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329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29章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只有大乘佛法里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即使今天量子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像佛讲得这么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原来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一体,一个身,这个身叫法身。不是这个业报身,法身,业报身是法身里的一分子,像一个细胞、一根汗毛。

  法身没有生灭,这个没有生灭道理讲得很深,大乘经教上佛告诉我们本来不生。既然不生哪里会有灭?现象有没有?有,难懂,有现象它就有生灭,怎么可以说本来不生?佛在讲经的时候他很会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比喻用得最多的是作梦,因为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用梦来做比喻大家都不会陌生,古今中外的人都会作梦。所以《金刚经》上四句偈,佛就说“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就是法身,“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就是没有生灭,本来不生哪有灭!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作梦的时候有,梦醒之后就没有了,就一场空,作梦的时候不生,醒来的时候也不灭,根本就没有这桩事情。佛用这个来比喻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境。有没有时间长短?给诸位说,没有,梦中有时间,醒来之后时间没有了。不但时间没有了,空间也没有了,空间是什么?即在当下。经里面讲的这些话,讲的这些意思,我们要很细心去观照、去体会,才能够发现佛讲的话没错,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自己,除自己之外什么也没有。就像在梦中一样,梦中所现的境界全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有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物,全是自心变现的。确确实实像佛所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梦,梦外无心。你慢慢去体会,真正体会得,你的慈悲心发出来了,为什么?人没有不爱自己的,知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是自己,大慈悲心才能生得起来。这是真心,这不是虚妄的,真诚的爱心。

  其实这个道理,佛法没传到中国之前,我们中国老祖宗也曾经说过,但是没有说得像佛经那么详细。老子就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老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通过信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释迦牟尼佛见到,老子也说到。他要没有见到,他怎么能说得出来?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宇宙一体的认知,真诚的慈悲心才生得出来。然后怎么样?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心,你爱护他,不但你不会杀他,连伤害他都不可能,这是自性性德圆满的透露。不但没有伤害,你看一定有成就他的心,令得快乐,真有心去帮助他、去成就他。如果那个人我又不认识他,与我又不相干,做的是好事,我又何必要去帮助他,跟我无亲无故。这没觉悟,这是凡夫心;真正觉悟,他不是这种心意识。他只知道根性有利钝、有生熟,根性熟了、根性利的,先帮助他、先成就他,他要成佛了普度众生。我的至亲好友根没成熟,我可以暂时少帮助他一点,没成熟!一个原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一定要懂。所以无损害心,对一切众生、对山河大地、对树木花草没有损害心。

  第二条,“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逼是逼迫,我们今天讲压力,恼是叫他生烦恼。都是属于慈悲,这里说得好,前一条是慈心,这一条是悲心,悲是怜悯心。怜悯心的生起,这里讲得很好,身心安静,身心要不能安静,悲心生不起来,怜悯心、同情心,为什么?身心安静生智慧。慈悲是与智慧有关系,身心不安生烦恼,烦恼里面哪来的慈悲?有时烦恼里面也有慈悲,那是佛经上讲的四种慈悲前面的两种,这个凡夫有。第一个叫“爱缘慈悲”,大概都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我爱他,他跟我有关系,我会帮助他,我会爱护他、会照顾他,但是不是亲朋好友这个心生不起来,这叫做爱缘慈悲。读书人有德行、有学问,他心量拓开,也就是《弟子规》上讲他已经达到“凡是人,皆须爱”,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面叫“众生缘慈悲”,把自己的爱心拓广了,能够慈悲一切众生,这很难得。在我们中国人称这种人为圣贤,大圣大贤,他的慈悲心能够达到一切众生,与他毫无关系。第三个,这佛门的菩萨,叫“法缘慈悲”,他不是佛,他在学佛。佛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他在学习,他也把他的慈悲心像佛一样广被法界一切众生,他的起心动念没断,分别执着没有了,还起心动念。到最后就是“无缘慈悲”,这是佛。这里讲的是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缘可以用现在条件两个字来解释,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一体,一体哪有条件!所以佛是无缘大慈大悲,菩萨是法缘,圣贤是众生缘,一般凡夫只有爱缘。所以到圣贤,他的慈悲心、他的爱那就拓广,真的是“凡是人,皆须爱”,看年岁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对他的礼敬跟自己父母就没有两样;看到年龄小的跟自己儿女一样的,他就会把他看作自己儿女一样去照顾,这是世间圣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决定没有逼恼的这种心态。

