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绞ń纾舱娴氖橇瞬黄穑皇羌虻サ氖虑椤R徊攀钦妫徒型皇钦妗J裁词且唬课颐悄芄话淹敕直鹬醋磐惩扯挤畔拢徽娣ń缇拖智埃驮谘矍埃槐氐酱θフ遥磺惺薄⒁磺写ξ薏皇且徽娣ń纭N颐俏裁醇坏剑课颐瞧鹦亩睿徽婢褪У簦儆蟹直鹬醋牛杂谝徽婢陀杂睿畹交夭涣送罚蚜缆只氐弊髡娴摹>淅锩娓嫠呶颐牵耙磺杏形ǎ缑位门萦啊保颐且不崮睿颐且菜档猛吠肥堑溃墒遣皇亲约壕辰纾颐且谰擅粤翟诹缆只兀阍趺茨芏茫空舛际鞘率嫡嫦唷C粤耍桶岩徽娣ń绫涑墒ń纭7鸾痰嘉颐敲挥斜鸬模占哪勘辏镏颐腔毓榈揭徽娣ń纭R徽娣ń缡俏颐堑睦霞遥颐谴右徽娉隼吹模鸢镏颐腔厝ァR徽娣ń绮耪嬲么笞栽冢饫锿酚性猜闹腔邸⒂性猜牡履堋⒂性猜南嗪茫袷雷鹪凇痘暇防锩嫠档模耙磺兄谏杂腥缋粗腔鄣孪唷保鞘且徽娣ń绲氖虑椤�
无尽的缘起,这个缘起是讲,缘是因缘,讲因缘果,起是生起,生起什么?生起无量无边的诸法,用法做一个总代名词。整个宇宙里头,我们今天看到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星系、星球,这在太空当中,这是今天讲的太空物理,宏观世界。回过头来再看,看最小的,微尘,佛经上讲微尘,科学里面讲细胞。细胞可以把它分裂,它什么东西组成的?分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电子组成的,电子是粒子组成的,粒子是夸克组成的,现在说夸克是小光子组成的,找到最小的物质。这小光子是不是能够再分呢?现在还不知道。小光子称为量子,微观世界。今天科学向这两个方向发展,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能不能统一?在佛法里统一了,叫大小不二,叫性相一如。那奇妙就发现了,一微尘里面有宏观的世界,有宇宙,一个小光子里头有宇宙,圆满的宇宙,那个宇宙里头也有小光子,那小光子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是佛经上说的,科学家还没发现,重重无尽。这是无尽缘起,这是真理。
“理趣”,趣是趣向、归趣,真理所归趣的地方,在佛法里面称这是自性。自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什么都不是,它没有形相,我们六根接触不到,就是你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心也想不到。它是真的,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是依它而生,才出现的。它什么都不是,但是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它。我们讲到这个地方,通常有很多同修都在电视或者是电脑屏幕上我们在一起学习,我就把这屏幕比喻作自性,法界无尽缘起就比喻作屏幕上这个画面,诸位所收的频道很多,一般都能收到一百多个频道,那一百多个频道就像此地讲的无尽缘起,你按哪个频道,画面就出来了,你不按它的时候,画面就没有了。所以屏幕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它什么都能现,把屏幕代表法性,把频道里面现出这些影像比喻作法相。法性能生能现,法相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又不是二。至于变化,变化是识,性没有变化。所以佛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变化是识。识是什么?是分别、是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就不起变化。那我们就知道,如果我们分别执着很少,变化就很小,如果分别执着很大,它变化就大,就这么个道理。这人入定了,入定是什么?入定就把分别执着放下了,他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就能看到很多现象的本来面目,你能看到,我们一般讲事实真相。用分别心、用执着心,你只看到法相起变化,像波涛一样,千变万化,一切法从心想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人应该心要定,心要善良,那是真心。回归到自性,自性里头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回归了;起心动念就往外跑了,愈跑愈远,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达此理趣”,达是通达,你对这个道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蹑解而起万行”。通达明白,解是了解,通达明了之后变成自己的行为,把这些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它的趣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些行为。这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之所行。那恭喜你,你过的是什么日子?是诸佛如来的好日子,人间没有,天上也找不到,这个日子就叫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得华严三昧的。“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你看用什么庄严?用一真法界无尽缘起庄严佛果,这就是极乐世界,比华藏世界还要殊胜,“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我们如果不知道,那叫迷,这凡夫;知道之后应当放下万缘,一心专修,这叫华严三昧。什么人修的?法身菩萨修的,不是普通人,我们大乘教里一般讲,明心见性之后,他们所修的就是华严三昧,没有见性不行,没有见性你怎么能用得上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你用不上。
