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

第211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11章

小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辈。但是他必须要能做到:

  “要当作善。”

  一定要断恶修善,这个很重要。佛在此地给我们提出修十善业,这是断恶修善的标准,中辈往生的人一定要做到:第一个要:

  “所谓不杀生。”

  不杀生的境界很广,也很深,必须要深入十善业道经,才能把这个十善,十善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在戒律里面,这个沙弥律仪增注对于五戒就讲得很详细,这个大致上十善都包括了。所以可以参考沙弥律仪增注,一定要明了、要清楚啊!我们才能做到,做不到,这个中辈往生就没有份,所以这个事情不可以疏忽。这个戒经过去我们讲过几次,都隔着很久了,将来有必要的时候,沙弥律仪增注是有讲一次的必要,为什么呢?这个常讲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至少五戒要做到,五戒十善要做到,其他的做不到,那是自己根性不够,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要想做好呢!五戒十善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这个戒体、戒法、戒相、戒行一地要明了,每一条戒里面,开遮持犯也要清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状况之下?应该怎样来受持?换句话说,应该怎么样做。

  “二不偷盗。三不淫欲。”

  这个三条就是身三。偷盗这条戒的范围也非常非常之广,也很细微,相当不容易做到。这个偷盗,佛经上的解释叫不与取。物有物主,主人没有同意,你把它拿来,就叫犯偷盗罪。偷盗罪里面有个人的,私人的物品,你偷盗了,是对一个人结罪,将来还债还一个人,如果这个财是属于公共的,我们台北市政府的财产,公共设施,你要把它盗取,或者你把它破坏啦!那么这个结罪就广大,要向全市老百姓结罪,为什么呢?他这个财物是全市老百姓纳税来建设的,这个罪过就大了。假如这个设施是国家建设的,那罪就更大啦!你要向一国人结罪,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往往说公家的东西,没有关系,我们占点便宜,侵占,他不晓得这个罪太重了,那罪很重的。最重的罪是三宝物,也就是寺院里面这些财物,你要是侵占了的话,这个罪是最重,为什么呢?因为寺院是十方道场,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份。所以他结罪,不是你这一个寺庙常住,不是你一个出家人,也不是全世界的出家人,而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方世界都有佛菩萨,都有出家人,这个财物是公共的,那个罪就麻烦了。所以佛常常讲,侵占偷盗常住物,佛不能救啊!佛没有法子救,必堕地狱。所以常住物,真的一针一线都不可以偷盗,它是十方善信供养,供养的目的何在?是叫这一些出家人修行证果,他就有福,如果这些修行人将来都堕三涂,这不就冤枉吗?这是冤枉,这个就是辜负信众,这辜负信众,这倒也罢了,将来还得要还债,这是佛门当中常说的,大家都晓得:‘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也就是说,你修学不如法,你要堕三涂;地狱罪受完了之后,到饿鬼道受罪,饿鬼道罪受完了,再变畜生来还债,你欠多少施主的债,统统都要还,这个事情很麻烦。所以这个出家人,不是,不能把一切妄想杂念舍弃掉,专心念佛,求生净土,那你就等着还债啦!那么接着是口四种过失:

  “四不妄语”。

  妄是欺骗,所说的话不真实。这个地方有两种情形,一个是有心骗人,妄语,另外一种道听途说,也是属于妄语。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听别人讲的,我们常讲谣言哪!这个话越传越讹,越传与事实越不相符,这个是妄语。妄言的这个罪过,要看大众受害程度的浅深、广泛来结罪。假如这个对于众生伤害很大,那这个妄语最就重了。伤害比较轻,一两个人,那么这个罪过比较上轻。还有受害人的程度,纵然是一个人受害,如果这一个人为这桩事情耿耿于怀,念念在心,非要报复不可,那这个妄语,罪就重了。为什么呢?会造成冤冤相报。所以这个妄言罪过非常非常之重,尤其是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绝对不可以道听途说,实在讲,一个真正修行人,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何必要去打听?何必要去追根究底呢?古德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呢?所以一个真正修道人哪!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为什呢?不需要知道这些事情啊!我们自己心才会清净。现在世间人,有很多业障非常重的人,不但报纸天天要看,电视广播天天要听,还到处去打听,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不打听人好的,专打听人他有什么毛病?他有什么罪过?专门搞这个。这样的人必堕地狱,为什么呢?心里面充满了邪恶,没有一点善念,他怎么会不堕落呢?非常可怕啦!喜欢听信谣言,喜欢传播谣言,天天在造罪业啊!所以佛在讲三业,第一句说口业,把口业列在第一位啊!善护口业不记他过,我们常常想想,我们有没有犯?每一天做晚课的时候,反省一下我今天有没有造口业?