  第三是护法,“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这条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说的,正法久住,正法要怎样才能够久住?你一定要守法,守法才能够护法。不守法你用什么来护法?所以这四个字他没有说乐护法心,他用守护心,这个守字是关键,能不能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们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护持自然在其中。可是于佛所说正法你信不信?你能不能理解?这是关键。真正理解了你才会有信心,没有搞清楚那个信是迷信,迷信是很容易动摇的。所以佛法讲正信,正信是什么?你对于佛所说的,你明白,你搞清楚,这是正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依教奉行。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师,拜谁做老师?拜阿弥陀佛做老师,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皈依就是拜老师,皈依三宝,没有说皈依某个法师,大乘教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坛经》里面,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他说得简单、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他给人传授皈依,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佛法僧。为什么?我们能想像得到,他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有七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愈传愈讹。一般人对佛法产生误会,提到皈依佛,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马上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这样皈依就错了,皈依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再给你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叫皈依法;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这个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讲的是自性三宝,不是外头的,这你才真正皈依了。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觉正净,口给你们所讲的也是觉正净,完全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回头依靠什么?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头,这点同学们千万要记住。要是皈依某个法师、某个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没有大彻大悟?他有没有明心见性?如果他要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还不是一样搞六道吗?老师搞六道,带着你还是搞六道,你出不去。所以我们于佛所说的正法,不能不学习、不能不明白,明白之后要做到,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出来,身命是比喻,这就不怕苦。佛教我们放下,我们放,我们身命都不要,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佛教我们持戒,我们真做。

  净宗学会成立了,那时候在美国,我们劝勉同学学习五个科目。佛经内容太丰富,一起学太繁杂也记不住,简简单单举五个科目好记,不要用书本,你会牢牢的记住。首先我们要学三福,人不能没有福报,先修三福,这三福性修不二,自性里头有,我们肯修跟自性的三福就对应了。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这修福,这种修福跟自性性德完全相应。佛重视,佛家你看常讲福慧双修,把福摆在前面,把慧摆在第二。我们世间人也是希望先有福,再求智慧,佛满众生愿。所以你的福报从哪里修的?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福报从这来的。我们照这个修,发了这个心怎么修也修不出来,修几年没效果就算了,不要了,还是我行我素,退转了,这种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深深去反省,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不必提得很远,一百年或者八十年,八十年前的人能做到大概还有一半,一百年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可以做到。现在人做不到,这什么原因?我们在儿童时候扎根的教育疏忽了。这个根是什么?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最近这几年我们提倡的,儒的根《弟子规》,用它来做代表,道的根《太上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在八十年前小孩必须学的,他有根。谁教他的?父母教的,父母统统做到。小孩从出生他会看、他会听,耳濡目染,他自自然然就学会了。中国古人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是什么?做父母的,父母正,儿女哪有不正的;父母不正,儿女怎么可能会正?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提出这三个根的教育,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所以很多人问我,“净空法师,你为什么提倡《弟子规》跟《感应篇》?这都不是佛教的。”他不懂,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学小乘,佛在经典上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怎么不按照佛的规矩去做?所以小乘经论,我们中文经典翻译非常完整,我没有细心去研究过,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南传小乘的三藏,跟我们《四阿含》对照,它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将近三千部经典才只多五十几部,可见我们的《四阿含》翻译得相当完备。佛教传到中国,真的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在小乘上奠基础,为什么唐朝中叶之后就不要了?小乘两个宗没有了,成实宗跟俱舍宗,现在连名字都听不到。而是中国祖师大德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可以!你看这一千七百年来,世世代代多少高僧大德、多少祖师出现,也就是说用儒、用道来代替好,更亲切,而且儒跟道的心量比小乘还要开阔,不输给小乘。这个历史我们要晓得,我们就知道祖师大德的用心,用儒道落实三福的第一福,第一是根基,有这三个根你的德行成就了,有德行就有真的福报。没有德行那个福报是假的,不是真的,往往是昙花一现。所以谚语有所谓“富不过三代”,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他没有根基。他要有根基就能够世世代代绵延下去,他知道积功累德,得富贵他还能修德,继续不断的修,世世代代享不尽,这都是真的。

  有第一福这才能入佛门,你看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