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揖醯梦颐亲畲蟮乃鹗В滥敲炊嗳耍苹的敲炊嗟纳⒉撇揖醯媚嵌际切∈拢俏⒉蛔愕溃畲蟮纳撕κ前盐颐谴车奈幕虻簦飧鏊鹗筇罅恕V泄扯魑抵泄饷炊嗄辏盖甑墓页ぶ尉冒玻庖徽檀蛄酥螅蠹叶济ψ哦愿度毡救耍焯焯幽眩沂巧硎芷浜Γ抑馈U胶笤俣疾荒芑指矗上В≈泄募伊瞬黄穑衷诿挥屑伊耍移迫送觥V钗灰茫阍诠攀槔锬畹降模捌爰摇⒅喂⑵教煜隆保裁雌爰夜椭瘟耍抗攀焙虻募沂谴蠹彝ィ皇切〖彝ィ桓龃遄褪且患遥歉龃遄馔醮迥蔷鸵患胰耍患壹赴偃恕D忝侨绻垂逗炻ッ巍罚逗炻ッ巍肪褪且桓黾遥兔栊匆患摇F胀ḿ彝ィ话慵彝ゴ蟾湃偃俗笥遥硕⌒送牧⑵甙偃耍缓芩サ募彝ゲ畈欢嘁灿幸弧⒍偃耍呛芩ァK运谴蠹彝ィ蠹彝ヒ簿考业馈⒓夜妗⒓已А⒓乙担凶橹坏愣疾荒苈遥伊思揖屯炅恕�
《弟子规》是家规,是家规里面共同家规的一部分,还有不同的,因为每个家经营的事业不一样,所以它有它的家规。这些东西都写在家谱里,我们翻开家谱一看就知道,祖宗立下的规矩。家学就是私塾,家庭子弟学校。所以中国古时候这个社会把这个教育,基础教育都让家庭自己去负责。国家没有这个事情,不办这个教育,教育是你自家的事情。你说你的家长办学,学校多半利用祠堂,因为祠堂除了春秋祭祀之外都没有活动,所以祠堂就是学校。你看家长,家长是祖父母、曾祖父母,对待自己的后代后裔多么关心,请老师一定请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教,负责。不像现在学校,现在学校他跟你没有关系,纵然你红包拿得多送了钱,他还是不关心你,你买不到他的爱心。所以老祖宗对后代真有爱心,你看请的老师,我们家长、老祖宗对老师磕头,为什么?尊师重道。这是什么?表演给子弟看。你看看子弟这些学生看到的时候,祖宗、祖父、爸爸妈妈见到老师都磕头,你对老师能不尊敬吗?
我学会对老师的尊敬,大概就是六岁进私塾,我们的家学,我父亲带着我上学,学生不多,大概三十多人不到四十人,年岁最大的十几岁,有十五、六岁大的学生,年岁小的,像我这样子六、七岁在一个教室,一个老师。进学的那一天先在礼堂,礼堂当中供的是“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孔老夫子的牌位,老师坐在一边,同学分站在两边,我们先去拜孔子牌位,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清朝礼节。拜完之后,我父亲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你想想看,老师接受你父母这样的重礼,他要不把学生教好,他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对老师供养的束脩是随意的,老师绝不讲求这些。你富有的供养多一点,贫穷的供养少一点,意思到了就行,真正贫穷的,学生学得好,真能够学,老师还要补贴你的家用,不容易。那个时候老师真有道,师道他真有道。现在没有了,现在学生不能教,你稍微严厉一点,家长说是你侵犯人权,还要告到政府去,你还得判刑,他怎么能教?所以现在学生在家不孝父母,在学校不敬老师。不敬老师,对老师没有尊重心,他什么都学不到。
所以今天纵然有圣贤的老师,已经没有学生了,到哪里去找一个对老师有尊敬心的学生?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尊敬,不是的,千万不能错会。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看看这个学生能学多少,你从他对老师恭敬心,对于学科课程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学不到,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这一生有这么一点小成就,沾光什么?就沾光在父亲六岁带我进学校,对老师那一拜,我就沾这光,一生都不会忘记,懂得对老师的恭敬。我在台湾遇到这三个老师,无亲无故,就是恭敬心,那老师对我就特别照顾,道理就在此地。他真教导我不拐弯,真的是不走弯路,真教。其他的人亲近老师,老师没讲这些,他教我要学释迦牟尼佛;他对别人,我常常在旁边观察,他没有教人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人家不可能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听话,所以他就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们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我们就走这条路,走了五十九年没改变方向。除了讲经教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你这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在现前,我到澳洲去之后,参与学校的活动。我到澳洲去是澳洲移民部长他邀我去的,给我永久居留的签证。签证在香港办的,希望我到澳洲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所以到澳洲之后,我们才知道澳洲政府很聪明,它把这个工作付托在大学。这个好,因为大学不会偏向任何宗教,也不会偏向任何族群,它是中立的。执行这个任务的是学校,所以我就参与学校,在学校里做这些工作。我也帮助学校建立一个中心,就多元文化中心,这是我们活动的场所。九一一之后,受学校的委托,代表学校、代表澳洲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这么多年,前后参加了十几次,十几次里面有七次是联合国主导的。这一参与我活动的范围大了,这是从来作梦也没想到的,走向了国际。我们在国际上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以宣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题目。我们受到汤恩比的启示,解决现前社会问题,真的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极力提倡三个根。在国外我还加上一个,就是宗教教育,儒释道的三个根加上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一定要互相学习、互相认识,才不至于产生矛盾,不至于产生对立。和谐的基础在此地,和谐的根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可以落实,这不是一个理想。这些都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愿望,也都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教学的终极目标。