  “五不绮语”。

  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

  “六不恶口”。

  恶口是说话粗鲁。

  “七不两舌”。

  两舌是挑拨是非。这是口的四种过失。下面是意三业:

  “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不贪、不嗔、不痴,贪、嗔、痴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贪是指的悭贪,我有舍不得布施也是贪的一份,我没有,天天想贪求,那这也是贪的一份。嗔是嗔恚,痴是于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不了解,完全看错了,想错了,解错了,是非颠倒,善恶莫辨,这叫愚痴,不痴就是有智慧,样样清楚,样样明白,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一段,教给我们要修十善业。其次: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这个一句是叫我们昼夜念佛,念佛的功德,念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

  第三个修行方法是: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供养在前面已经跟诸位说得很详细。至心是真心、一心,归是回头,我们学佛从一切法门回过头,专依一净土法门,从一切经论回头,专依无量寿经。从前念了很多诸佛菩萨从这里回头,从今以后专念弥陀佛,这叫归依。总而言之,要归依一尊佛,一个法门,一本经,这才能成就,心就定了,不会再散乱了,确实有了依靠。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是中辈往生。中辈往生里面修因,经上跟我们提了三个项目:第一个修行十善;第二昼夜念佛;第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这是补充中辈往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七十三卷(二次宣讲) B2…5…73

  请掀开经本五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那么,经文从这个地方是补充前面下辈往生的修因,这个下辈往生的业缘,比前面要差一等了,也就是我们常讲他的业障比较重。纵然自己想修,障缘很多,就是多事物,障碍他不能离家,这个离家还是前面所说的;‘不暇大修斋戒’,这个暇是指空闲的时间,也就是生活相当忙碌,抽不出时间来修行,那现在工业社会实在讲要比农业社会忙碌很多。在从前农业社会的时候,差不多是秋收之后,都是休闲的。所以过年那个假期要过到二月二龙抬头,这才开始工作。不像现在,现在过年的假期也只有三天,五天顶多了,在从前几乎将近有一个半月的假期,那么就有许多人就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寺庙里面去修行。在家居士利用这个假期都可以到寺庙里去挂单,去修行。那么这是他没有时间,显示他的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大修斋戒’。这个‘大修’至少是七日,我们通常讲打七;禅七也好,佛七也好,七天以上,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七,甚至于有十个七,连到的那个叫‘大修斋戒’。实在讲这个斋戒是一般指的修行,参禅也叫斋戒,念佛也叫斋戒,不一定是,一定是持斋、持戒,你把那就看错了。那么甚至于学教的人,在一块研究讨论也都叫斋戒。因为‘斋’是身心清净,‘戒’是如法,一切如理如法修学,都叫做戒。这两个字的含义非常的深广。

  那么,斋戒就是修,其目的就是到一心清净,这是修学的目标。那么他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一心清净,佛就告诉我们,也必须在有空闲的时候,这个空闲时间,无论再短暂也要把它把握住。我有一天的空闲时间,好好的用一天功,有两天的时间用两天功。那么在工业时代,这种短期的休假是常有的,譬如在外国,一个星期工作五天,休息两天,两天休息的时间,他不可能都用去念佛,为什么呢?至少需要用一天的时间整理他家里的环境,再是补充食谷,他们买菜一个星期去买一次,都是在假期这一天去买,一买就买一个星期的。所以他至少要用一天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那么还可以一天的时间去念佛,或者去修行,这是叫我们把时间、光阴要能够把握住,要能够控制好,修学的态度是下面三句,这个三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修学的基本态度。

  ‘端正身心’,这个身心究竟怎么个端正法?后面经文还有详细的来解释,念到后面就晓得了。‘绝欲去忧’,‘欲’是指外面的境界,‘忧’是指内心,这个‘绝欲去忧’就是金刚经上跟我们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绝欲’就是‘不取于相’,对外面的境界不执着,‘去忧’呢?是里面的贪、嗔、痴、慢、妄想、烦恼不起现行,把它控制住,这个就是身心清净。‘慈心精进’,不但度生要慈悲,度自己更要慈悲,这个不精进就是对自己没有慈悲心,当然这里面的含义是双关的,境界也更是广大深远的,广义的说:对一切人要慈悲,对自己一定要努力精进,下面给我们讲了两个原则,第一条,叫我们修行世间的善法,这个经文很长,里面有很多句,第一个是:

  “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这个可以说是六道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不要学的,这生来就带来的,要知道些烦恼对修学是很大的障碍,我们念佛的人目标是求一心不乱。为什么得不到呢?一心不乱最浅的功夫叫成片,我们今天成片都做不到,原因就是有这些障碍,修行没有别的,无非是把这些障碍清除掉而已。第一个障碍就是嗔恚心,这是最大的障碍,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障碍都来了,都现前了。所以这个是要警觉到,环境,我们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再不如意都不能起嗔恚心,起嗔恚心障碍不了别人,实在是障碍自己,这个要知道。其次‘嫉妒’是嗔恨的一份,见到别人超过自己,心里面就不痛快了,这也是俱生烦恼,很少人没有这个烦恼的,看到别人胜事,心里头不痛快,马上就要觉悟,我这个嫉妒心起来了。破坏了自己的清净心,障碍了自己的觉、正、净。这个就叫魔障,烦恼起来了,心里很不痛快,自己在受折磨,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