物理学家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在打开盒子之前,盒子里既有活着的猫也有死了的猫,只是这两者都处于一种“非实在化”的状态,一直到有人打开盒子的一瞬间,其中一个状态才会被实在化,而另一个状态会完全消失,这个过程被物理学家称作“波函数坍缩”。




小林泰三的世界

  丁丁虫

  小林泰三是日本科幻小说界颇具实力的新生代作家之一。说是新生代,其实小林泰三到今年已经四十出头了,只是因为直到1995年他才发表处女作《玩具修理者》,所以一般还是被归入新生代作家的行列。
  说起来,小林泰三得以成为作家,他的夫人功不可没。《玩具修理者》一文本身是第六届日本恐怖小说大赛的参赛作品,并且获得了当年的短篇小说奖,然而据小林泰三自己说,当初想要参加大赛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夫人,只是当时眼看大赛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而他夫人的文章还连个像样的开头都没有,实在看不过去的他于是就很好心地用了三天时间写了一篇——获奖的《玩具修理者》就这么诞生了,而小林泰三自己也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日本幻想文学领域绽放出他独有的夺目光彩。
  小林泰三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恐怖小说和科幻小说两大类。他的科幻作品大多带有鲜明的“硬科幻”色彩,这应该也与他的专业有很大关系。小林泰三具有大阪大学基础工业部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三洋电机的研究部门从事移动通信的研发工作,所以尖端的科技理论与严密的逻辑分析几乎就成了他作品的鲜明特征;而在另一方面,小林泰三又极其擅长刻画渲染恐怖怪异的惊悚气氛——尖端科技与恐怖气氛结合在一起,也就成了小林泰三作品独一无二的标志,以至于人们干脆将小林泰三笔下的世界称之为“小林泰三的世界”。
  对于所谓“小林泰三的世界”,《日本最新科幻书籍导读150》中有一段介绍相当传神:小林泰三很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揭膝盖上的伤疤给朋友看,一边揭一边故意作出龇牙咧嘴的表情,而且还要配上丰富的效果音,一直弄到皮开肉绽的时候,再把肌肉纤维一丝丝拉出来向朋友展示分析,然后很满足地“唔——”地叹一口气,带着满身的血开心地舞蹈起来——获奖作《玩具修理者》无疑就是展现这一世界的标准作品。
  《玩具修理者》讲述了一个修理死亡孩子的惊悚故事。文中对于活体解剖过程的详尽描写充分显示出小林泰三的风格,然而如果此认为作者的趣味仅在于此,恐怕就误解了作者的苦心。尽管像“约古索特豪特夫”、“吐哇噫嗌噫吐咧噫吐吓呔”之类的短语难免让人想起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邪神库图鲁,然而在恐怖的表象背后,小林泰三提出的却是一个标准的菲利普·迪克式的问题:追问“究竟什么是人类”的人,自己究竟是不是人类呢?
  延续并深化了同样风格与同样主题的,是继《玩具修理者》之后不久小林泰三创作的另一部恐怖小说——这一次是长篇——《人兽工艺师》。小说的主人公夕霞由于先天疾病,不得不接受多器官移植,但她所移植的器官却来自于使用自己的基因进行改造之后的猪的体内,于是问题接踵而来:接受了这些器官的夕霞还能不能算作人类?体内具有人类基因的猪又能不能算是人类?……如果说《玩具修理者》由于更偏重于幻想而难免同现实具有一定距离感的话,那么《人兽工艺师》所提出问题在基因工程大兴其道的今天则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不过,虽然小林泰三是以恐怖小说而登上作家舞台的,但从本质上说,他还是应该被算作一位相当优秀的科幻作家。日本的《科幻杂志》就将小林泰三列为日本“硬科幻新御三家”之一(另两位是林让治和野尻抱介,三个人的名字首字母恰好拼成NHK——日本放送协会)。与《玩具修理者》收于同书的另一篇《醉步男》就显示了小林泰三在纯科幻领域的功力。这篇小说巧妙地借用了来自于《万叶集》的日本古代传说,描写了犹如醉酒之后不知身在何方的、彷徨于无限时空中的男子,在极力烘托诡异气氛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量子理论范畴下的时间、意识以及因果关系等概念的深刻理解。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在许多方面都和去年的热门电影《蝴蝶效应》异曲同工,但是和电影的导演版结局中主人公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相比,小林泰三笔下的人物无疑显得更加不幸:无论血沼或者小竹田,都连选择自己死亡的权利都没有……这篇小说于问世的第二年获得了第28届日本星云奖短篇小说奖提名,显示出评论界对于小林泰三科幻创作的肯定。

  来自读者的反馈同样是肯定的。2001年,小林泰三出版了他的科幻长篇《ΑΩ》。这篇小说描写了一种奇异的、与人类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的等离子生命体。在故事中,这种生命体中的一员“伽”,为了追寻敌对的“影子”
  而来到地球,但“伽”的出现无意中影响到一架客机的正常飞行,造成飞机坠毁,机上乘客也随之死亡。“伽”就在这种情况下寄生到了机上的乘客之一作家诸星隼人的身上,奇异的冒险经历也就随之展开了……这篇小说获得了第22届日本科幻大奖的提名,同时被《SF杂志》读者选为2001年度最佳科幻小说的第一名,显示出读者们对于“小林泰三的世界”中科学幻想故事的认同。
  2002年,小林泰三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看海的人》问世。这部小说集收录了他自1998年以来发表于《SF杂志》上的多篇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佳作,尤其是同名作品《看海的人》。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居住在山上的少年与生活在海边的少女之间的爱情,但在他们面前的却有着无情的物理规律的阻隔: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距离海面越近,时间流逝就越慢;距离海面越远,时间流逝也就越快。于是对于山上的少年来说,少女永远都是年轻可爱的;但是对于海边的少女来说,相爱的人却几乎是在一瞬间便年华老去……这样的设定不禁让人想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阿兰·莱特曼笔下的《爱因斯坦的梦》,不过相比于那本更具散文色彩的随笔,小林泰三的故事显然更具有他个人独有的风格。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1999年2月的《SF杂志》上,获得了当年的读者奖,并得到第30届日本星云奖的提名。

  上面所列举的是小林泰三作品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些,此外还有许许多多这里没有提及的作品,也都具有小林泰三个人鲜明的风格。尽管是在三十岁之后才发表作品,但通过这一篇篇的杰作,小林泰三正在日本幻想文学领域绽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