我在二00六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活动,这一次活动是我们在所有活动当中,最主要的一次,我们参加主办,主办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题目,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二百五十周年,主题是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我们做得很成功,我们把中国传统的教学,以及我们试验的成果做了详细报告。我报告里面建议到,希望联合国能办一所全球宗教大学,每个宗教可以设一个学院,把全世界的宗教联系起来,主要一个目标就是世界和谐。提议是提议了,文字都在,联合国并没有做,没有法子落实。这个议题我在早年,好像是一九八七年,我第一次回国,跟赵朴初老居士见面,这同乡。那次见面香港同修陪我去的,我们有二十多人很热闹。我跟朴老提这个问题,当时他听了很欢喜,年岁太大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事情重要,还得常常提,常常念着,希望国家有一天真正能够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应该是两个学校,一个是族群,团结族群,一个是团结宗教。多元文化学校就团结族群,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学习,互相学习。中国有五个宗教那就能设五个学院,五个学院之外,还可以设立一个管理学院,培养护法的人才,这样对于国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很有利益。我们的念头常常想着,心想事成,总有一天它就会落实。今天我们介绍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学习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谢谢大家。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六集) 2010/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九十四面第五行: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也。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旧城),一曰寒林城(新城),两说不一”。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第四处成就,就是佛讲经的处所,佛在哪里讲的。经文上说“在王舍城”,没有说住,说在。中国古时候用字非常谨慎。佛他已经不再执着这个身相,像《金刚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确实证得,这证得法身。法身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不能说他住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他的住处,所以只能说他在哪里。好像我们到北京去看皇宫、看紫禁城,那么大,皇上住那里,那么大的地方,皇上在哪里?在哪一个房子,在哪一个庭阁?在过去,皇上不能说住,为什么?他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这个国家的疆域就是他的住处,他住在这个国家里。现在他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在自己国家里头,不能说住处;如果到外国去,他住中国,清朝是住大清国,这样可以。佛,那你就晓得,佛的法身是遍法界虚空界,在大宇之内,大宇没有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对佛都称在,他在什么地方。
王舍城,佛陀在世,也是一个小国。佛陀出世,中国是周朝,诸位要晓得,那个时候国家没统一,所以周朝,我们在书籍里面读到的“八百诸侯”,一个诸侯大概像现在一个县长,比一个县还要小一点,一个县可能有二、三个国。所以说大国一百里,小国五十里,它的方圆五十里,可以说是像现在的一个乡镇一样,在古时候就是个小国,周朝那个时候有八百多个国家。在印度也是一样,也都是这些小国林立,经上所谓是“十六大国王”,比较大的大概像现在一个县一样,那就很大了,大国。这是历史地理环境,略微了解。在王舍城,王舍城什么地方?耆阇崛山中。王舍城外有五座山,这是五座山当中的一座,那这一说,大家都知道了,佛在这个山中讲了不少经,这后面还有介绍,所以先说这个处。王舍城,有两个王舍城,一个是旧城,一个是新城,我们把这一节读掉就知道。自古以来,祖师大德都肯定佛是住旧城,因为新城是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才建的,那当然是住旧城,不是住新城,所以就住上第城。我们看底下的引经,以及古来大德他们的说法,“今据《智度论》中曰:佛涅槃后”,这个很重要,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就是入灭之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这个小城就是新城,寒林城。由此可知,佛灭度之后,这个城市就不很兴旺,渐渐衰了,人口少了。少了之后,阿阇世王觉得不太方便,就舍去旧城,在附近建一个新城,这个新城比较小,规模比较小,这就是寒林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本是原本,原本的王舍城是旧城。“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这是新城。“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佛已经不在世,他怎么会住在后城?当然是在前面,前面是旧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这是旧城,也就是大城。“此说可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
“《慈恩传》云”,《慈恩传》应该就是《大唐西域记》,《慈恩传》是玄奘大师旅游的时候他所记录下来的。这里头有这么一段话说,“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所以也称为香茅城。“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上茅就是旧城,宗家就是善导大师,