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总经理。那么他有一个朋友,在大陆上讲的话叫走阴差,职位不高,传递公文,每天晚上到阴曹地府送公文。那么他有一天从上海,上海在我们人世间上海是特别市,在鬼道里面上海是一个小小的县,归苏州城隍管,苏州叫都城隍,好比说省长一样,那个上海有一批公文送到省里面来,送到苏州,这一批公文呢?是生死簿,就是一些要死的人的名册,先送到都城隍那里去,那么他呢?就偷偷看了一下,把那个生死簿翻开偷偷看了一下,看了之后,大惑不解,那个名字都是五个字、六个字的,他就很奇怪了,整本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四个字的名字都很少,不多!五、六个字的没有。所以到第二天跟朱老居士他们在一块吃饭聊天,他就说出这个事情,大家听了都不懂。三个月之后,上海日本人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二八应该在上海被战争死亡的名册,在三个月之前就送去了,他们才晓得,连战争当中那一个该死?那一个不该死?三个月之前名册都造进去了。这朱老跟我讲的时候,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在劫是逃不掉啊!不在劫,炸弹掉在边上也没事啊!
诸位再仔细读读了凡四训,你对这件事情相信就更踏实了,确实如此。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了,我们自己一生的幸福,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依照云谷大师那个开示去造,自己可以改造命运,可以转变命运。确实‘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不是不如理不如法;换句话说,与理论方法相违背的求,那叫妄求,那造业。所以把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对于功德随喜,要发心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到人好事情,这个好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个人、不是利益一家,是要利益一切众生,不但利益现前的众生,利益后代的众生,这个功德利益就大了。
第六愿是‘请转法轮’。佛法是师道,师道古今没有例外的,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求呢?道必须要在恭敬当中求,印祖当年答覆学人,就讲得很清楚,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说学佛有没有秘诀?能教我们真正得到,他老人家说有!然后说出‘诚、敬’二字;至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诚敬是儒道的秘诀,没有诚敬心绝对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学生至诚恭敬,不是为自己,是为他,因为你不具这个条件,你得不到东西,你肯来学,这是表示你有诚敬心,让老师到你家里去教你,诚敬心没有了,对老师的态度必然轻慢,轻慢,再好的老师、再慈悲的老师也没法子教你,所以师道本来如是。
因此,这个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必须要礼请,可是一些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或者对于佛法未能真正明了得人,他不会请法的。那么我们四众弟子对佛法稍稍有一点认识了,应当代一切众生向诸佛菩萨善知识请法,这个功德就无量了。正如同阿难尊者在本经里面的启请一样,阿难尊者请佛说这一部经,你看佛对他的赞叹,这将来在底下的经文我们看到,第四章就看到了。所以请转法轮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我们不会讲经,请法师来讲经,这一切听众听法师讲经所得的功德利益,都是请讲经的人给他的。所以请法的人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请讲经说法,佛法就不能流通,所以一切经典里面都有请法的,所谓当机者,都是有人启请的。
第七是‘请佛住世’。请佛讲经,有几个人听一次经,或者听一部经就开悟就证果了呢?在佛在世的时代有,我们在经典里常常看到,这一部经还没讲完,甚至讲了一半,听众当中就有开悟、就有证果的,但是不多;佛灭度之后,我们没听说过,几个人是听一次经就开悟证果的呢?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一个,惠能法师,他只听一次,一部金刚经没讲完,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开悟证果了,只有这么一个,没有第二个了。因此,绝大多数的人是要不断在熏修,天天听,天天在修,这样才有成就的希望。因此这不但是请法师讲经了,还要请他常住在此地,我们才有希望。
佛现在不在这个世间了,去我们久远了,菩萨、罗汉我们肉眼凡夫也不认识,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有修、有学,我们要发愿亲近他,要发心把他留住,住在我们这个世间,住在我们这个道场,这样才能够利益一方的众生。当然这个要看缘份,缘可以自己制造,缘就是我们讲的机会,我们可以制造机会,把握着机会,这个也是无量的功德。这是为什么要请佛住世?道理就在此地。
诸佛菩萨,一切真正的善知识,他住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教化众生。如果我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教化,他当然就住世了嘛!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或者听到他讲经说法,表面上很欢喜,实际上不照作,这个善知识如果要是看出来了,他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常住的必要。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凭什么把善知识留在这个地方让他不走呢?绝对不是造着很好的房子让他住,办很好的斋菜来供养他,真正善友,名闻利养他不动心啊!实在讲,粗茶淡饭他不厌弃,只要有个小地方遮风避雨他就满足了,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跟他学习,真正跟他学习的人,说老实话也不多,有那么两个、三个他决定不会走,不要多。