“《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这个三昧就是华严三昧,你看华严三昧什么?华严三昧里头,统摄法界一切佛法。隋唐时代,那个时候有一些我们佛门的大德,也在研究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讲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做为代表,统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许多大德们都同意,认为是《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其他一切经是这个树上的枝叶花果,是这样的,根本认为是《华严》。方东美先生也是这个看法,他把《华严经》看作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经教里面的概论。我当年跟他学佛经哲学,他就举《华严》,这是佛经哲学概论,这一部书里头,佛门里头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包括在里头,一法不漏,《华严》就是大总持门,真的是统摄法界一切佛法。《华严经》最后的归宿,我们讲理趣,它这个道理最终极的趣向,最终极的趣向是《无量寿经》。怎么说?《华严经》末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华严》最后到哪里?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一品,这还是证信序,你看这一品的题目,“德遵普贤”,极乐世界,说实在话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普贤菩萨无尽的行门都落实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普贤菩萨无量无边无尽殊胜的功德,你到极乐世界去看,那个地方是普贤行的示范点,你到那里就看到了,所以它归《无量寿经》。前清乾隆年间彭二林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说得不错。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一个说得简略,一个说得详细。细说,《无量寿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略说,《大方广佛华严》那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还有一个小本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叫大本,大本《阿弥陀经》、大本《无量寿经》,都行。
我们从古大德这些说法我们再去研究,研究什么?“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把这一三昧找出来。我们再找,在《无量寿经》上找,《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本子分为四十八品,哪一品能代表全经,而是全经的核心?这个我们知道,古大德说,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而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它的中心是哪一条?这个古大德讲了,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归到哪里去?归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我们找到了,四十八愿就是第十八愿的展开,第十八愿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展开来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于是我们晓得,彼一三昧是什么?就是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六个字统摄法界一切佛法,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传这一句佛号,就把统摄法界一切佛法传给你了。
阿弥陀佛很多人会念,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没人知道。在这里我们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核心。无论讲什么法门,都没有办法超越,它是一切佛法的最高峰,它是一切佛法的究竟处。所以什么都不懂,什么也没学过,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上几年,他预知时至,他自在往生。那是什么?他真的是放下万缘,抓住一切诸佛法的总纲领,他找到了,这个总纲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还得了!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把这个秘密传给你,你不知道。你真的得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有一切佛法你全得到了,这边讲念佛三昧,统统得到了。为什么?它是自性,圆满的自性。所以这一句名号是自性的德号,宗门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不就见的这个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你要晓得,你就不怀疑了,无量觉,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无量觉就是统摄法界一切佛法。
“《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又《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指果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这一段话前面引经《八十》、《六十》,讲的意思都一样,都是说的普贤菩萨,他所得的三昧就叫做佛华严。华严三昧什么意思?《法界记》里头有解释,华者,菩萨万行,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佛前供花,要知道供花不是给佛看的,是表法的,花代表行门。这里解释,华有生实,实就是果实,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好,我们就知道果一定结得好。菩萨六度万行有感果之能,六度万行是因,你修因将来一定有果报,六度万行所感的果就是佛华严。虽然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这个花是从外面说的,是从植物来做比喻的,菩萨修行这是内,修六度万行这是用的内功,内外虽然不一样,但是修因感果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所以花是比喻。
严,严是庄严,从果上讲的,行成果满,修行成就了,果报就现前。菩萨善心善行,菩萨的心就是大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萨心。菩萨的行,我们常讲的,三学(戒定慧)、六度、六和敬、普贤十愿,这都是纲领,展开来就称之为万行。行成果满,契合相应,与性德相契合,与无尽缘起相应。垢障,垢是烦恼,障是业障,永消,永远消除了,没有了。证理圆满,这个理是心性,明心见性。随用赞德,用是起用,起什么用?度化一切众生,展现出菩萨无尽的德行,《还源观》上讲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