自古以来,你看到那个高僧大德,真正的传人都不多,有一个真正传人他就不会走了。就好像父母培养小孩一样,他真正有几个儿女,他一定要好好的把他栽培长大,使他自己能够独立成人,那一个都没有,他就可以很自在天天去游山玩水了,他没事情可以到处去旅游了,诸佛菩萨一切善友也不例外,真正的传人实在太难得,所谓是可遇不可求。这是请佛住世,必须要认识,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普贤行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后面还有三条都是属于回向,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所以后面三条属于回向: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是回向菩提,学佛实在说要有一个榜样,有个样子,我们照着这个样子来学就容易成就,最好的榜样就是佛,佛有很多,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第一,我们能够跟阿弥陀佛学,那还有什么话说呢?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又不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跟他学呢?诸位要晓得,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改正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与这个经典所说的完全相应,这就是学阿弥陀佛。完全相应,一丝毫违背都没有,那你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呢?所以十大愿王在此地讲,常随佛学就肯定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一生必须要依从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不能够与经典教训违背,这叫学佛,这就是回向菩提。
‘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中国人特别强调的是孝道,孝以顺为依,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菩萨戒经里面讲,以孝为本,孝顺一切众生,这才能叫恒顺。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甚深的定功,于一切众生都能够忍,在忍里面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我们今天看这个也不是,看那个也不顺眼,就是不能顺,不能忍,由此可知,恒顺是功,得定慧是德。那么可见这ㄧ愿非常的重要,众生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他圆成佛道,我们那有这么大的能力帮助他圆满成佛呢?有!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帮助他圆成佛道。但是必须是根熟的众生,什么叫根熟呢?他能信、能愿,肯念佛、肯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根熟了。没有熟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成熟,那就是以这个法门劝导他、影响他,希望他能够接受,这是要尽心尽力去作的。没有善根的人要帮助他种善根,菩萨对待一切众生这才叫真正恒顺。没有善根的人,怎样帮助他种善根呢?我们今天印的这么多佛像,印的这么多阿弥陀佛名号的贴纸,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的,佛号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所以一个念佛人,家庭里面,现在过年了,家里要贴这个红对联了,统统贴阿弥陀佛,大门口也是阿弥陀佛,房门也是阿弥陀佛,走到你家里面,四面看一看统统是阿弥陀佛,你看这个阿弥陀佛的种子印在阿赖耶识里头,印的种多深啊!
所以我们印那个,有些人拿一张,一张贴在那里,很多人都没见到,至少要拿个十张二十张到处贴,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张小张的,使你不管走到那个方向,都看到、都接触到,给他种善根,这是真正的恒顺众生。他有兴趣了我们再赠送他经典、赠送他录音带,这是有善根的人,善根成熟的人就劝他来听经、劝他参加我们这个共修,真正发愿求生西方,那是成熟的人。所以这三种不同程度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
末后是‘普皆回向’。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这是真如本性。我们要求证得的就是这一桩事情。所以唯有普贤行愿才能够达得到,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没有人能比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我们从这里去学习。那么这个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他修行的纲领。
普贤菩萨的行门是无量无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都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以这个原则,这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变成了普贤行了。这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把我们的生活、行持、思想、言语、动作全都变成了普贤行,佛法没离开生活啊!没有离开处世待人接物。汇归到念佛的人来说,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就具足了十大愿王,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个纲领,当然统统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叫弥陀行,这是普贤大士之德。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九卷(二次宣讲) B2…5…29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那么这个是一小段。前面介绍过普贤大士之德,这是虽然讲的是修德,实在讲是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啊!这是在修学可以说到最高的造诣。那么紧接着说‘具足无量行愿’,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愿都出不了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后后胜于前前,也就是说后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譬如说称赞,一定包括礼敬,供养一定包括称赞,后面包括前面。那么法身大士的修学,实在讲,他这个前后都是贯穿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在现前我们专修净宗;在解门,也就是理论的依据,我们依靠净土五经一论;在行门,我们特别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诸位想想,十愿里面礼敬诸佛会不会包括前面呢?能礼敬诸佛还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吗?由此可知,这个十大愿王确确实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